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工人歌曲创作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

2021-12-02陈晞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工人创作

●陈晞

中国当代工人歌曲创作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

●陈晞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中国工人歌曲是工人阶级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工人歌曲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和优良品质,成为他们表达心声的重要载体之一。工人歌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的“苦难写照”(1840-1919)、初期阶段的“战斗号角”(1919-1949)、新中国初建的“高歌猛进”(1949-1978)、改革开放初的“壮志凌云”(1978-1997)、半工半农的“新生大军”(1989-)、新世纪的“与时俱进”(2000-)六个阶段。在音调来源、体裁类型、表现题材等方面都体现了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工人歌曲肩负着政治宣传与导向的社会功能,起到了团结斗争、鼓舞士气的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劳动者奋勇前行。

工人歌曲;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农民工;音调来源;体裁类型;表现题材

“工人”这一社会群体(名称)“出现于十四和十五世纪欧洲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成长于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和机器工业发展以后。”[1](P504)在英国等工业国家出现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资本家,他们雇用大量的劳动力为自己开办的工厂劳动,当时称在工厂中劳动的人为“工人”。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众多的工厂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工人群体。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也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阶级,他们推翻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的工人阶级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作为工人阶级专属的,也是工农革命文艺武器的工人歌曲,伴随我国第一批工人群体的出现就随之产生,在不同时期的工人歌曲都以不同的音乐语言反映着不同时代风貌下的工人阶级形象,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学界对工人歌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人歌曲的历史、创作以及相关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梁茂的《“五四”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人民音乐》1979年第5期)、以及他与徐士家合作的《安源工人歌咏的传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两文主要专注于对中国早期工人运动歌曲的历史研究。罗忠镕《漫谈工人同志的歌曲创作》(《人民音乐》1958年第8期)、王惜扬《工人同志谈歌曲》(《人民音乐》1964年第11期)、徐钟东与张树礼的《谁来为工人歌曲创作的贫乏买单》(《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2006年10月)、郝幸田《工人歌曲何时再响亮》(《企业文明》2007年第1期)、修骏《试论新时期工人歌曲创作特征》(《人民音乐》2008年第8期)等文章则侧重于对工人歌曲的创作特征及创作现状进行总结与评述。

就总体而言,学界有关中国工人歌曲的研究较为薄弱、零散。就其历史的研究都集中在20世纪初期阶段,而对其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歌曲的发展鲜有涉及。创作研究亦以评论居多,对其创作特征关注不够。虽然也不乏有对诸如煤矿工人歌曲[2]等具体个案的研究,但多数研究尚流于笼统,缺乏对工人歌曲全面、深入的观照。

本文拟从中国工人歌曲的历史发展、音乐特征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相对全面地展现中国工人歌曲的整体历史与文化特征。

一、工人歌曲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萌芽阶段的“苦难写照”(1840-1919)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在中国各地投资建厂,开设轮船运输、轻工业等企业;另一方面,清政府洋务派大力发展民族资本工业,出现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湖南纺织厂等军工、采矿、冶炼行业的官(民)办工业。众多的工厂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工人群体。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如产生在河北开滦煤矿的《矿工苦》、辽宁抚顺煤矿的《煤黑子苦》,以及江苏苏州的《十怨厂山歌》等工人歌曲,是早期官办企业中工人们面对恶劣工作环境,在官僚资本的剥削和压迫下,率先用歌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如《窑工苦》中所唱“下煤窑的没煤烧”“说不上媳妇怨命薄”即是他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在官僚买办压迫剥削下中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3](P5)

(二)初期阶段的“战斗号角”(1919-1949)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明确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由此拉开了中国工农革命斗争和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大幕。

