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卒中后疲劳的脑-神-气一体观*
2021-12-02胡赫其韩李莎鲁海张春红
胡赫其 ,韩李莎 ,鲁海 ,张春红 ,3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3.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近年来脑卒中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死因[1],在所有神经系统疾患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居第一,中国的发病率最高。卒中后疲劳(PSF)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25%~75%,有近40%的患者认为这是他们最严重的症状[2-4]。PSF指体力或脑力运动后较早出现的疲劳感,具体表现为精疲力尽、乏力、不愿努力,且症状休息后未能缓解[5]。PSF的发生长期困扰患者日常生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久之可发展为卒中后抑郁、卒中后认知障碍,同时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预测作用。PSF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标准尚不明确,临床常容易为运动功能障碍症状所掩盖而被医护人员忽视,以致延误了PSF的早期治疗,影响卒中的整体临床疗效。目前对PSF的研究不多,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抗抑郁药和中枢兴奋药物为主,效果一般,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6]。纵览中医各家对PSF的见解,病机多归因于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化瘀祛痰为辅[7]。张春红教授认为PSF与普通疲劳类似但不雷同,提出“脑-神-气”轴失司而发病。笔者始于经典医籍,基于PSF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遵于传统中医思想,阐发“脑-神-气”一体观。
1 脑、神、气释微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脑髓又赖于肾精的充盈。《素问·五藏别论》述“脑……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脑区别于五脏六腑,其内藏精髓而不泻,但在功能上外宣神气,又泻而不藏,故曰脑为奇恒之腑[8]。《金匮玉函经》云:“头者,神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中医认为脑位居人体最高位,由精髓汇聚而成,也是元神依附之所,为生命之中枢。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受之父母,阴阳两精相合则万物生,聚精方能会神。《灵枢·经脉》有云“人始生,先成精”,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之论,说明气也是由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精”化生而来。因此,神、气同源于精,神的本质也是气,“神”不仅指人的情感、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即“狭义之神”),亦涵括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即“气”的功能体现)。神既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又影响脏腑、筋肉、骨骼机能,脑之元神所伤,气血阴阳失和,思维、感觉、语言、运动、情绪、脏腑均出现异常。故神是气功能的概括,神能导气、使气。故神为主,精为源,气为用。
简要概括三者联系不外乎3点。其一,《黄帝内经》有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无形之物必载于有形之体,脑为神之载体,脑伤则神散。其二,《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说明神明则气机调畅,气化无碍,脏腑生理功能得以维持,新陈代谢才能有序进行。对神而言精为源,气为用,神对于生命活动的支配可概括为“神导气”。其三,神的化生又赖于气化,气机畅达,则精得以生、神得以化。综上,脑主藏神,神能导气,气又可化神,3者互根互用,互为因果,一者损则三者俱损,此为脑-神-气一体观。
2 PSF脑-神-气的变化
2.1 窍闭神伤 《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卒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PSF多出现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且现代研究表明卒中前疲劳也会增加PSF的发生率[9],这与患者素体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本虚”的实质直接相关。脑髓为脑神所居之处,中风后有形实邪相互夹杂上扰,导致脑窍闭塞,更是直接引起脑髓不足,脑体失养以及神的异常。
《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藏五神,脑为元神之府,诸神之所聚,五神均由脑神所统帅,卒中后脑神涣散,致五脏之神均受影响,PSF的发生尤与心肝肾所藏之神的变化密切相关。情绪低落是卒中后疲劳的症状之一。《素问·调经论》道“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卒中后神伤,神气不足则出现情绪低落的表现。研究表明抑郁与卒中后疲劳有明显相关性,约1/3中风患者同时存在疲劳和抑郁[10]。《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张介宾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居,若魂不守舍,则寐时常多梦,影响睡眠质量。肝血不足一则脑神失养,二则夜寐不安;且“肝者,罢极之本”,主管全身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情志不畅,肝失条达,则易引起疲劳。“肾藏精,精舍志”中“志”指精神集中的能力以及记忆力。