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非洲猪瘟时期四川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浅析

2021-12-02林冬生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粪肥种养资源化

林冬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粮猪安天下,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吃饱问题,确保生猪安全解决吃好问题,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坚强信心和坚实基础。推进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更是当前国家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病在我国传播以来,生猪养殖规模和猪肉价格均出现了大幅波动,不仅对城乡居民日常消费造成了重大影响,而且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后非洲猪瘟时期,推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尤其是以种养循环为代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需求日益强烈。然而,通过对四川多地调研发现,当前畜牧业发展不仅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而且生猪种养循环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

1 后非洲猪瘟时期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受非洲猪瘟影响,全国生猪养殖规模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t,比2018年下降21.3%,2020年在各项保供措施的大力支持下,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进入后非洲猪瘟时期,畜牧业发展呈现以下基本态势。

1.1 畜产品供给紧平衡和价格波动风险增大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存在

当前,受我国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收入增长、环保督察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情况下,畜牧业发展的用地、用水以及饲料等资源约束却日趋紧迫[1]。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在环保整治和疫病、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下,生猪供给不足的矛盾持续激化,生猪价格呈现大幅波动,对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超强行政性支持产能恢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损害生猪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加之生猪产业市场价格平抑机制功能尚不完善,基本可以预判,主要畜产品供给紧平衡和价格波动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常态。

1.2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对农户的挤出效应将持续增强

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国畜产品供给问题不可能完全依赖几个大型企业集团,适度规模养殖经营应当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体模式。但是,当前的政策扶持取向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都在推动着现代畜牧业向大规模的公司化方向发展,虽然大规模养殖企业具有资源利用高、经济效益高和生产风险小等优势,但这无疑会进一步将农户挤出畜牧业链条,压缩农户分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受益空间。同时,当前面向中小规模养殖户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加销脱节、联结不紧密、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畜牧业组织化、一体化发展程度依然偏低。

1.3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发展进程加快,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不仅导致饲养环境变差,而且也容易滋生疫病,一旦防疫不严疫病暴发,超大规模养殖的疫病较快传播速度和较大传播面积将造成巨大的养殖损失。2018年8月以来,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养殖户生物安全措施缺失或管理不到位[2]。

1.4 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保高压成为常态

2021年,我国密集出台畜牧业发展的环保政策和加大环保督察力度,使养殖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空间。严格的畜牧业环保法律法规,不仅提高了养殖业的进入门槛,而且也较大程度提高了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地方政府越来越严格的养殖场审批,部分养殖场因为环保问题和用地无法置换而被迫关闭,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保高压必将继续保持常态。

1.5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疫情使养殖场户生产不规范的问题充分暴露,滥用抗生素、药残超标等问题在部分养殖户仍然存在,尽管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取得了重要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市场产品质量问题的累积,以及社会认知和市场信心的严重不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属于更难解决的长期性深层矛盾,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任重道远。

2 非洲猪瘟影响下四川省生猪产业种养循环面临的主要困境

2018年突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充分暴露了生猪养殖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种养循环发展模式运行中的突出短板。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支持种养循环模式创新,在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推广、抽粪合作社培育、种养循环模式创新等政策扶持下,四川省种养循环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调研发现,种养循环的安全性、有效性、创新性等系列问题仍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种养循环单项措施较多,但体系整合不足

在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粪污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建设等项目支持养殖企业发展种养循环产业,但由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实施工期,导致单项举措之间缺乏统一性,进而影响整套设施的运行效率。以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中的干湿分离为例,一方面养殖尿液等通过沼气工艺后因为沼液浓度不够,难以满足种植业的需求从而导致使用率偏低;另一方面,分离的沼渣和干物质又因为较高的转运成本导致有机肥加工率偏低,部分地方虽然建设了有机肥集中处理中心,但由于集中收集难、成本高难以有效获得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废弃物,进而导致处理中心产能过剩。因此,诸如类似的种养循环的举措多以单项实施和缺乏统筹设计,从而导致了部门改建的标准化养殖场总体运行效果不佳,资源利用效率低、工程设施运行不理想等问题仍然存在,没有达到种养循环的预期结果。