作为密切配合政治宣传和革命斗争、“工农歌咏活动”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较之之前以诉说个人痛苦为主要内容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则主要反映了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更为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高涨的革命热情,体现了工人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面对压迫和剥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如1921年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在纪念“五一”节时所唱的《五一纪念歌》中就明确唱出“要把强权制度一扫净”;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俱乐部部歌》中也唱到:“世界我们当创造,压迫我们须解除,创造世界除压迫,团结我劳工。”此外,还有长沙泥木工人罢工斗争中产生的《赶走赵恒惕》《泥木工匠心连心》,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中产生的《奋斗歌》《追悼歌》等歌曲,在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激励作用。再如《工农兵联合歌》中,则是以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鲜明地提出“联合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买办”的战斗号召,展现出无产阶级团结一心反压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广为传唱。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左联”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果说之前的工人歌曲更多是以革命斗争武器出现,而与专业音乐活动并无太多关联的话。这一阶段的最大变化则是以聂耳、任光、张曙、冼星海、贺绿汀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作曲家为主力参与了工人歌曲的创作,而体现了这一时期工人歌曲的创作无论在艺术水平的专业性,还是在革命斗争的指向性等方面都体现了质的进步,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亦可视作是中国工人歌曲创作的正式开端。

这一时期工人歌曲尤以聂耳的创作最具代表性,他的《开矿歌》《码头工人》《大路歌》《打长江》等歌曲,都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强烈的斗争精神而深入人心。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准确、深刻反映中国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人,聂耳通过自己的创作也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人歌曲创作的正确方向。此外,张曙创作的《筑堤歌》《车夫曲》、贺绿汀创作的《铁路工人歌》《上海工人之歌》、冼星海创作的《路是我们开》《搬夫曲》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工人歌曲的优秀代表。在这些歌曲中,已经相对较为全面地涉及了包括矿工、搬运工人、筑路工人、铁路工人等诸多工种的工人群体,表现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被压迫工人阶级的典型形象,以及他们的呐喊与抗争。

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4月,哈尔滨先行胜利解放,东北工业开始快速发展。1947年马可在佳木斯发电厂参加义务劳动期间受其热烈劳动气氛的感染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以铿锵的曲调、明快的节奏表现了工人们为支援全中国解放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成为第一首“翻身工人之歌”。

(三)新中国初建的“高歌猛进”*(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明确了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成为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人们在经济建设大潮中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如创作于1953年的《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袁水拍词,瞿希贤曲)中唱道:“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走向工业化的光明大道。”抒发了产业工人为加快祖国建设步伐而奋斗的满怀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行业、工种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中。如出于建国初期生产资料匮乏时,自给自足方针下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得以高度彰显。因此应运而生了一批以表现石油勘探工人为主体的歌曲,如《勘探队员之歌》(佟志贤词,晓河曲,1953年)、《克拉玛依之歌》(吕远词曲,1957年)、《我为祖国献石油》(薛柱国词,秦咏诚曲,1964年)等。其中,1974年秦咏诚、张天民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创业》创作的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中唱出了“石油工人英雄汉,乐在天崖战恶风”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他们建设强大祖国的热情与决心,而成为了最经典的石油工人歌曲之一。

毋庸讳言,由于特定时期的历史原因,在部分工人歌曲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浮夸、空洞、“口号式”的现象,表现内容与创作手法都较为单一,真情实感与艺术价值都有所欠缺。

(四)改革开放初的“壮志凌云”(1978-1997)

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中国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自此,中国的工人群体又经历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作热”,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以及其后的“民工潮”等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也反映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中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与新面貌。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百废待兴、再度崛起的新时代。以施光南、金凤浩、谷建芬等为代表的作曲家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工人歌曲。主要有作于1979年的《假如你要认识我》(汤昭智词、施光南曲,关牧村首唱),歌曲以热情活泼的曲风反映了青年工人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首歌曲在80年代可谓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创作于1980年的《美丽的心灵》(陈雪帆词、金凤浩曲,朱逢博首唱)则是赞美新一代清洁女工。另一首创作于1981年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并不单一表现某类工人,而是将小路比喻成问号,通过提问“架线”“探宝”“伐树”等引出不同的职业、工种,意在对广大劳动者群体的歌颂。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多以抒情歌曲的体裁出现,曲调优美清新,节奏明快,表现了80年代工人群体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战略改组下“减员增效”的实行造成大批工人下岗(分离、内退、买断、退养、退职等),给广大国企的职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为了给下岗工人重树生活信心、鼓励他们再就业,出现了一批鼓励工人下岗再就业的励志歌曲,其中以1997年由陈涛作词、王晓峰作曲创作的公益歌曲《从头再来》最具代表,该曲以下岗工人为第一视角,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勇敢面对困境的豪迈之情。该曲经刘欢首唱后引起社会广泛共鸣,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一首励志歌曲,给无数下岗工人以精神的慰藉、鼓励。这些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主题的歌曲,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人歌曲的组成部分,唱出了中国工人阶级于世纪之交“从头再来”的豪情。

