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实践方法
2021-12-02许海洋
许海洋
(启东市善成小学,江苏 南通 226200)
一、比较教学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比较来认识和理解相关事物,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比较教学法”,他认为运用比较的方法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比较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攻克学习中的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建立起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真正掌握概念内涵。本文将从求异比较、求同比较、情境比较和效果比较四个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比较教学法,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比较教学法的实践方法
(一)在求异比较中丰富概念认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扩充的能力。求异比较法是指从概念的多种角度进行猜想,让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更加多元化,达到丰富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等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使用求异比较的方法来理解数学概念,从多方面完善和补充数学知识,以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这一内容时,学生知道“分数”就是将一个完整的物品平均分成几份,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又补充认识到“分数”还可以看作一个单位“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分数概念理解透彻,教师可以运用求异比较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的三角形教具,用一张长方形纸遮住,使其露出1/6,随后,让学生猜想这是什么图形,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猜想画在纸上。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最终基本呈现出两种答案:一种是画单个图形并将其平均分成6份;另一种是画6个图形将其当成一个整体,再进行平均分,取其中的1/6。根据求异比较法,学生懂得了分数不仅可以表示单个物体被分成的几分之几,还可以将多个物体组合成一个整体,用分数表示所占的几分之几,对分数的概念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因此,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求异比较,将各个层面的知识融合起来,以把握数学概念的全面性。学生在开拓发散思维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完整地掌握相关数学概念。
(二)在求同比较中探究概念共性
除了求异比较,我们还可以进行求同比较,就是将相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相同特点,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求同比较法来增强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尤其在进行图形特征、分数性质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多个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概括事物所包含的共同特征,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情境比较,消除概念混淆
由于数学公式的复杂多样,学生往往在实际应用时容易将它们混淆。这时候,教师需要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区分,而情境比较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各类公式的区别,由此更加明确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运算定律”时,学生在学习完“乘法结合律”后认为,“乘法结合律”与“加法结合律”是一样的,原因是:虽然运算的顺序不一样,但最终的答案都是不会变的。于是,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定律的区别,学生表示二者就是符号不同。教师只好进一步采用情境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再次进行比较,“加法结合律”的情境为:一班分成了三个小组负责浇水,其中一组有6个同学,二组有8个同学,三组有3个同学,请问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而“乘法结合律”的情境是:一班一共有三组,每个小组需要种植6棵数,而每棵树苗都需要浇3次水,请问一共需要浇几次水?通过比较情境,学生能够知道,“加法结合律”的数值代表的是人,是平等的关系,而“乘法结合律”表示的则是浇水的次数,是递进的三个数值。教师还让学生在纸上将这两个情境画出来进行比较。学生在画完图之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区别,增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相关数学概念。
(四)在效果比较中联结概念元素
数学概念的形成包含了众多元素,有的元素学生很容易理解,有的元素学生则难以掌握其中本质及其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不妨采用效果比较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有的学生在学习后问教师:“蝴蝶身上并没有明显的对称轴,对称轴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时,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观察的都是明显的轴对称图形,一般都是让学生比较这类图形的共同点,学生在理解了左右一样的因素之后,才理解对折后要重合,于是出现了折痕,最终形成了对称轴的概念,但这并不能让对折重合与对称轴之间产生必然的联系,因此学生难以掌握其本质。”于是,教师做出了以下转变。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对称图形,让学生对轴对称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再让学生自己剪出对称图形,有的学生会先画一个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再剪出来,有的学生则先将一张纸对折,然后沿着这个折痕画出左右对称的图形,并将两个部分重合在一起剪出来。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将用这两种方式做出来的成品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摩和比较,这两种方法做出来的图形到底哪个是对称图形呢?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做出来的只是表面上比较像,但实际上并不是。而第二种方法做出来的图形更趋于对称。教师还让学生讲述这些图形完成的过程,最终学生发现,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都是先经过对折的,而第一种方法并没有对折。经过对这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一致认为,只有经过对折剪出来的图形才是更加对称的图形。教师正是运用效果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对称图形的判断时,通过对折和不对折两种方法的效果比较,让学生感悟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掌握这些对称要素之间的关联,让数学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更加完善、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更加合理、科学地进行判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正确、完整、清晰、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应当重视比较教学法对数学概念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比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不断探索数学概念的本质,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有效提升其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