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技术应用

2021-12-02

广东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监控林业

刘 春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甘肃平凉 744000)

在造林过程中,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森林相关信息,为森林发展服务,为森林信息化的转型奠定基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3S技术,为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1]。本文将以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森林信息技术开发技术的功能和影响。

1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面积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 283 公顷,其中,核心区6 680 公顷,缓冲区4 645 公顷,实验区4 958 公顷。

1.2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森林资源概况

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地质遗迹。

1.2.1 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内陆典型的半湿润到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众多区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2 珍稀物种

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性、代表性、多样性和稀有性,同时还具有脆弱性,是天然的绿色宝库。

1.2.3 林地、林木种类及分布

保护区内林地面积为20.27 万亩,其中有林地11.22 万亩,灌木林地5.89 万亩,疏林地0.08 万亩,未成林地0.59 万亩,无立木林地1.92 万亩,宜林荒山0.57 万亩;活立木蓄积27.54 万立方米;区内天然林以次生林为主,面积8.03 万亩,主要树种以辽东栎、山杨、桦类为主,重点分布在崆峒山、高岭、大阴山一带。人工乔木林面积3.19 万亩,主要树种以油松、落叶松、刺槐为主,重点分布在太统山、望驾山、张沟石湾一带。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项目,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达到了45.9%,其生态区域重要性更加凸显。

2 近年来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情况及效果分析

与其他自然区相同,该保护区在林区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难点,如类别复杂繁多、数据调查储存调取困难、林业防护不能全面覆盖等。那么为了突破瓶颈,林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2]。

近五年来,保护区累计投资1 420 万元,大力开展以“天、空、地”一体化为主的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区内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迅速提升,为实现林区管理智能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保护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网站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建设标准上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局的总体部署,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2.2 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资源监管能力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红外热成像视频监控塔13 座,路口监控卡口14 套,基本实现重点火险区及人为活动频繁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新建林区远程广播宣传系统27 处,具备广播宣传及预警喊话等功能。新建信息中心1处,保护站分控中心3处,管护点监控室9处,实现局站点3级管护网络互联互通。建成标准化中心机房1处,实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配备UPS电源、三层交换机、防病毒系统、机房温湿度管理、内外网隔离等设备,配备专用服务器实现监控数据实时上传至省林草局监控中心。建成区内短波通信基站5座,配备对讲机、中继台、车载台、无人机等设施设备,实现区内短波通信全覆盖[3]。

2.3 推进应用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林区智能巡护系统1套,实现人员管理、数据传送、监控接入、实时定位等功能。新建大数据管理平台1套,实现各类保护对象数据汇总分析、监控数据对接管理、自动火情预警、指挥决策等综合功能。新建云办公平台1套,实现数据资源安全存储、实时共享、协同办公等功能。

2.4 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信息化专业水平

近年来,为破解单位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的瓶颈,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电信、中国铁塔及省内林业信息化领域有关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采用购买服务、资源共享、驻点保障、人员培训等多种模式,服务和保障区内信息化建设工作。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参加省内外各类信息化培训和邀请专家授课的方式,加强单位职工信息化专业能力教育,目前已有2名同志取得了无人机执照,职能科室及基层管护人员均能较熟练使用和操作各类信息化设备。结合单位编制情况,及时上报用人计划,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录用信息化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

经过几年的林业信息化技术的改进,新建林区视频监控系统12 套、道路卡口监控11 套、建设局机关综合指挥中心1处、视频会议室1处、保护站分控中心3处,完善了中心机房、监控专线、宣传广播等硬件设施,开发地理信息、智能巡护、火险预警、扑救决策、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软件系统7套。目前,区内重点火险区和人为活动频繁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70%,局机关、保护站、管护点三级视频监控数据互联互通,所有监控数据实时上传至省局监控中心,实现了管护人员智能巡护、实时管理的目标,建成了移动办公、数据共享、安全存储的智能办公体系。通过查弱项、补短板,积极破解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瓶颈,太统-崆峒山保护局信息化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差到好的巨大改变。

3 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林业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类信息的无缝流通和共享,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提供优质服务。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快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综合效益,推动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

3.3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建立数字林业、提高林业科技含量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林业,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机构效率的有效途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

4 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4.1 遥感技术

传统的森林防火主要采用地面巡逻和塔台控制的方法,监测的范围和频率有限,无法应对紧急情况,在交通困难的大多数偏远山区,监测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低轨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可以及时监测地面热点,通过卫星数字数据可以直接计算火灾面积,同时可以真正控制火灾,根据火灾的地理位置、路径和森林划分制定最佳救援计划。此外,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森林病虫害,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森林破坏。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森林病虫害。在森林害虫爆发的早期阶段,植物受到叶片内部成分的影响,会体现在叶片颜色的光谱反射中。利用遥感技术比较前后的彩色红外层来检测早期疾病。

4.2 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GIS技术,林区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划分,并且可以多次使用和收集GIS数据,弥补了传统的数据收集易产生错误和巨大工作量的缺陷。此外,GIS空间分析功能,以坡度、侧面、土壤类型、海拔等因素为主要选址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与区域地理、气候、水肥条件最匹配的林木栽种,提高适宜树种分析的可视化程度。

4.3 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可应用于任何需要实施的位置、空间划分。例如,我国为一些古老而珍贵的物种建立了GPS管理档案,以利于保护。在档案中,这些物种的位置被清楚地记录下来,使得管理和保护森林变得更加容易。

4.4 信息数据库

大数据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森林信息管理中,即使是一小片森林每天也能产生大量的数据,产生的数据必须及时进行储存和分析,以便转化为森林生产和建设的有用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地方和全国森林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森林害虫、火灾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在森林管理中,可以通过权限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大大提高了森林管理的效率。

5 结语

通过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分析发现,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维护方面,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类处于生态、长久的自然空间。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监控林业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冬奥项目训练监控方法的研究——TRIMP、sRPE在短道速滑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量化的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探索与实践
land produces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