(五)半工半农的“新生大军”(1989-)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工量的激增,自1989年起,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一支新型的劳工大军。他们是身份上属于农民,而职业上属于工人的城市劳动者。迄止2019年的统计,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9亿人。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和城市身份,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面临着远离家乡亲人,劳动强度大,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贫乏等诸多的矛盾。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当代农民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题材,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民工歌曲”,主要表现为“老乡、流浪、回家、讨工钱、城乡隔离、二元对立、自强”等重要的社会主题。其中,有以专业人士代言创作、演唱。如陈星的《流浪歌》《望故乡》《思乡酒》《同船过渡》《北漂》等7张“民工歌曲”系列唱片;单曲有王云好的《九妹》、颂今《情哥去南方》;民工题材的影视音乐有杨钰莹演唱的1991电视连续剧《外来妹》主题歌《我不想说》等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农民工群体原创的歌曲也占有较大的分量,如路正在2007年央视元宵晚会上演唱的自创歌曲《挥挥手》,全国首家“打工青年艺术团”孙恒主唱并出版发行的《天下打工是一家》《为劳动者歌唱》《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3张专辑唱片,其中,《团结一心讨工钱》《想在城里安个家》《打工、打工最光荣!》等歌曲都在民工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民工歌曲”中关注农民工生活疾苦,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对加速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加强社会稳定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六)新世纪的“与时俱进”(2000-)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起,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4](P2393)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队伍构成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而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现代企业办公的自动化、白领比例的增加,以及新生代工人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也都使得新世纪以来工人阶级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向着科学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因而这一时期创作的工人歌曲中也反映出数字化网络对工人群体的影响。如2007年张枚同作词、李以作曲的女声三重唱《心儿飞翔》中唱到“我用鼠标起吊大山大梁”即是属于展现新时代工人工作场景之作,体现了新工人歌曲与时俱进的特点。2009年由孟芳、冷横词,郑冷横曲的《发个信息给爸爸》则以儿歌的形式歌颂了为青藏铁路建设付出艰辛努力的新铁路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工人阶级队伍知识化的进程中,“作为工人阶级有机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如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等所占比重越来越大。”[5](P25)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工人阶级应是指依靠包括体力与脑力劳动在内的劳动力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统一整体。但为了不与诸如教师等已经约定俗成的行业(歌曲)混淆而过于泛化,故本文中所涉及的“工人歌曲”的概念外延,仍以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为主,暂不涵盖作为现代意义上工人阶级中的科学家、教师等知识分子群体,特以说明。

二、工人歌曲的艺术特征

纵观百年来中国工人歌曲的发展,在音调来源、体裁类型、表现题材等方面都体现了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变迁与发展。

(一)音调来源

首先,从音调来源来看,由于中国工人自其产生就源自农民,并具有工农一体的特点。因而在音调来源上与民歌为主的民间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这一特点自其萌芽时期就已充分显现,其时的工人歌曲多为工人自发直接采用传统民歌音调重新填词改编,并无太多严格、独立意义上的创作。如开滦煤矿工人歌曲《窑工苦》的曲调就来源于河北民歌《美女思情》,安源煤矿的《劳工歌》的曲调是从萍乡民歌《长年歌》和《夜歌》的旋律变化而来,[6](P47)该时期的工人歌曲更多表现为新民歌的形式,且多会采用其家乡的民间音乐,如“就安源工人来说,他们主要来自湖南和江西,也带来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并借助于这些民间音乐,来创编表达自己感情的新歌。”[6](P48)