卒中后神伤及五脏神—“志”的改变对于PSF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患者常伴随记忆力明显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临床表现。注意力、集中能力的下降往往会加重中风后患者的疲劳状态,反之持续的疲劳往往也会影响患者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且认知障碍为预测PSF的重要因素[11]。故中风后脑窍闭阻,脑神失司,继而五脏神失主,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2.2 神不导气 《淮南子·精神训》提出“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气的运行以及脏腑的机能活动需要神的调控,神伤则气周流运转不畅。元气源于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则人精力旺盛。中风患者既有肾精亏虚,元气不足的病理基础,又存在中风后神的功能低下,神不导气,气机郁滞,元气难以通过三焦宣散至脏腑及周身,导致阳气不振,故而患者常常表现为四肢倦怠,萎靡不振,且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此外,营卫二气运行异常与PSF的发生联系紧密。《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一日的作息规律赖于营卫之行不失其常,白天卫气在外行于阳,夜半时归于阴。《灵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与睡眠节律,需要气血盛,气道通,营卫之气各司其职。中风后脑神所伤,神机失用,气血逆乱,经脉阻滞,且阳气不足,鼓动无力,卫气运行滞涩,难以顺利出阴入阳,再者中风日久神伤,脾胃虚损,营卫之气化生乏源,营气亏虚,卫阳不振,故昼不精;同时患者多年老体衰,营阴不足,阴不敛阳,导致夜晚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卫气为慓疾滑利之气,故夜不瞑。研究表明[12],睡眠障碍是PSF的重要预测因素,卒中后睡眠障碍通常表现为白天嗜睡,睡眠潜伏期较长和不能提神的睡眠,这种睡眠障碍可以导致白天疲劳、嗜睡注意缺陷,加重患者的疲劳体验。
2.3 气不化神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的推动作用可以激发体内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输,从而促进神的生成,气充神自生,气虚神自灭。因此,气机畅达,元气以及宗气充沛,则精血津液自可互相转化及化生,髓海充盈,精汇脑,脑充而生神。
因中风后多伴吞咽障碍,患者食物摄入不足,营养状况较差,且常出现低落情绪,忧思气结,思虑伤脾,脾胃虚弱,导致后天水谷之精生成不足,神化生乏源。再者,《素问·宣明五气》云“久卧伤气”,中风后患者因半身不遂而长期卧床,久卧时气血运行相对缓慢,瘀浊内生,不利于津液及水谷精微散布周身以营养脏腑,气化不利难以聚精会神,继而神机失用,进一步降低脏腑、肢体功能,加重疲劳,研究也证实PSF与较差的行为能力有关[5]。因此临床上PSF患者虽日常活动量不大,但也常自觉疲乏无力。
3 讨论
虽然古代医籍中没有卒中后疲劳的直接文献记载,但根据对“中风”“虚劳”“脑”“神”“气”的描述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张春红教授认为PSF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且以“本虚”为主。首先素体肝肾亏虚,髓海不足,内外因素导致瘀浊内生,并随内风上行闭阻脑窍,脑体失养,神无所依,神机失用,神不导气,引起新陈代谢紊乱,脏腑及四肢功能低下,元阳不振,营卫失和,从心理和生理层面均产生疲劳感。后因吞咽障碍、负面情绪及长期卧床等不良因素,气机阻滞,后天之精化生不足,神无以化生,加重疲劳。病机可概括为窍闭神伤、神不导气、气不化神,与神经系统以外因素所致的疲劳有根本区别。
在治疗PSF动态地病机辨证过程中,病位在脑,病机在神,气为神的动力体现,而风、火、痰、虚、瘀皆为证素。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素表现,辨析脑、神、气的变化至关重要。中风早期,轻症可见于风痰阻络和风火上扰,风火挟痰闭阻脑络,精气血难以上注,脑体失养,重者窍闭神匿,神气难以宣发,出现痰湿蒙神、痰热内闭之闭证,因此在对证施治基础上应注重醒神,调气机;而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长期卧床,疾病迁延,精血亏虚,无法濡养脑髓,神无所依,日久神伤,见于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肝肾亏虚,严重者甚见元气败脱,在治疗时应注重调神健脑和补气[13-14]。故在此结合PSF发病特点,提出“治脑,调神,运气”之大法。“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首先应治神,早期神气未伤,当以醒神为主,恢复期神气受损,当以调神为主,临床上可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15]。其次补脑之形,PSF病位在脑,脑为髓海,中风后髓海空虚,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精充养脑髓,中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16],针刺穴位可选三阴交、大钟、太溪、肾俞、肝俞、太冲等穴位。而督脉入脑,督脉统领身之阳,头又为诸阳之会,临床也证实针刺督脉的百会穴配四神聪具有通督健脑之功[17-18]。同时不忘疏理气机,调和营卫,可配以桂枝汤加减,若肝气郁滞严重可用逍遥散加味,必要的康复训练和适当的活动可以推动机体内气的运行,使气蓬勃升发,更有利于神气的恢复;若久病气血虚弱当补益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健运中焦脾土[19-22]。对于有卒中前疲劳等高发病风险的患者,尽早予预防性治疗,防止PSF的发生。中风后即使未出现相关症状,治疗时也应辨“脑-神-气”,若已发展为PSF,及时的干预可避免进一步发展为卒中后抑郁等其他并发症,同时可降低中风后的病死率,这正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理念。对于PSF这类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有限的疾病,应当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优势,首推中药汤剂和针灸,“脑-神-气”一体观辨证论治,应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