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2刘平
刘 平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5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素质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六个要”素质要求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和标准,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方向和遵循。
一、强化“六个要”,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一)强政治深情怀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标准中首要的即是“政治要强”。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高标准选用思政课教师,围绕政治强的标准,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立场坚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担当;必须坚定信仰信念,善于从政治视角思考问题,守初心、站好岗、尽好责;必须做到真信、真懂、真传,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永保党性。一名受学生喜爱的高职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树立政治情怀,涵养家国情怀,厚植学生情怀,要以生为本,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做仁爱之师、情怀之师。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把爱与责任深深融入自己的行为、思想中,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学习的快乐,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做有温度的教育。
(二)新思维广视野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术和广阔的思维视野也是一名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严把思政课教师业务关,要求思政课教师能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拥有灵活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思维要新,就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思维方法,主动寻求改变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打造思政“金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只有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创造才能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激发自身创造力和灵感,改变思维方式,追求不同的授课风格,打造个性化课堂。视野要广,即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拓宽眼界和视野,努力充实和调整自己,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增强理论说服力。
(三)严自律正人格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反感思政课教师一味理论说教的授课风格,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严自律正人格,以德立身、言传身教。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是自律,自律要严即要求思政课教师严于律己,严以修身,始终心存敬畏,时刻保持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做到知行合一。人格要正,就是要发扬思想引领、春风化雨的品格,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激励、教育、引导、吸引学生,使其亲、使其信,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应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监督考察力度,对不遵守师德师风的教师依法依规处理,纠正教师队伍中的不良之风,对师德高尚、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予以表彰示范,推选参加“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评选,营造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良好形象。
二、搭建发展桥,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一)搭建帮扶培养平台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高职院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搭建培养平台,丰富培养资源。一是做好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支持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2]。二是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坚持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定期举行新老教师学习座谈会,让新教师少走弯路。三是以其他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发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力和示范作用,帮扶培养本校青年教师,切实做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
(二)搭建研修培训平台
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本校思政课教学实际,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分期分批的研修培训。一方面,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项目,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和思政素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再上一个台阶,打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理论培训,组织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网络直播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培训,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思政课教师之间通过研修培训相互交流学习,特别是优秀思政课教学展示为思政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教学范例,在教学相长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利用假期有规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贫困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等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使思政课教师进一步了解党情国情、开阔视野、增长阅历、丰富思政教学素材。
三、狠抓质量关,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提升
(一)提高教学质量
有温度的思政课才能深受学生喜爱。高职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八个统一”,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日常生活,精心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一是把理论研究透彻,打牢教学基本功,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不断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提升专业能力。二是开展集体备课提质量,做到定主题、定主讲、定时间、定地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重难点,改变传统备课形式化的现象,使备课内容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专业,从而让集体备课真正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实效。三是以赛促教,高职思政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参加省、市、院各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思政课微课比赛、思政课“精彩教案”和“精彩课件”的制作等多种途径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互联网+”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发掘和打造一批思政课教学标兵,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促进教学改革
新时代“互联网+思政教育”应运而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探索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师应综合运用项目式、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法多途径开展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活跃课堂气氛,力求把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清楚、说明白。
(三)注重科研创新
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研促教,带动科研进步,提升教育质量。一是依托本校科研处搭建思政课教师科研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设立思政课专项课题,指导思政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引导高职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以科研成果支撑教学,攻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激励机制,对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课题项目、论文、著作等设立奖励金标准予以奖励,激发高职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铺设保障路,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体系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党委领导应根据本校学生人数和实际教学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成立“学院党委统一领导,思政部负责,党工部、学生处、团委、各系齐抓共管”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培养思政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配齐数量又增强实力,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二)落实经费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保证思政课建设经费投入,设立思政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纳入财务预算,主要用于解决教师学术交流、实践考察、师资培训、教研科研奖励,购置文献图书和音像资料等支出。同时,按不高于年人均绩效工资总量2.5%的标准,设立发放思政课教师专项教学补贴并纳入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获得感。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地位待遇,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3]。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地提高和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人员配备、职称评聘标准单列、评优表彰、教学科研、进修培训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对思政课教师予以积极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如在年度考核优秀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各项评选工作中,为思政课教师单列表彰,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幸福感,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本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培养和管理教师队伍,努力为思政课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也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六个要”素质要求,投身思政教育事业,争当受学生喜爱、认可和赞赏的新时代思政课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