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性别角色的服饰行为差异性与模糊化现象分析

2021-12-02

纺织科技进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两性性别差异女装

陈 玲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1 两性性别差异表现

性别差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学现象,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组成。生理性别着眼于两性身体构造方面的先天差异,社会性别聚焦于两性社会角色方面的后天规范。

1.1 生理性别差异

人类的生理性别差异是在诞生、发育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同特征,这种性别差异以生殖差异为基础,逐渐发展外化,并于成年时期达到顶峰。第一阶段,男女两性在诞生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生殖外观,这是区分婴幼儿性别最直观的方法;第二阶段,男女两性在发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生理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骨骼、肌肉、脂肪和皮肤的差异[1]。因此在传统审美中,男性以宽肩厚背为身形健,女性以纤腰凸臀为体态美。

1.2 社会性别差异

2 服饰行为性别差异性表现

性别是影响服饰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性别群体在服饰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必须穿戴符合特定时空背景下性别角色服装,以适应社会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外化的服饰也象征性地标识着装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特质。

2.1 生理性别与服饰行为

款式形态是两性生理差异在服饰上的集中表现形式,通过服饰凹凸变化的立体扩张来反映甚至夸大两性体态差异。近世纪西方服装样式是这一形态的集大成,这一时期的男女服饰尤其强调服装外形的生理性别差别。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本能的发挥,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着重彰显人体形态与性别特征。女服以细腰阔裙的装束而著称[2],通过上半身敞开的领口、紧身胸衣与下半身裙撑的组合对比,形成上轻下重的正三角形,强化女性肩窄、腰细、臀大的体态特征,以突出身体的曲线感和性别美;男服一般在肩部、胸部和腹部填充马鬃、羊毛等物质,而下半身搭配紧身裤装束,打造倒三角的服饰形态,强化男性上宽下窄的体态细节。无独有偶,中国旗袍的演化进程就是不断生理特性物化的过程。20世纪20~40年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旗袍由原来宽大的廓形变得修身,两侧封闭的结构被高开衩打破,在“紧”与“露”的双向改良中,女性的身体曲线展现无疑。

2.2 社会性别与服饰行为

与生理性别差异相比,社会性别差异更加错综复杂。人类以男性和女性为两大主流生殖类型,所以生理性别具有稳定性和单一性,而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界定因时而异,因此社会性别具有变化性和时空性。无论这种社会性别定位如何变化,男女着装规范始终截然不同。从性别的社会差异来看,男女服饰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角色的定位[3]。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在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指导下开展行动。服饰性别的差异首先表现服饰观念的差异[3],具体而言就是男女两性对服饰价值判断的不同。在不同服饰价值观念支配下所表现出的服饰行为必然互异。现代男性更具社会意识,相较服饰而言,职业地位、社会价值更具诱惑力,因此男性在服饰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少;女性则更具生活意识,在表现欲的驱使和精美服饰的吸引下,女性会对服饰给予更多的关注。

2.2.2 品类

由于长期的群体心理和审美定势,两性服饰品类也大相径庭。服饰品类的性别象征意义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男女两性穿着相应的服装样式,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例如,17~19世纪前的西欧,外套、马甲和马裤是男性的固定搭配,落地裙装则是女性的基本装束,统治者借助这种“模范”样式来减少社会性别模糊现象[4]。

袁安、吴耕、上官星雨、李离的脖子伸得更长了……他们眼前的黑檀木棋盘上,黑黑白白,或散或聚,已布下了一百多粒棋子。

2.2.3 材质

材料固有的质感与两性特有的气质具有微妙的对应关系。女装面料侧重于装饰性,一般包括蕾丝、丝绸、薄纱等,材质所蕴涵的华丽感和细腻度与女性特质不谋而合[5];男装材质聚焦于功能性,一般具备挺阔、保型的性能,更好地诠释男性硬朗、干练的气质。

