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统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区域范式*
2021-12-02徐建林吴晓亮
徐建林 吴晓亮
教育科研成果往往是在研究者研究或实证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对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吴江区教科室”)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作为科研常态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这一新范式,紧紧抓住科研成果中的优秀经验指导日常教学,以教学反哺提升科研成果的价值,旨在惠及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价值取向
1.“教·研”统整式推广有利于检验成果。
教科研成果的种类,分为基础型研究成果和应用型研究成果。基础型研究成果的推广主要以对教育知识体系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为主要表现形式;应用型教科研成果则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成果,都是规律性认识,而教育是复杂、多样的,面对的群体是更为复杂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理念的推陈出新,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和体现是无法凭借主观臆测去断定、评价的,只有在不断反复的教学实践和实施中学习、改进、归纳、反思,才能形成更为完善、完整、科学的认识。“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是对成果更深一层的检验,可以在教改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可靠性、可实施性,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改善优化成果。
2.“教·研”统整式推广有利于实现“教育力”。
一般说来,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者的思想和教育行为时,其功能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并实现区域辐射。“教·研”统整式推广让普通教师也能将成果用之于教学实践中,还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对成果进行不断地修正、改善、应对,引发实践者共鸣,由此便可以使教育科研成果的“教育力”得到充分显现,使推广应用的过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部分,让成果在实现“教育力”的同时不断迭代,葆有生命力。
3.“教·研”统整式推广有利于培养多元复合教师。
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过程中,教师不同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主张等因素造就了成果取向的多元化,从而使教育科研成果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为直观经验,成果取之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是一线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第二层为科研理论,提炼得到科学规范表达,将经验上升至教育科学;第三层为教育哲学,提出对教育价值本质化的思考。而“教·研”统整式推广就是让成果回归教学研究,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具身参与,根据自己的需求吸取不一样的成果养分,让教师得以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多元化成长。
二、“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保障机制
1.区域整体规划引领机制。
教育科研成果自身具有时代前瞻性,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要基于理性分析做好统筹决策规划,引导教师理解、内化成果内涵。吴江区教育局对成果推广进行统筹规划,依据成果项目内容、适用范围及推广形式对重点教育科研成果量身定制政策文件,成立“内涵发展的教育名区”“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提质增效的课堂变革”“个性凸显的学校文化”“德能兼修的高峰教师”等五个项目组,形成工作机制,以实践为导向对成果进行“教·研”统整式推广。同时,吴江区教科室结合推广现状和目标,制定相关成果推广考核条例,要求将成果以教学活动或科研活动的形式落实到日常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并进行常态跟踪、效能评估、考评奖励。区教科室也给予优秀成果展示平台,在区域内统筹并组建成果推广“伙伴”学校联盟,开展常态化推广,向区域外辐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2.校本常态运作深化机制。
“教·研”统整式推广将成果常态化运作,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中五个学段区分运用,各学校逐步形成以教育科研成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活动,制定相应的常态深化工作机制,以教育科研成果学习心得分享、微报告、微讲座、课题研讨课等形式开展工作,凸显科研味,将成果意识渗透和转化到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习惯中。
3.个体联动学习交互机制。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旨在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办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统整式推广需要教师与成果间形成联动交互机制,在此联动交互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成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带有重构式的思考或疑惑,从而将成果“嫁接”于教师的教育生活。“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需要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吴江区通过构建“区域—校本—个体”这一从上至下的成果转化机制,使成果持有方、使用方和管理方在协同推广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区域支持系统、学校成果转化技术系统和教师个体学习动力系统。三系统相互依存,紧密配合,使教育科研成果在“教·研”统整式推广的作用下向现实生产力充分转化。
三、“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基本路径
1.优选成果,服务教学。
“教·研”统整式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是基于一线实践的推广,必须考虑成果推广内容、成果适用范围、成果持有者和使用方之间的匹配度,由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成果的本土化应用。其一,要树立服务教学实践的意识。区域科研管理部门要关注成果的价值取向,需要明确成果持有者和使用方的认知是否一致,更要明确学校办学基础、办学特色、教师教风等问题,厘清了这些问题就为成果推广奠定了思想意识层面的基础。其二,要坚持“思想先进且接地气”的优选原则。“教·研”统整式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选择先进成果引领教学实践。
2.考评激励,注重实效。
吴江区教科室配套出台了相应的考评条例,将成果的推广展示活动纳入考评体系。在区域层面,分学段每月举行一次成果推广活动,由学校主动填写“吴江区教科研共同体成果推广活动方案申报单”,教科室学段负责人和兼职教科员共同审定成果推广方案,研究可行性、系列性以及预期成果的质量,最后确定承办学校,并在学校科研工作的年度考评中对成果推广承办学校以“+1分”的形式加以鼓励。吴江区教育局以“有效课堂研究节”活动为抓手进行“教·研”统整式推广,分“课堂教学评比”“科研通识竞赛”“主题论文评选”三个环节,将科研成果的运用与创新发展渗透到每个环节中,最后为优胜者颁发获奖证书。在校本层面,吴江区教科室要求学校及时宣传报道特色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在年度考评中对优秀的宣传报道和科研简报以“+2分”的形式加以鼓励。
同时,“教·研”统整式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将成果转化成教学实践的智慧。一般说来,教师专业成长分为三类:经验取向、技术取向、哲学取向。“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推广活动,保证实效。
3.凸显特色,价值增值。
“教·研”统整式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并不只是把成果运用到教学层面,更应在从学术形态走向实践形态时聚焦并放大成果的亮点,在推广过程中对成果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教学思想进行集中性展现,从而让学习者把握其鲜明的特质,最终变成个体的独特实践。“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石,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研讨中实现并助力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提升,同时还让成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得以再次完善,实现超越,避免成果成为“陈果”,实现了精准化推广的同时,更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