1919年后,初期阶段的工人歌曲出于配合政治宣传和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易于广大的普通工农群众传唱,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歌词语言较为朴素通俗,旋律音调则多为群众熟悉的现成曲调加以填词编配而成。其主要音调来源有三:首先,沿袭着“萌芽阶段”采用中国民间音乐音调的传统,如“五四”时期的《爱国五更调》《俄罗斯》由彭湃根据民歌《五更调》《五一劳动节》《剪剪花》曲调填词而来。再如《五一纪念歌》则是采用了古曲《梅花三弄》的曲调加以改编填词而成。其次,由于诸如《国际歌》《华沙工人歌》等不少外国革命歌曲被陆续介绍进来,以及受到当时学堂乐歌的影响,外国歌曲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工人歌曲的另一重要曲调来源。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俱乐部部歌》中就使用了曾被用于学堂乐歌《惟我同胞》《纸鹞》和《青年歌》的英国民谣《一试再试》()的旋律填词而成;《工农兵联合歌》则是采用了学堂乐歌《中国男儿》(小山作之助作曲的日本学校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的曲调重新填词而成。这一时期的原创工人歌曲较少,目前可见的以瞿秋白词曲的《赤潮曲》(发表在1923年6月的《新青年季刊》)较具代表性,歌曲中发出了“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的战斗檄文!

1930年“左联”成立后,以聂耳、任光、张曙、贺绿汀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作曲家加入了工人歌曲的创作,也标志着中国工人歌曲由之前的各类现成曲调填词编创,进入了严格意义上创作的阶段。这一时期部分工人歌曲的音调来源,如聂耳的《大路歌》《打长江》等主要还是立足于将民歌(号子)与外国革命歌曲相结合。

而新中国建立(前)后工人歌曲的创作主要是表现全国各地各族工人阶级建设国家的热情,因而在音调来源上会体现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风格。如1947年马可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就采用了东北秧歌调与号子元素表现黑土地上工人们为支援全中国解放的劳动生活,而《克拉玛依之歌》《满怀深情望北京》中则分别采用了新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特性音调。

20世纪80年代,以施光南、谷建芬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的《假如你要认识我》等抒情歌曲,则多以热情活泼、清新明快的具有该时代明显特征的曲风反映了青年工人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新世纪前后的“民工歌曲”,作为新时代转型期特定群体的音乐品种,农民工“亦农亦工”又“非农非工”的特殊身份也导致了民工歌曲音乐风格的多元复合性。首先,由于民工“农民”身份的原发属性,而导致民工歌曲在音乐形态特征首先多具有朴素的乡土性、民间性。“所以在类似宋雪莱《打工四季》、迟志强《打工十二月》等“民工歌曲”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传统民歌小调中的“四季体”与“月令体”特征,在有的叙事性的唱词中还包含了一些类似“三月三”“九月九”民俗性的内容。[7](P164)“而且,“由于以民工为主体的创作者的个人背景以及相关歌曲的表现内容,而使得不少民工歌曲表现为带有相关劳务输出地的民间音乐风格,如《九妹》由川籍作者王云好创作,其音调来自川东民歌《黄丝麻麻》;颂今的《情哥去南方》取自湖南新民歌《采槟榔》。多表现为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劳务输出较为集中地区的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7](P164)另一方面,又由于该群体在都市环境(抑或是边缘)生活,也决定了其音乐中流行时尚化的趋向,而最终导致了民工歌曲多表现为一种民族音调风格浓郁的城市民谣风。

(二)音乐体裁

1.民歌体裁

承前文,萌芽时期的工人歌曲,其体裁即直接为所采用重新填词的民歌类中小调、山歌、号子等体裁,如开滦煤矿的《窑工苦》的来源《美女思情》为河北的“小调”,《十怨厂山歌》中则采用了“山歌”的体裁。由于工人歌曲中多受到具体劳动行为的影响,因而号子体裁的运用最为普遍。如聂耳的《大路歌》中为表现拉磙队伍的奋力拉铁磙的艰苦劳动,使用了沉重、缓慢的劳动号子贯穿全曲,《码头工人》《开矿歌》的开头也采用了男声齐唱的雄浑有力号子。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也是以坚实有力的号子元素,表现顶天立地的工人形象。这类号子体裁的工人歌曲中在演唱上也多采用了一领众合的形式,并加入了丰富的语气衬词。

2.群众歌曲

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团结全体劳苦大众,很多工人歌曲也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深远的群众歌曲。尤其是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由于其与工人有规律的劳动动作相契合的整齐划一的节奏型态,以及激昂饱满的情绪,也成为中国工人歌曲中最为常用的体裁之一。如贺绿汀分别于1936年、1939年采用进行曲体裁创作的《工人之歌》《铁路工人之歌》即是此类体裁的典型代表之作,表现了铁路工人的精神面貌。作为群众集体咏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此类工人歌曲在鼓舞工人士气、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抒情歌曲