2.2.4 色彩

服装色彩因性别而异的现象从古延续至今。在男权社会中,统治者借助表征性的服饰色彩塑造顺从而感性的女性典范、果敢而理性的男性形象。例如,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色彩繁多、颜色鲜艳、组合复杂;而男性服饰以黑、蓝、灰、白等基础色系为主,色彩简洁单一[6],其目的都是利用服饰行为进一步表达、规范和强化社会性别角色。

2.2.5 装饰

服装装饰的差异最初以区分社会等级而存在,装饰越繁杂精致社会阶层越高,上流社会无论男女均采用大量装饰。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男性更多地被要求参与到个体经济的发展中,欧美男性主流服装不再使用任何形式的装饰[7],蕾丝、天鹅绒、缎带等服饰配件成为女性服饰的专属。

3 服饰行为性别模糊化表现

3.1 着装异性化

在世界服装史进程中,绝大多数时期男女服饰各行其道、泾渭分明,两性之间在服制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原因,跨越传统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的“女着男装”和“男着女装”现象偶有发生。

3.1.1 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是指在两性基本服制形式有别的情况下,女性采用男性服饰的现象。唐朝“女效男装”景象俨然已演化成一种时代风尚,从出土的陶俑、壁画和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由于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宗教观念的影响[8],“军妆宫娥扫娥浅”的情景在当时便不足为奇。潮流之外的个案也层见叠出,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在长达22年的执政期间一直以男子形象示人[9]。

3.1.2 男着女装

男性服用女性服装样式的行为称为“男着女装”。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社会颓丧,促使“敷粉施朱”的男效女装事例屡见不鲜[10]。

3.2 服式异性化

与着装异性化中的照搬模仿不同,服式异性化是指借鉴异性服装的款式、结构、面料等要素,将异性服饰特有的细节融入服装设计中,展现刚健的“男性气质”的同时兼顾柔美的“女性气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思想解放,社会性别角色定位的模糊化,服饰逐渐向趋同化方向发展,男性化女装和女性化男装大行其道。任何一种服式已不再是男性或女性的专利,男女两性服制的融合已然是大势所趋。

3.2.1 男性化女装

男性化女装是指在女装中添加一些男装特有的要素,如垫肩、肩袢等,甚至完全采纳传统男装形制,只是在尺寸上缩小处理,如西装、马甲、夹克等。例如,施特拉·麦卡特尼(Stella Mc Cart ney)2017春夏女装时装秀上,夸张的垫肩打造出棱角分明的肩部造型,极简干练的线条勾勒出独居男子气概的外观。

3.2.2 女性化男装

在男装中融入一些女装特有的元素,如蝴蝶结、荷叶边、镂空等,甚至直接使用放大版的女装样式,如抹胸、连衣裙等。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2021春夏男装系列,收腰设计贯穿始终,女性化气息瞬间弥漫开来。

3.2.3 无性别服装

无论男女服制如何相互汲取、吸收异性要素,但其从意识层面上仍然直接或间接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中性化服装则完全摈弃性别概念,将“与子同袍”贯彻到底。无性别主义服装一般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版型以宽松舒适为主,使其既适合男性穿着又满足女性需求,在两极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位置。近年来,众多时尚品牌相继推出“男女皆宜”服装,如Yiorgos Eleftheriades的“Wo/mens”系列、Richert Beil的“UTOPIA”系列。

4 结语

服装作为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一种非语言性符号,承载和传达着一系列复杂信息,人们通过服装来表征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从社会规范角度而言,两性服饰差异性符合既定行为模式,简化社会管理。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两性服饰模糊化利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平等人格的构建。服装在保暖、御寒等方面的物质价值已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方面的精神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

猜你喜欢

两性性别差异女装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时尚燃点 众筹新季女装智慧——2021春夏中国女装面料流行趋势提案会
浅析职位升迁和性别差异的关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铝的“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