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古玺临摹的“似”与“不似”

2021-12-02

江苏教育 2021年65期
关键词:篆刻技法阶段

陈 维

学习古玺,从入门的角度来讲,临摹是不二法门;而对于已经经历初步的技法训练,掌握一定技法的篆刻爱好者,临摹依旧是寻求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已经在篆刻上取得成绩,甚至已经成名的篆刻家来说,临摹古印更多的则是探索古印作者的个人面目,开拓自身的艺术风格、丰富个性化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可见在不同的阶段,临习古玺有不同的目标,临习的策略也不一样,而“似”与“不似”是临摹古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对矛盾。

一、古玺实临之“似”

孙过庭在《书谱》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是要求习书者在初学阶段临摹古帖要尽量肖似原作,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篆刻学习。对于古玺的临习,初学者手上功夫比较欠缺,对古印的字法、章法、线质、风格也大都不熟悉,故而临摹的时候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以期通过细致的临摹来全面学习这一“印式”。在这个阶段,临得像非常重要,这是学习古玺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此阶段的临摹要以绝对的“似”来作为检验的标准:章法结构准不准?线条的质感是不是相似?边框的处理与原印是不是一致?残损是否到位?这些都是初学古玺者在临习过程中要直面的问题。

实临过程中,临习者要对古玺的区域特征有一定了解。古玺分为五系,分别为齐、楚、燕、晋、秦。这五系古玺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文字、章法上都有较大的区别:齐国多陶文,其风格灵动,章法空灵,字法有较多的个性化特征;楚国玺印文字多受简帛手写体影响,文字常常有笔墨韵味;燕系玺印形制多样,有不少长条形作品,文字较为统一,但整体上缺乏流动之美;晋系朱文小玺颇为精致,文字瘦长劲挺;秦国玺印多界格,文字多方正,已有小篆化的倾向,偶用俗体。掌握这五系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古玺风格,系统深入临习古玺印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了古玺印的区域特征、文字特点以及章法基本规律之后,实临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关于这一阶段的实临,在具体技法上可细分成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风油精(或香蕉水)上石法,第二种是水印上石法,第三种是反写法。用风油精渡稿上石是利用它溶解碳粉的特性,直接将复印好的印稿渡到印石上,这种方法免去了摹写印稿的麻烦,优点在于上稿准确,只要刻制到位,钤盖出来,是几可乱真的;缺点在于这种方法缺少了对写稿的训练,如果过度依赖风油精上石,将会使得篆刻爱好者的文字造型能力大大减弱,但这种办法把训练目标直接指向刊刻,免去了摹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临习的成功率,也能提高篆刻爱好者的积极性——毕竟很多古玺初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感兴趣的是刻制的过程,而不是摹稿。风油精上石刻制后,临作钤盖出来,如果效果不错,在用刀上基本就没什么大问题。下一步可以试试水印上石法,这种方法比风油精上石法多了一个描摹印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爱好者掌握的。很多初学者临习古印就败在这个阶段,所以尤其要花点心思着重提高。水印上石掌握了,刊刻的临作也不错,接下来就可以尝试直接在印面上反写印稿。反写既可以借助镜子反写,也可以用手机将古印拍照然后处理成反向的镜像图片以便临摹,当然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镜面图像工具直接反写,这种办法十分锻炼临习者的思维能力,对后期的创作非常有益。

实临中,比对原作的检验过程非常重要。既然目标是“似”,那就要竭尽全力肖似原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章法到结构,从线条质感到印面边框,从虚实残损到整体气息,要一遍遍反复比对然后修改。这个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不可忽视。

明代周应愿在《印说》中云:

印不秦汉,若者有是哉?李太白千古仙才,登黄鹤楼服膺崔颢,至金陵尚拟作凤凰台诗。今人才不半古人,而鹵(鲁)莽百倍,乃曰:“古人不足学。”小则自悮,大则悮国。噫!刚愎为祸,可胜言哉!《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可见,学古是我们进入某个艺术门类的重要手段,切不可自认为“古人不足学”。在初学阶段,临作肖似与否是检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强调临摹之法:“须取古印良可法者,想象模拟,俾形神并得,毫发无差,如此久之,自然得手。”这个阶段最怕懈怠,最怕以“意临”(其实是临得不像)来自欺欺人。过不了这一关,临习者就拿不到临摹上的高分。而肖似的程度,决定了临习者在古印里能看到多少信息,深入到什么程度。当然,肖似原作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古玺里面的所有问题,初学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形似仅仅是临习古玺印的开端。

二、古玺意临之“不似”

