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2021-12-02浙江省义乌市黎明湖小学马晶龙
浙江省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马晶龙
数感是指对数的直觉,它包括数的含义、数与量的关系、数的大小等。数学核心素养中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通过概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概念教学的生活情境中形成数感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数是什么,即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学生只有明确了数的概念,才能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提取与数有关的材料。
例如,在教学《过生日》时,教师出示一瓶300ml 的可乐和一瓶600ml 的可乐。提问:这两瓶可乐,哪一瓶比较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600ml 比较多。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表示600ml 的体积比较大。教师问学生:“体积的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此时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人们需要应用一些单位来计量,而呈现出计量结果多与少则需要应用数来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中需要计数的例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人们在吃饭的时候,用1 碗来计量;在使用人民币时,应用1 元来计量。”在生活中,人们应用数来呈现计量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的案例开展数的概念教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计数与计量的案例,从具象化的案例中抽取数的概念。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意识到数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二、在概念教学的思维培养中形成数感
学生由于受到思维的限制,因此有时不能把计数与计量单位结合起来呈现,这导致学生的数感存在偏差。为了让学生了解数与量的关系,教师要在开展进制教学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把数和量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10 厘米长,还是1 米长?有些学生一时之间无法回答。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似乎是10 厘米长,因为10 大于1。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测量的结果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对,测量的结果是1 米比10 厘米长。教师给予学生提示:1 米等于多少厘米?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不同单位的事物不能直接比较,而应当统一单位,再看数字的大小,这样比较才有意义。在这个例子中,1 米=100 厘米,100 厘米大于10 厘米,于是1 米大于10 厘米。教师又问学生:一斤糖和一米布,哪个更长?结合刚才学过的知识,学生提出:“一斤和一米不是同一种单位下的进制,不能比较。”教师又问学生:“1 斤糖和1 斤盐,哪个更重?”刚开始,有些学生觉得两者不能比较,后来有学生提出,“这个数学问题探讨的是1 斤和1 斤的比较,它们的单位是一样的,可以比较。”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单位相同的事物就可以比较数的大小,与这两个事物是什么无关。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学习计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与量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探讨的是计数和计量的问题,不仅要从数的角度来探讨问题,还要从量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三、在概念教学的数学计算中形成数感
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简单地分辨数的大小,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其他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需要通过精确的计数来确定某些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学生会发现一个角的概念与数量关系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一个角为90°,那它就是直角,大于90°或小于90°都不是直角。教师为学生举例:43°的角加上47°的角是直角吗?学生就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然后来分辨它是不是直角。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其他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计算中形成数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数学计量多少的问题、计量数值的问题。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数感,才能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在各种计量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渗透数感的教学,在开展其他概念的教学时,通过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