二胡音乐作品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以《长城随想》为例
2021-12-02马晶晶
马晶晶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精粹,具有极为鲜明且独特的民族特点,其不仅集中体现了饱满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通过自身独有的音乐魅力,发挥着激励人心、振兴民族思想教育的作用。二胡音乐作品是民族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容和民族音乐内涵不仅深藏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具备了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团结凝聚力的历史意义。
一、二胡音乐作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势
音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使聆听者发出心灵的震颤,与音乐切实建立起情感的连接,音乐流动的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无论是演奏者和聆听者,都会在音乐展示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而这种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大的优势。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既包含了民族的发展过程,也包含了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二胡音乐作品始终以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推动着我国人类的发展和迈进。二胡演奏家展现二胡音乐作品、聆听者在欣赏二胡音乐作品时,都会充分深入地感知到其中的动态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发自身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主人翁意识,这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能够全面增强演奏者和聆听者的民族意识,从而实现良性循环[1]。
毋庸置疑,二胡音乐作品除了极强的欣赏价值外,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要想音乐领域逐步扩展和优化,就需要将民族音乐作为发展主体,如果单纯将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作为传承主流,则会加速民族音乐的衰退,甚至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消亡。二胡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传承优势,其具备与西方音乐竞争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二胡音乐作品不仅表现形式丰富、音乐信息多元、演奏方式多变,也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文化气质。因此,通过二胡音乐作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地位,也能够真正让演奏者和聆听者淋漓尽致地感受到其中的民族精神气质。
二、作品结构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长城随想》是刘文金先生历时四年创作的作品,其中具有突破性的二胡演奏技巧和民族乐器表现力,都造就了该首乐曲的不可替代性。该首乐曲描绘了作者 对伟大祖国的美好憧憬,也集聚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和把握。
该首乐曲的音乐构思并不着重强调万里长城的景色或形态,也不针对某几次历史上的激战场景进行描绘,而是借助二胡音色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多个维度抒发登临长城的各种感受,以此展示浓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调式、调性、力度等多方面的变化。充分运用了传统乐曲中单主题的方式,在主题更新时,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从而使音乐的内在美感更加清晰、立体和饱满。从体裁上来看,该首乐曲虽采取了西洋的协奏曲形式,但并未拘泥于该框架之中,其更多地运用了主题的延展,使其自然创作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旋律,音乐思维展开不仅具有顺畅感,也极其具有个性化。乐曲中运用了极为特别的民族精神特性音调,其不仅使乐章之间建立了更深刻的联系,也使得该乐曲的民族展现力更加丰富,最终形成了极具民族气派和民族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
(一)第一乐章关山行
该乐章由序奏、五个乐段和乐尾组合,具有意蕴深邃、民族气息浓郁的特点。尤其是在展现序章时,似乎将雄伟的万里长城立体地展示在聆听者眼前,从而让聆听者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气魄。
二胡运弓对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求相对较高,既要保障弓毛和琴弦摩擦时的力量均匀,又要保持手臂的发力稳定,才能够使二胡发出的音量和音色保持统一。在这一乐章中,全曲始终贯穿着雄伟的主题元素。在开始阶段,乐曲通过耐人寻味的古琴音色抓住听众的心,并以此为线索,带领听众逐步感受京剧唱腔的独特韵味,接着在慢板的逐步推动下,深沉的音乐情感逐步转向明亮,感情部分也更加细腻和鲜活,民族气息油然而生。从第49 小节起,该段乐章的旋律逐步舒缓而流畅,如同行云流水般轻快迈进。在乐尾的表现中,略带北方风味的音乐使人感受到如同在长城漫步的意境,最终结束在意蕴深远的无限遐想中。