在临习古玺印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技法要求和评判标准,肖似原印仅仅代表临习者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之后,就要重新审视临摹的意义,简单机械地复古于创作而言作用并不大。浙派大家丁敬的一首《论印绝句》说:“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这里说的就是学习篆刻要有出新的观念,要想着如何不与人同、不与古同。很多人认为创新离我们很远,其实非也。艺术工作者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求新求变的意识,想要有点成绩,就要敢于与古人一试高下。但是在初学阶段就盲目创新,最终只会走向流俗。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着传统以求出新,此时“意临”就派上用场了。经过实临,掌握了一定的技法,能够仿着古印的模样进行临仿式创作,下一步就该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感觉加入创作中。但这个阶段尚没有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全方位翻新,此时就可以试试意临一批自己喜欢的古印。古印是现成品,把它拿来加一点自己的感觉进去,或者在临摹的过程中突出强调古印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喜欢某一方印的疏密对比,那就试试看把它的对比关系强化;喜欢某一方印的线条质感,那就着重把目标放在线质上;对残破很感兴趣,那就找一方残破得特别精彩的印,把它临出来,并在临的过程中强化。这种临摹才是“意临”,也就是说先得有“意”,然后带着“意”去临摹,“意”就是临习者想学、想强化的某一方面。这个阶段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此时还停留在追求毕肖的“实临”阶段,其实意味着临习者没有带着自己的感觉进去。实临“无我”,意临“有我”,二者境界大不相同。当然,意临是有前提的:第一,临习者已经过了实临这一关,掌握了实临的基本技法;第二,临习者心中有“意”的初步预设,临刻之前可以想一想,我们想通过临摹这方印学到什么?或者强化什么?或者探索什么?“意临”的“意”非常重要。

印学家吴正旸在《印可》一书的自序中云:“是刻旋摹施印,不拘大小,不分先后,不别门类,或本大也而摹小,或本小也而摹大,随其石质偶值,即章、字、笔法,间异前摹,亦惟意兴所至,不必一一相肖。虽云摹旧,实则更新,谓之变亦可,谓变而不变亦可。”这正说明了临印不必完全相似,而是要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断求新求变。这段话也说明了临摹与创作不是孤立的,这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所谓“虽云摹旧,实则更新”。可见,在学习古玺的过程中,临摹与创作都可以同时或者交替进行。临习者可以先通过临摹掌握基本技法,然后通过创作(或者临仿式创作)巩固临摹所学,又在创作中发现新问题,继而回过头来通过临摹解决问题,依此循环往复。当然,对于手头技法已经游刃有余的学习者,临摹的比例就可以适当减少,继而通过读印,或是“印外求印”等方法来汲取营养,获得灵感。

三、“似”与“不似”在古玺临摹中的辩证关系

我们看到一些取法古玺印而卓有成就的篆刻家依旧临摹古印,但他们的临作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们的临作一点也不像原印?其实,这正是临摹的更高境界,这种境界也属于广义的“意临”范畴,但是他们的“意临”个性化更强,探索意图也更加强烈。比较成熟的篆刻家往往都有一定的个人风格,他们不再需要通过临摹去获得基本技法,甚至古印的技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们的阻碍,他们需要突破旧的技法体系、旧的审美指向,从而探索更新的艺术面貌。他们临古的目的直截了当地指向出新,他们常常是“以我为主,以古为客”,也就是借着古印的形式进行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保留自己一贯的风格,对古印的艺术语言根据所需而随心采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名家的临作似“创作”而不似“临作”的原因。明代方祖皋在《印商跋》中云:“印章虽小技乎,深造正难。其人泥古则失之拘,入时则失之佻,惟是用古人成法,得其神骨,稍传以今人之泽貌,足以擅名一代矣。”这是古代印论家要求篆刻创作既要“入古”也要“入时”,二者不可偏废。

还有一部分篆刻家,他们对目前自己的风格不甚满意,希望通过一种与自己目前风格反差较大的古印来打开新的局面,这时候,他们虽然临摹的是古印,意图却在于突破自己,以“破”为“立”,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总而言之,高级阶段的临摹,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以临摹为手段,明确地指向出新。关于这一层关系,明代苏宣在《苏氏印略》自序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钟、王也,而非复钟、王。始于摹儗,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摹儗者,逾工巧焉。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学习魏、晋的诗文,其目的不是简单模拟魏、晋,书法学习钟、王,其目的也不是简单模拟钟、王。古人对于我们仅仅是客体,艺术家本人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故而苏宣说“始于摹儗,终于变化”,强调变化、出新才是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因此,苏宣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变者逾变,化者逾化”的观点,这才是大艺术家的真知卓见。而那些仅仅会模拟古人者,其结果只会越来越工巧,这已经远离艺术的本质。

学习古玺时,“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似”是检验我们临摹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个阶段在学习者入门时极为重要,过了这个阶段就要向更高的层次出发,要带着个人的感觉去理解古印,更要借助古印来挖掘个人的艺术灵感,开拓个人的艺术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似”的层面,而是要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个人的艺术面貌,追求个人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创作中,一成不变注定乏味,深入古印是我们获得新的艺术灵感的重要途径,但如果一辈子仅满足于肖似古印,于艺术而言,则注定是徒劳的。

猜你喜欢

篆刻技法阶段
Open science:The science paradigm of the new era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手绘技法表现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篆刻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养生八宜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