2.2 粪肥质量标准体系欠缺,排放与使用存在脱节

粪肥作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产出物,最终是要满足种植业的使用需求,但是粪肥与化肥相比本就存在体积大和养分含量低的缺陷,然而在非洲猪瘟疫病发生后,粪肥当作“病毒”一样被“隔离”,各养殖场均加大了对环境的消毒作业,造成了养殖粪肥与生产污水的混合[3],其中存在的酸碱类化学物使得经济作物和土壤受到损害,进一步弱化了粪肥农田利用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不同畜禽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养殖品种、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不同,其排放的生产废弃物的抗生素、药残、重金属等含量也不同,从而也影响了种植业对粪肥的使用。因此,形式上的种养循环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关键破解粪肥排放与使用之间的脱节难题,尽快统一养殖场的排放标准,制定种养结合的粪肥使用指南。

2.3 种养循环模式粗放,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

当前通过协议消纳粪肥、异地循环等种养循环模式,仅仅是实现了种植业对养殖废弃物的接收,但由于缺乏市场运营机制的有效支撑,畜禽废弃物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充分体现,种养循环仍属于粗放式的运行模式,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以某市的抽粪合作社为例,在运转高峰期,全市有30多家合作社提供粪肥服务,但经过5年的运行,目前仅剩余2家还在维持养殖粪肥的处理服务。而在非洲猪瘟疫病发生期间,部分地方因为一家养殖场发病,为防范通过污水或废弃物综合利用导致疫病传播而关闭多家养殖场,导致养植物废弃物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处理,中断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因此,粗放式种养循环模式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极易在突发情况下中断运行。

3 后非洲猪瘟时期推进四川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非洲猪瘟疫病发生以来,暴露出生猪产业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发展中的困境和问题,不仅降低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运行,应重点采取以下举措推进四川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以全方位提升畜牧业标准化为重点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

一是建立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监管,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行动,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二是建立养殖场标准化改建体系,全面配套“技术、工艺、设施”,集成推广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提高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三是建立畜牧业标准化防疫体系,树立疫病综合防控理念,将畜牧业养殖、运输、屠宰、废弃物利用等各环节纳入防疫体系,制定规则、落实举措,实现疫情防控制度化;四是建立畜牧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数字技术,全面加强养殖场信息化管理,推进畜牧业产业链数据化,实现畜牧业精准管理和全程监控。

3.2 以创新规模经营带动小农为重点实施精准政策扶持

一是创新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畜牧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项目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推广等政策支持与带动作用挂钩;二是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订单式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模式,促进中小养殖场户加快融入现代畜牧业体系;三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用地,创新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一般耕地、“四荒地”等发展畜牧业,保障养殖场、粪污处理、清洗消毒、检验检疫、废弃物资源利用等畜牧业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

3.3 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破解环境压力

一是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大力推进畜牧业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二是加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的技术支持,投入科研力量重点针对废弃物加工和无害化处理技术进行攻关,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撑,切实避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病毒传播和对种植土地的影响;三是大力推动有机肥使用,通过政策扶持推广种养循环模式,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粪肥还田利用服务,对粪肥处理和转运进行补贴,提高种植户使用有机肥积极性。

3.4 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重点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统一规范养殖废弃物排放标准,将废弃物排放标准纳入畜牧业可追溯体系之中,根据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建立分类分级的废弃物排放标准,有效降低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残留,根据不同排放标准实施不同的资源化利用标准,能确保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性。二是创新对种养循环关键环节的精准支持,对规划设计、技术推广、信息平台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环节,重点采取政府购买方式进行扶持;对提灌站、沼液池、沼气发电设备等关键设施设备,重点采取财政直接补贴或贷款贴息的方式进行扶持;对养殖场建设、管网铺设、良种繁育、合作社发展等农户直接受益的环节,重点采取财政贴息、担保贷款、直接补助等方式进行扶持。三是构建区域统筹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整合各种种养循环单行措施,进行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纳入统一高效的循环体系。四是构建种养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初期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5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营造畜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等方式,建立销区对生猪养殖大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多元支持;二是探索建立与绿色生产方式挂钩的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绿色畜产品优质优价的产业链条和市场氛围,不断提高绿色优质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增强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防范预案,利用大数据加强预期管理和调节,丰富现代畜牧业的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和强化调控政策措施,合理引导养殖场户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引导养殖企业及时调整养殖规模,有效防止畜产品供给价格的大幅波动,引导养殖企业与上下游产业共建产业链,切实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猜你喜欢

粪肥种养资源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危险废物等离子熔融熔渣二次灰污染特征及资源化应用潜力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试论粪肥的合理利用及阻控流失措施
农业产业化中的粪肥排放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