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 拓展方法 提高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02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信谊小学沈天颖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信谊小学 沈天颖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首要的基本理念提出来,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第一学段的写话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做好第一学段学生的写话教学尤为重要。看图写话是训练第一学段写话的有效途径。看图写话就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指定的图片,根据图上创设的情境、具体形象以及图片含有的其他信息进行合理想象写话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低年级学生识字尚少、阅读量较少的现实情况下,直观形象的图画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对象。根据图片的类型,可以分为单幅图写一段话、多幅图写一段话。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次出现了看图写话,那是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图画。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看图写话。到了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次出现看图写话,是四幅图连起来写一段话。如何进行看图写话的辅导,为第一学段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分析第一学段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根据编排,遵循规律,让“说话”为“写话”打基础
会说的学生比不会说的学生更善于文字表达。口语表达是向书面表达的过渡衔接,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说促写。
(一)口语交际——看说结合的专项练习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的出现并不是突兀的,在口语交际板块中就为看图写话的出现进行了阶梯状的安排。第一次,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要求学生补充中间一幅图的内容,说说小兔可以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第二次,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要求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故事,再自己讲一讲。第三次,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要求学生看图将图片内容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并想象最后一幅会是什么内容。这三次交际话题都是看图与说话的结合,但三者在外在情节与内在含义上有很大不同。《小兔运南瓜》在头尾用了两幅图,中间部分留白,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的情节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种较为简单的形式安排的;《听故事讲故事》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8幅图画记住老师讲的故事;而《看图讲故事》则用了5幅图片来呈现,留白放在了结尾处,给人以遐想。这样的教学内容编排,遵循了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并逐步强化与提升要求。要求上逐渐提高,从简单形式的看图想象,到看图模仿说,再到较难的推理想象,这样的安排设计,能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这部分内容也将变得更为复杂,对学生提出更大的挑战。
其他单元的口语交际,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积累鲜活的语言,逐步形成有条理的语言逻辑,发展语文表达能力,为后续的写话打下基础。
(二)课堂发言——表达能力的日常训练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有限的,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语言积累与表达的专项训练,平时,教师更应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训练点,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丰富性进行训练。每一次学生的发言是否规范,有没有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有没有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词语将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训练重点。如,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七中“看图写词语,再说一两句话”,看似非常简单的一次字词句运用,却是涉及观察、说话与写的结合,目的是让学生由观察到书写,由词语到句子,逐步过渡。在介绍画面的时候,也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要求学生运用写出来的词语将这幅图描绘的画面介绍清楚。第二步,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词语将画面描绘得生动形象。这两个环节的要求呈阶梯上升,说话难度逐步加深,为接下来的看图写话奠定语言基础。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平时的课堂发言更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时机: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楚,用词是否规范,描述是否生动,及时纠正学生发言时的每一处错误,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只有会讲,才能会写。“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升华,能将自己的观点用口语清楚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写作就不再是难事。
二、化静为动,扩充情节,让“想象”为“写话”增色彩
在图画书中图画与文字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图与字一起承担着传递感情、讲述故事的任务。图不仅解释文字,更是在述说故事。看图写话的图虽然是有局限性的,但学生的想象是鲜活的,指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能将有限的画面转化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让画面“活”起来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看图写话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课本中的这幅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小老鼠,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只猫。
师:再观察仔细一些,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小老鼠的眼角有眼泪。
师:是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被吓哭的小老鼠会怎么叫呢?
生1:哎呀,有猫,太吓人了!
生2:猫要来吃我了,救命啊!
生3:妈妈,妈妈,快来救我啊!
师:那么,小老鼠在哭喊的时候,还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生1:小老鼠浑身发抖,一边哭一边抹眼泪。
生2:小老鼠边喊边转身飞快地逃走了。
第一学段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加入想象,为静态的画面加入动态的元素,图里面的主人公动起来了,写出来的内容也就更生动了。
(二)让画面“多”起来
单图的看图写话,因为只有一幅图,学生描写的内容比较单调,这时,需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在这幅图的前面和后面各加上一幅图,即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将现有的这幅图想象成三幅图,就能将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同样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看图写话为例。
师:同学们,如果请你给我们课本中这幅图的前面加一幅图,你会加怎样的一幅图呢?
生1:前面可以加一幅画——小老鼠看到小主人出门上学去了,桌上放着一台电脑,它很好奇,偷偷溜过去,打开电脑。
生2:也可以是“老鼠妈妈正在工作,后来接到电话,就到门外去接电话了,平时妈妈不让小老鼠动她的电脑,这次小老鼠看到有机会了,就偷偷跑过去玩电脑了。”
师:那如果让你再在后面加一幅图呢?
生1:我会加这样一幅画——老鼠妈妈回来了,告诉小老鼠这只猫是电脑里的动画,不用害怕。
生2:我会加这样一幅画——小老鼠正要逃跑,不小心脚绊住了电源线,电脑断电了,屏幕黑了,猫也不见了。
以上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这是学生们生活经验的体现,生活经验是学生写话的基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的想象就有了依据,也就更合理了。同样,多幅图的看图写话,也可以在最前面和最后面再想象出两幅图,将故事描写得更完整。
三、传授方法,随堂训练,让“插图”为“写话”作补充
看图写话,学会观察图画是第一位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生动有趣的插图,教师可巧妙地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并试着写一写,这是看图写话不可多得的训练素材。
(一)风景类插图
风景类插图的训练点是学会按顺序描述画面。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一课《春夏秋冬》,配了五幅特别漂亮的风景图,有着鲜艳的色彩,特征鲜明的景物。前四幅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五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图。这幅美丽的风景图,远不是文中16个词语可以概括的。对这类插图,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进行描述,鼓励学生描述时运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就达到了第一学段写作的基本要求了。
(二)叙事类插图
叙事类插图的训练点是讲清事情的过程。一年级上册第9课《日月明》,所配的插图是三个小朋友在种树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
(三)景事结合类插图
景事结合类插图是前两种插图的综合版,这类插图的写话训练必须在初步掌握了前两种插图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场景歌》的教学重点是各种量词,但课文的插图是一队少先队员举着队旗行走在一座小桥上的场景。插图中的这些景物,课文中都有描写的词组,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组,按一定的顺序描述一下插图中的景色,再大胆展开想象,讲一讲少先队员春游的故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有介绍物品的,还有介绍小动物或植物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选择合适的插图,让学生练说,在说的基础上再慢慢试着让学生写一写。将插图作为训练素材,拓展了训练的途径,增加了训练的次数,既可以作为看图写话的基础训练,又可以成为看图写话的补充。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看图写话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写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第一学段,利用教材,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会提高学生的看图写话能力,为后续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