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原则及路径*
2021-12-02秦素粉陈吉胜
秦素粉 陈吉胜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劳动教育的特殊地位,并对劳动教育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有着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它直接面向职业、通向工作、对接劳动岗位,具备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条件、实践场所和社会资源。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呼唤强化劳动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必须重视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劳动素养发展。[2]一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有着天然联系,其专业教育都带有劳动教育的性质。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专业特色都注重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要求动手操作,尤其是专业实践性课程就是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二是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大都建有先进和完善的实验室、实训室、大师工作室、创业园区、文化活动场馆等,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场所;同时,学校培养了一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三是高职院校拥有产教融合紧密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平台,能够直接为学生提供专业岗位劳动体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类社会公益劳动。
(二)学校劳动教育的边缘化亟待重构劳动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变化,人们对劳动的价值一度产生怀疑,劳动教育逐渐被淡化、形式化和边缘化。高职院校劳动课程设置率极低,提供的劳动机会也随之减少,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于“纸上谈劳”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有偏差,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不强,甚至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新时期劳动教育,重构劳动教育体系,让青年学生变得会劳动、擅创新、能生存、会做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学生认识的偏差需要重塑劳动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表明:大学生整体思想观念积极向上,而有33.9%的大学生认同“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观,与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相悖。这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曾经推崇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以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也受到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3]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往往动嘴不动手,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欠缺,片面将劳动教育理解为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劳动素养、端正的劳动态度、一定的劳动能力和依法参加劳动的意识,理解热爱劳动是热爱体力劳动、生产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因此需要纠正轻视体力劳动,只动脑、不动手的片面劳动观点,真正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重塑劳动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原则
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党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为指导,重点解决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中劳动教育缺位的问题,突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结合、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等重要原则,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深化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落实落地,就必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法的全过程,通过各类专业课程的协同作用,构建课堂主阵地,共同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实现综合素质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的深度融合。[4]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特点,在劳动教育实施中,共享专业教育教学和企业资源,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教学管理、实施、考核、评价等各环节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劳动技能训练、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价值观塑造相结合。
(二)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坚持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各类资源的育人作用,将校园环境作为学生自我教育成长的大课堂。[5]将“三室一馆一堂”(寝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食堂)等的清洁卫生,以及学校草坪花圃和操场等的简单护理,全部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劳动课程实践;同时,发挥资助育人作用,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掌握一技之长,使受资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获得报酬。
(三)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劳动教育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场域局限,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珍惜劳动成果。[6]创新创业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载体,不仅锻炼学生的体魄,更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磨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造本领的“大熔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论述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种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7]高职院校要坚持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劳动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让大学生能够成为“成就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围绕文化氛围营造、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调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力量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学校劳动教育的合力育人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注重顶层设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改革的统筹管理机构和协同育人机制并发挥作用。建立学校校长为主任,分管教学、学生工作副校长为副主任,校内教育、教学、人事、后勤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组织机构;依托产教融合紧密的职教集团,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支持系统和长效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实施。
(二)完善多层级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学校要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劳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开展劳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育人功能,杜绝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三是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将学生修习劳动课程纳入毕业学分要求,将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纳入综合素质测评。
(三)重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围绕劳动观念与品质、劳动知识与技能、职业认知与素养养成,建立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校外实践等多元课程体系。一是开足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出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培养;二是拓展学校专业资源开发、开设地方及校本课程,如传统手工、插花艺术、花草养护、电子仪器维修等多样化劳动技能课;三是依托高职学院资源设置专门劳动保洁课程,如校园卫生清洁、家政服务、草坪绿化等。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可以探索建立劳动育人与专业教育双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办学‘双主体’、学员‘双身份’、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等“双元”特征,落实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责任,创新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精心打造劳动育人实践项目
大学生思政工作教育要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的教育工作机制。全面优化校企育人环境,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教学楼、操场、实训室等教学场地、生活场所,以及草坪绿化等公共资源纳入劳动教育教学的实践内容,建立学生公司化创业实践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充足的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岗位,为青年学生提供日常生活劳动的充足保障条件,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加劳动的责任感。同时,在社会实践的学生成长大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社会的大天地中参加劳动训练、感悟劳动价值。
(五)深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劳动锻炼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综合实践基地、生产性工厂、仿真实训室及其他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地,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劳动教育项目建设,合理安排学生劳动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促进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如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对接专业成立学生创业公司,将现代学徒制以“师傅+徒弟”的模式嵌入创业公司,建立由认知—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的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在扎实的专业实践中体验劳动伟大、创造光荣。
(六)营造学校劳动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集中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舆论导向主体作用,弘扬劳动精神风尚,为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校园环境,引导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一是形成劳动教育品牌活动,在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大赛、专题班会教育等活动中,宣传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二是发挥社会榜样示范主体舆论导向作用,在全校师生中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导向和标准,广泛开展新时代劳模与行业技能大师、名师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分享感悟、身体践行等系列活动,重塑师生劳动价值观;三是打造劳动文化物质载体,利用网络媒体、文化标识、校园雕塑、报刊广播等向师生推送“崇尚劳动”的宣传报道。[9]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和魂,作为实现整体育人和“全人”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劳动实践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理想情操培养结合起来,把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劳动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