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演绎”和谐共舞,让语文课堂迸发活力
——以《乌鸦喝水》的教学为例
2021-12-02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刘 颖
一、案例背景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课堂形式,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为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美好回忆。图文结合,从读到演,以演带读,语文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乌鸦喝水》是经典的伊索寓言。如何将经典的故事讲出趣味、讲出新意,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值得探寻。
二、案例描述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故事,名字就叫‘乌鸦喝水’。”学生很快就能读准标题。听课文,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课文中带“喝”字的词语并圈画出来。
我们找出了三个词:“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学生认读这三个词语后,知道了“喝不着”与“喝着水”是一对反义词。引导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不拖音,难读的地方多读读。
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笔者以“谁遇到了什么困难,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概括”。其实,将带有“喝”字的三个词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基本就能够讲清楚故事了,但以三个问题来引导更加好。
笔者抛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小郑发言道:“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笔者板书“聪明”,并将“聪”字的各部分进行解释:“聪明的人,耳朵会竖好了听,眼睛会紧盯着书本或黑板,口能说会道,积极发言,最关键的是用心。”笔者接着问:“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它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出“可怜”“口渴”“细心”等词语。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指名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突出了“到处”这个词,笔者板书“到处”,并问这名学生为什么朗读时突出了“到处”一词,他讲不出所以然。于是,笔者请他来演一演——他东找一下,西找一下。这时,有同学说:“这可不能算‘到处’!”还有同学说:“他找了这个地方,又找了那个地方,这能说是到处找吗?”他听后,似乎明白了。“乌鸦是会飞的。”笔者适时又提醒了一句。
这次,他像模像样地演了起来——他先是摸着自己的喉咙,很难受的样子,并沙哑着说:“真是渴死我了!”(大家笑了)接着他“飞”了起来,在教室的各个方向寻找。等他表演完,大家都乐了,还鼓起掌来。笔者采访他:“你到处找水喝,身体和心理感觉怎样?”他回答:“我身体感觉很累,心情很着急。”笔者追问:“为什么很着急啊?”他答道:“因为到处找,都没有找到水。”笔者说:“那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吧。”这次他读得更入味。
出示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引导学生朗读。接着出示三个瓶子,让学生说说乌鸦看见的是哪个瓶子,为什么?学生都能说出是中间的瓶子,但大多数只说了一个方面的理由。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用上“而且”说出两个方面的理由:因为中间的瓶子瓶口小,而且里面有半瓶水。而左边的瓶子里面没有水,右边的瓶子瓶口很大。
看图辨别,说出理由,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又锻炼了其说话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但是”前面部分,朗读时的心情应该是高兴,“但是”后面部分,朗读时的心情应该是失望、着急、难过。
通过关注“但是”这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乌鸦心情的变化。笔者请学生再带着表情来读,语气、语调、表情以及蕴含的感情“区分度”很明显,读得有味道。出示第四句话(“怎么办呢?”),请学生朗读,并说说乌鸦此刻的心情。学生回答出“着急” “失望”“难受”等词语。
是的,虽然乌鸦的心情有些着急、失望,但它其实是在——想办法。板书“办法”。笔者问道:“它有没有想到办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句。”出示第二自然段(“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仍然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此句的情感。刚才有学生提到“细心”与“聪明”,笔者就请他们谈谈为什么说乌鸦是细心的、聪明的。这样一追问,学生的思维就会深入一些。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出示第三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重点是表演、朗读“一颗一颗”“渐渐”这两个词语。笔者准备了一个开口的矿泉水瓶和一堆巧克力豆,让学生来表演将巧克力豆衔起来放入窄口的矿泉水瓶里。学生跃跃欲试,演得非常卖力,笔者采访表演的学生:“你一颗一颗衔小石子,感觉怎么样?”他回答:“我实在太累了。”笔者追问:“你刚才只是衔了四五颗,乌鸦可能要衔很多颗,那一定很累很累。现在,你可以看出乌鸦不仅聪明,还很?”他回答:“坚强、顽强。”笔者接着说:“这些还是不够准确。”他想了想说:“不怕累。”接着又说:“坚持。”
笔者笑着说:“是的,说得好。”笔者同时板书“坚持”。
寓言演完了,笔者请三名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并特别强调:要读出乌鸦心情的变化。没想到,三名学生朗读得非常好。读完之后,笔者问大家:“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回答:“因为乌鸦能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到此为止,笔者再深入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遇到困难,( )。借助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地感受故事的寓意。有学生说:“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坚持到底,不放弃。”还有学生说:“遇到困难,我们要积极动脑,想办法。”从读到演,以演代读,他们抓住了故事的寓意。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尝到成功的喜悦。读演二重奏,不但肯定了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喜欢语文,更代表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育人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表演是学生钟爱的表现形式,朗读水平是衡量学生理解文章程度的一把标尺,阅读教学中,让“表演”与“文本”对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选内容,开展表演
学生的需要在哪里,教师的服务就在哪里。当学生对字词、文章存有疑惑时,一个简单的表情体态动作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朗读人物对话时,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表情,可以使朗读更生动;理解一些字词时,让学生演一演,真切地去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文章用词的精妙,将表演运用于课文中能加深理解,促进体悟。
(二)创设情境,融入角色
表演之前,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文本。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其情感体验融入角色。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关注学生对“一颗一颗”“渐渐”等表示程度的词语的朗读,他们读得平淡,显然还没有理解乌鸦有多么卖力、多么坚韧。表演后,再次请他们朗读,他们有意识地突出表现程度的词语,读出故事的起伏,他们已真正融入了乌鸦的角色,成为一只只坚强、聪明、努力的乌鸦。这就是激活文本语言的生命,文本语言在“角色表演”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三)适时点拨,评价反惯
在指导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还要及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表演前的指导、表演中的点拨,还是表演后的评价,不管是表演者互相的评价,还是其他学生感悟式或教师引导性的评价,都有利于激发表演者的积极性。通过表演,可达到引导全体学生琢磨课文、推敲文本语言的目的。相信无论处于哪个年级,“朗读”与“演绎”和谐共舞,语文课堂都会绽放异彩。
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其他学科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母语,即汉语。要追寻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我们首先要读懂汉语的魅力。如果教师在育人立场下以汉语的眼光出发,从读到演,以演带读,把握学科独特价值,那么汉语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等便会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儿童的心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