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活元素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
2021-12-02福建省仙游县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付晓薇
□福建省仙游县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 付晓薇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引导。在小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素材。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用一个个案例阐述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用生活中的事件为学生普及了法律常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搭建课程与生活的桥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先确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探讨。
一、有效确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
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基本的道德素养就是学生“成人”的前提。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传达基本的道德素养,例如教育学生见到长辈应该问好,不能随手乱丢垃圾,在面对困难时应有吃苦耐劳的品质等,这些都是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引导学生遵守学生守则
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守则,学生应该遵守制定好的规范守则。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守则内容,让学生逐渐明白社会中各个行业都有各自的准则规范。学生应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学习纪律,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而纪律意识也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逐步渗透。
(三)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和意识
法律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些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课程来丰富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候能想到如何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等,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体现
基于上文的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规律,从生活化角度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帮助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关于如何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文章将从以下措施阐述。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体现课程教学本质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非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未考虑到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只是就教材内容本身规划教学方案,侧重于对知识点的传达和理解,很少关注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最终应与生活结合,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应该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之中,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求教师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
例如,以二年级课文“我是一张纸”的教学案例做对比:非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发展历史,认识到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该教学目标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剖析,主要围绕教材来制定学习方案,体现的课堂层次感较低。但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增加了对基础性知识的延伸,列出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联想生活中我们哪些场合会用到纸,认识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知道“纸”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3)交流生活中是否有浪费纸的现象,并分析浪费纸张的行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和习惯。
从上述三个生活化教学目标来看,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在学生理解了课程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将学生的视线由书本专向生活,从而引出了生活中需要节约用纸的议题。上述三个目标有效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行为结合,借助课堂教学纠正学生生活中的坏习惯,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生活意识。当然,节约意识会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餐桌光盘的饮食行为、用电节约的生活习惯、绿色环保出行习惯等。
(二)教育方式生活化,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要保证教学目标生活化,还要保证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绝大多数运用非生活化教学的教师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教学,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但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会将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将社会中常见的团结协作作为教学方法融入课堂,设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活动来探究新知识;也可以将生活化的情境搬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检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由于更贴合生活实际,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心中的110”课堂教学中,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使学生能识别生活中的常见骗局。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将三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处理这些问题。
情境一:小红放寒假独自一人在家,突然某天家里门铃响了,门外的人说自己是爸爸的同事,爸爸让他来接小红到单位。如果你是小红,请问这时你怎么做?
情境二:有一天,小明放学了,他感到特别饿,但妈妈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来接他。这时候有个陌生的叔叔拿了个鸡腿请小明吃,如果你是小明,请问这时你怎么办?
情境三:学校门口小贩在举办抽奖,只需要花一元钱就能参与抽奖。奖品有玩具熊、遥控飞机等。小方特别想参与这次抽奖,请问你觉得小方应不应该去抽奖?
这三个情境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教师将这些场景引入课堂,一方面是为了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安全教育是多方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有效情境,将生活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减少学生学习负担
一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难以集中注意力。一部分原因是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脱离,导致学生容易在课堂上感觉到枯燥和无聊。秉持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内容也需要教师从生活中寻找资源,从学生身边寻找素材,让整个授课氛围更为和谐和亲近。从身边寻找素材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在台上演绎遇到真实问题时如何处理,让台下同学点评;有些教师会记录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并将这些记录剪辑成照片、视频等作为素材。无论是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在内容上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是以“环保”为主题开展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环保”的题材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但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度和亲切感,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许多在生活中拍摄到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学生在校园的角落随意丢弃塑料袋、塑料瓶;马路上的人随手丢垃圾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图片里面的行为,分析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当学生一起观看分析了一
张又一张照片之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甚至有些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环保工作真的是人人有责等。这个教学案例没有局限于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又从生活中找到了许多学生熟悉的场景,一下子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容易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兴趣,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养,还要善于挖掘生活元素,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