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02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吴翠娥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吴翠娥
激励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它不是指单纯地对学生提出表扬和肯定,而是以一种辩证的、温和的方式综合体察学生的数学多元发展能力,用内在和外在两股力量给予学生正确的激励。
一、以兴趣为基础使学生形成学习内驱力
激励并不是使学生置于艰难晦涩的学习环境中,然后再给予辅助和关怀,而是使学生从学习开始就受到激励,形成坚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数学教师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数学好奇心,自觉地接受知识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集合》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以动画和音乐的形式呈现“20 以内的质数”“2018 年某省市苹果产量”“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等集合数据,这些数据的来源广泛、信息丰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在主题鲜明的微课视频里明确元素、集合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方式,并积极探究集合之间的关系。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语言来描述“班级中所有的女生”“班级中喜欢打羽毛球的人”“班级里喜欢踢足球的男生”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赋予学生探究的信心与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运用专用语言和概念,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形象化的知识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从内在层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二、用富有探究性的目标激励学生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列出精准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确定学习步骤和计划。在激励教育原则下,三维目标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应该设置具有探究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自觉地以活动目标为导向,作为自我学习的激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探究动机。
以《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设置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例如“调查家乡近10 年的经济发展率”“调查统计2015 年~2019 年学校篮球队和足球队在校际联赛中的胜率”等。小组成员纷纷出动,对调查、记录、汇总等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并且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表格,集中讨论各组样本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标准差。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运用公式来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通过样本来估计家乡经济发展态势或者球队的建设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增强数学学习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小组围绕着同一个活动目标不断攻克难关,学生从集体的肯定中获得内在动力,更加乐于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增强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让公平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灵强剂
公平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激励原则之一。公平不是一刀切,而是将每个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个体,认识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思维认知特点上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教学公平、评价公平、交流公平”的原则进行授课,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时,在学习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时,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出投射中心、投影面、投影线等数学概念,但是却具有极强的数学实践力和观察力,能够运用工具进行投影模拟并且画出图形。教师要肯定这部分学生的数学能力,赞扬其空间想象力,并邀请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讲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基本的概念定理。在观察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地以做题正确率来评价学生,而是与每个学生进行平等互动,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能力等。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受到肯定,会自动产生想要提升全方位能力的意识。
教师消除传统的成绩偏见,认识到学生的独特优势,做出客观的评价,使学生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受到激励,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教师应遵循激励教育原则,与正面教育理论相结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高中生在产生兴趣、获得动力、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激励,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