(二)第二乐章烽火操
该段乐章以快弓为主,展现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感叹和回顾。在这一乐章中,音乐内容极其紧张而急促,且极具变化性,为聆听者展示了一种前赴后继的拼搏精神。
在旋律上,该乐章采取了京剧音乐作为核心创作素材,并以烽火台为依托,全面展示了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乐队中,弹拨二胡 所营造出的紧张感,勾画出了烽火告急的激烈状态。同时,创作者通过移调、高八度的方法展示了独特的音型,从而使音乐作品展示出的情绪更加激动和紧张,似乎让聆听者感受到百万雄师军队共进的雄壮场面。在这里,创作者通过二胡的长颤音集中表现了号角震天的紧张气氛。在紧张的音型结束后,作者又通过民间音乐的传统表现手法——“句句双”,与乐队交相呼应,进一步使该片段音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美感。
在乐段结尾处,创作者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有机融合,进一步展现了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用抛弓展现了跳动的音符,为聆听者构建出了战士们驰骋沙场的立体写照。而在此处,创作者加入了模糊的调性手法,使聆听者的听觉产生差异,进而全面展现了一种残酷而又紧张的战争场面。在一组 琵琶的三连音中,悲凉、惨淡的情绪油然而生,似乎为听众展示了战场失利、战争失败的场景。在乐尾处,二胡断续的音调衬托不和谐的和弦,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画面感,似乎让聆听者感受到眼前的荒凉和悲惨,蕴藏着对死去英烈的无限哀思。二胡音乐在该段的表现中极其出彩,凄惨悲凉的音色使听众始终处于代入感极强的氛围中,这不仅能够激发聆听着对现代幸福生活的感恩,也能够全面的让聆听者感受二胡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族特色,从而进一步加强聆听者对该片段音乐的感受。
(三)第三乐章忠魂祭
从该乐章的音乐基调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千千万万死去的无名将士的慰问和哀思。在序奏中,二胡运用了泛音的手法,产生了虚实相生的音色变化,这不仅让聆听者逐步沉浸入悠远的遐想中,也让聆听者切实“感受到”了祭拜英雄先烈时的缕缕青烟,真正为聆听着创设出了极其形象生动的情境[2]。在二胡主题旋律的陈述片段中,创作者通过调式色彩的渲染,让其中的民族精神更加浓烈和饱满。其通过出神入化的手段,将后人与长城的对话浓缩至音乐之中,使人切实感受到了作者对英烈的缅怀之情,为后续片段中的陈述性语言做了情绪铺垫。在此段中,滑音的应用几率较高,突出了虚实结合、交替的变化,演奏者轻重缓急的运弓,也让音乐展现出了苍凉、孤寂的氛围。在该音乐片段中,思想和精神的超越让人进一步体会到了作品中的民族气息和对祖国先烈的缅怀意蕴。在慢板的结束处,二胡的颤弓显示出了暗淡荒凉的音乐情境,使之在进入华彩乐段前 为其打下隐藏的基调和情感基础。创作者将西方音乐中的创作性手法融入了散板音乐中,并通过二胡技法串联主题音调,在这里,音乐的节奏、力度等等都有着极为多元的变化,加之戏曲音乐形式的运用,使得其中的二胡音乐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极为全面地表现了创作者对民族英雄的感激之情和壮丽山河的崇敬之情。
该乐章中的二胡音乐片段充分展示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民族的热爱,其通过独特的音调魅力和变化多彩的演绎方式,揭示了音乐中的民族美和音乐的真谛,从而真正起到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性目的。
(四)第四乐章遥想篇
该乐章中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展望,抒发了中国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二胡演奏的流畅性使乐章极具歌唱性。随着音乐片段的开启,再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二胡主题,而此刻的二胡主题内容体现了人们勇登长城、远眺河山的心理变化,极具灵动、鲜活的生命力[3]。在快速变化的乐章片段中,创作者在演奏技法上采用了定把滑音的方式,从而使得音乐更加坚定和挺拔。随着乐曲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乐曲的内在旋律形成一种不可抵抗的能力,而这种加快的演奏方式就是民族音乐中的“抢气”方法,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全面凸显乐章当中的主题旋律,也能够让聆听者切实感受到乐观、积极、向上、奋进的情怀,从而使乐曲的民族魅力更加浓郁和饱满。在终曲乐段中,二胡音乐如大海般的滚滚浪潮推出主题音调,让人全面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这一段乐曲的烘托不仅让其中的民族精神更具有生命力,也让整个乐曲进入了新的高潮。随着音乐的强度不断递进,人们站在长城之上高瞻远瞩的画面油然而生,这不仅抒发了创作者对祖国光辉未来的坚定信念,也展现了二胡音乐作品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价值。最后,乐曲在激进昂扬的曲调中结束,余音中还能感受到丝丝二胡传递的悲怆音调,在这一部分音乐中,创作者对民族魂魄的讴歌以及对历史的感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变化和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二胡音乐作品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其中蕴藏的民族性特色仍然是二胡音乐作品保持独特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在分析《长城随想》乐曲中心内容和意义时,能够深切地从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气势神韵中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