如果说早期的工人歌曲以表现战斗性的豪迈激情为主,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工人歌曲则转向通过抒情性的曲调,更为生动地反映了工人群体丰富多元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出现的抒情歌曲也成为工人歌曲创作中广为运用的体裁。如《假如你要认识我》《美丽的心灵》《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等歌曲都以热情活泼、清新明快具有该时代特征的抒情曲风反映了青年工人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4.流行歌曲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流行歌曲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比重的加大,以及新生代工人比例的增加,流行歌曲也成工人歌曲中广为采用的重要体裁,北京“新工人艺术团”出版的歌唱打工者的多张专辑中的歌曲,都是采用民谣、摇滚等流行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体日常情感和生活诉求,唱出“打工者”这一新工人群体的心声。

(三)表现题材

中国工人歌曲创作题材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反映了百年来中国工人阶级的变化,并间接反映出中国工业、科技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表现题材还对应着诸多具体劳动工种为对象的歌唱。

在中国工人歌曲中涉及了绝大多数工业劳动的工种,范围较广。如早期工人歌曲《泥木二匠心连心》中出现的手工业者,歌唱矿工的《窑工苦》《开矿歌》《挖炭歌》《绞煤号子》、歌唱搬运工人的《码头工人》、筑路工人的《大路歌》《路是我们开》《打桩歌》,以及女工题材的《新女性》、童工的《卖报歌》《少年进炭棚》等多种工种类型。

新中国成立后,还出现了歌唱石油工人的《勘探队员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克拉玛依之歌》《满怀深情望北京》、钢铁工人的《草原晨曲》《钢铁工人志如钢》《钢铁工人多自豪》《钢铁工人红心向党》、纺织工人的《纺织工人之歌》《纺织姑娘》《我们是纺织工人》、铁路工人的《铁路工人歌》、林木工人的《采伐歌》、歌颂清洁工人的《美丽的心灵》《环卫工人你好》等。

现今,随着工人阶级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工人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也更加多样,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的工人也进入了工人歌曲的表现题材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工人歌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折射。

三、结语

中国工人歌曲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工人阶级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重要艺术形式。纵观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工人歌曲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和优良品质,成为他们表达心声的重要载体之一。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一贯坚定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因而,在社会功能上,中国的工人歌曲首先肩负着政治宣传与导向的作用。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京汉、省港、安源路矿等各地的工人罢工运动、工农革命中,诸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工农联盟歌》等歌曲都起了鼓励大家团结一心、打倒剥削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之时,《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工人歌曲又以激情豪迈的歌声号召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积极奋进、明朗开阔的情绪歌唱了当代工人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任何时期,工人歌曲都作为最有力的宣传方式之一,起到了团结一致、鼓舞士气的宣传导向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

其次,还有一些工人歌曲,则着力于关注工人群体所遭受的不平与苦难,如《窑工苦》《劳工歌》等歌曲中展现了对受剥削压迫工人苦难生活的关怀与同情。民工歌曲中的《工业区》《五毛钱》等则展现了打工者的生存现状,呼吁社会对城市建设中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众多工人歌曲中,不乏在艺术内容、形式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佳作,而得到了广泛的传唱。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一直以来,社会对工人歌曲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在创作和宣传方面力度有所欠缺,优秀的工人歌曲数量较少,学界对工人歌曲的关注亦有待深入。尤其是当下,面临着产业工人转型以及工人阶级构成更加多元的新时期,期待政府、企业与音乐家多方协作,在继承百年来中国工人歌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期待更多优秀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工人歌曲问世,让“工人歌曲再度响亮”,纵情讴歌时代最美的劳动者!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吴明微.自我言说与他者言说——“话语”视角下中国近现代以来煤矿劳动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6.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党史理论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党史全鉴(第5卷)[M].党史研究出版社,2010.

[5]赵子祥.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变化?[J].中共党政干部论坛,2001(6).

[6]梁茂,徐士家.安源工人歌咏的传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2).

[7]施咏.走四方——中国当代城市“民工歌曲”现状与走向[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4).

J609.2

A

1003-1499-(2021)02-0033-07

陈晞(1983~),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2017年重点项目“爵士乐本土化及其与中国音乐元素融合的研究”(编号:SK2017AO238)阶段性成果。

2021-03-15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工人创作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