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探析

2021-12-02景元明

教师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笔者

景元明

(镇原县平泉初级中学,甘肃庆阳 744517)

农村的孩子善良、淳朴,对教师比较亲近,愿意跟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多,对学习的专注程度也不高,有时候对学习的认识还会受到其他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这些优点与不足之处综合起来,使得他们的学习习惯既有较大的培养空间,又有较大的培养可能。培养空间与培养可能的结合,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之外,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形成了这一认识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了一些改善。

一、学习习惯之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在上面的阐述中,其实暗含着笔者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认识,那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初中生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自主能力,这对于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不像语文学科那样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也不像理科那样具有明显严密的逻辑性,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一种理论性非常强的感觉,再加上巩固知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让学生进行重复阅读与记忆,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中,包含“推动和平与发展”这一内容,其中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战争与冲突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找一张世界地图,找到乌克兰、叙利亚、利比亚三个国家的位置,然后研究它们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谈战争与冲突带来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立足于知识建构的需要,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他们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体验的价值,而这种认识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的初中生原本在生活中就有着丰富的体验,他们对如何获得经验也有一定的认识,把这种认识迁移到学习中,尤其是迁移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农村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有技巧的,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初中生而言,要考虑到这是一门基于德育的课程教学,教育者应首先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学生的现状,只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2]。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学习习惯需要高度重视技巧的运用,从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巧,才是最适合学生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了比较强的概括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成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

同样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为例,有这样的几个习惯需要培养:一是占有学习资料的习惯,二是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的习惯,三是建构知识体系的习惯。具体来说,在占有学习资料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地图看似是一个平常的学习工具,但其中有需要向学生深入介绍的地方。在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本节内容的学习在于对乌克兰、叙利亚、利比亚三个国家的战争与冲突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思考,寻找到这些不同的国家在战争与冲突中形成的共同认识。这种认识的形成,是“异中求同”思维的作用,同时分析与综合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知识的时候,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从而找到规律。

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向微观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向宏观漫溯。如“推动和平与发展”是一个宏观认识,其下的世界存在着战争与冲突、维护世界和平等,学生在形成这些认识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具体的事例作为支撑。提供与分析事例,也应当是学生的一个体验过程,教师只要设计好这个过程,学生的认识通常可以自然形成。

纵观上述三个学习环节,并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角度来分析,有这样的发现: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学习资料,采取科学的方法(即材料分析方法)分析学习资料,然后再综合思考,那就可以成功地建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教学对象是农村初中的学生,但是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这三个环节上,他们与教师的亲近过程,使得他们更愿意主动地体验教师设计好的学习过程,而在一个知识体系成功建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时,他们也能够从学习方法等角度,总结成功的原因。由于这个原因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有极大益处。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习惯根基在“思辨”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属性,而帮助农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有一个扎实的根基。在笔者看来,这个根基就是“思辨”,思辨有思考、辨别、辨析的意思,它们都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农村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只要引导他们进入有效的学习情境,他们就能够积极思考。如同上述例子,在教师设计了体验情境之后,学生会主动地寻找例子中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主动地寻找与这三个国家相关的战争与冲突的素材,他们也会自发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是这三个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冲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们也能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肩负着“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责任。

笔者曾经研究过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习惯与思维中的直觉思维密切相关,只有当学生有较高的直觉思维能力时,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总之,针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学习,养成敢于思辨、慎于思辨、善于思辨、巧于思辨的习惯[3]。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笔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