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2021-12-02侯忠乐
李 新, 侯忠乐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丰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江苏省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被誉为“苏北果都”“红富士之乡”。当地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为晚熟红富士苹果,据2019年统计,全县栽种面积约2万hm2,产量40万t。近年所产果实外观品质下降,风味变淡,周年供应期短,经济效益不高,极大影响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亟需采取措施提高红富士苹果品质。为此,对当地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当地红富士苹果的品质及种植收益,进而保障当地苹果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丰县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主要表现
1.1 外观品质
果实大小不一,果实较小,果形不正,有斜肩现象。果面较粗糙,果粉少,有果锈,有较多横裂。果实着色不良,着色不全面,色泽不够鲜艳。炭疽病和轮纹病等病果率较高。
1.2 内在品质
果肉的硬度偏小,糖度下降,风味变淡。不耐贮藏,贮藏几周后果肉易变面,质地疏松,风味和品质下降较快,影响周年供应。
2 丰县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原因
2.1 品种退化
红富士苹果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栽培的优良晚熟品种,由国光杂交元帅育成,引进栽培的主要有长富系列、秋富系列和岩富系列。目前明显出现品种退化现象,有的果实表现出母本国光品种的性状,有的表现出父本元帅品种的性状,出现果小、果形不整齐、着色不良、品质下降、抗性差和生长势弱等现象。
2.2 偏施氮肥
生产中发现很多果农偏施氮肥,造成果树枝条旺长,树势转虚,影响成花、结果及着色,果实酸度变大,糖度降低,并且易感染腐烂病。红富士苹果树对氮肥需求较一般品种少,对磷、钾肥需求量相对较多。结果期果树的氮、磷、钾肥比例一般为1∶1∶1.5;果实膨大期不能偏施氮肥,而应增加磷和钾肥[1]。
2.3 有机质匮乏
红富士苹果适栽于砂壤土,要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调查发现丰县多数果园土壤有机质匮乏,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个别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更低,仅为0.5%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偏低是制约红富士苹果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尤其随着树龄老化和产量的增加,土壤养分消耗和供给矛盾日益增大[2],而果农施入的农家肥不足,土壤中有机质匮乏。
2.4 树冠郁蔽
稀植园和密植园均存在树冠郁蔽问题,通风差,光照恶化,根本原因是生产上果农多追求产量,留花留枝过多,不愿减树、减枝。果树的光合作用由此受到影响,碳代谢不足,营养生长旺盛,果实着色差,极大阻碍果实品质的提高。
2.5 留果过多
过量负载不仅容易导致大小年,且使果品的质量下降。由于果实相互拥挤,光线受阻,着色也会不全面。红富士苹果属大型果,按距离法20~25 cm留1个果;按叶果比法乔化树40~60片叶留1个果,矮化树30~40片叶留1个果;果农为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不愿疏果,造成留果过多,营养变差,果实变小,斜肩,不整齐,风味和品质下降。
2.6 塑膜套袋质量差
为促进果实着色,防止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节约成本,生产中多套袋栽培。调查发现50%以上的生产园采用塑膜袋套袋,果面光洁和着色效果不如双层纸袋,且果实易发生斑点病、日灼、苦痘病等,果实易缺钙,果实的硬度降低。
2.7 轮纹病较重
轮纹病是红富士苹果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树干和果实,随着树龄增加及管理不善而不断加剧。树干发病影响树体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运输,使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果实发病,直接影响品质。同时由于防治不科学,用药次数过多,影响果实的贮后品质。
3 提高红富士苹果品质的技术措施
3.1 加强土肥水管理
对于新建果园可采取起垄栽培,利于排水和通风,同时配套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施,提高土肥水管理水平;对于老果园,采用果园生草法管理土壤,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果园生草以三叶草和豆科作物为主,草高达30 cm时及时刈割,割后覆盖行间或树盘,待腐烂后翻入土壤。采果后至落叶前早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按“斤果斤肥”或“斤果一斤半肥”的原则,适量配施果树专用复合肥,以提高树体和根系贮藏水平,提高花芽质量,为翌年优质丰产打好基础。红富士苹果对氮肥需求较一般品种少,对氮反应敏感,稍过量引起旺长,因而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结果期的树氮、磷、钾按1∶1∶1.5比例施入。据研究发现,每生产100 kg红富士果实,需从土壤中吸收约0.5 kg纯N、0.9 kg P2O5、1 kg K2O。充足的磷可增进果实着色,提高含糖量,缺磷时,普遍表现果实小,色暗淡;钾肥可促进果实膨大,增加色泽,提高糖度,缺钾新梢生长细弱,果实小,着色不良。因此,生产中应高度重视对磷、钾肥的施用,保证足量供给。
3.2 改善树冠光照条件
稀植园采用小冠疏层形,密植园采用纺锤形,冬季修剪时严格控制留枝量,留枝6万~8万个/667m2,按照上稀下密,外稀内密,大枝稀小枝密的原则,控制大枝、旺枝,在不影响产量和树体正常生长前提下彻底改善果园的风光条件[2]。重视夏季修剪,及时采取拉枝、摘心和扭梢等措施对旺树旺枝加以控制;对于分枝角度小的枝进行拉枝;背上直立新梢长至15~20 cm时,从基部保留5~6片叶进行摘心[3];背上直立枝和先端竞争枝长至20~25 cm时进行扭梢。使用PBO等化控技术,控制枝梢旺长,改善光照,促进成花,提高果实品质。
3.3 控制花果留量
主要目的是调节果树的营养分配与生殖生长,避免果实成熟后大小不均,果形不正,保持年年优质丰产。以花定果法,春季尽早疏花,花序分离期结合花前剪,依树势和品种特性,每20~25 cm留1个花序,多余花序全部疏除,疏花时要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去掉弱枝花、腋花和顶头花,多留短果枝花[4]。每花序保留中心花和开花较早的1~2朵边花,其余边花全部疏除。
间距法疏果,在谢花后10 d开始,分2次进行,一般在20 d内完成[4]。疏果时要根据树势、结果枝长度和叶片数量灵活掌握留果量,一般每隔20~25 cm留1个果,弱树弱枝每25 cm留1个果,主要疏除病虫果、畸形果、边果,保留中心果。
3.4 提高果实套袋效果
果实套袋能抑制叶绿素,促进花青素和胡萝卜素形成,使果面干净,果点细小,防止果锈和裂果产生,降低农药污染和病虫危害,显著提高果实品质。为提高套袋效果,要选管理好的果园,树势健壮,透光好,套袋前喷一遍杀虫、杀菌药,铲除果面病菌,即可套袋。根据果园生产实际,主要选择日本小林袋和台湾佳田袋等高质量纸袋,少用塑膜袋,注意要通气、抗老化。10月中旬做好除袋工作。在晴天时先撕开外袋,3~5 d再将果袋摘下,待一周后果实向阳面着色后,进行转果、摘叶、铺反光膜等促色措施,使果实全部着色。
3.5 摘叶、转果、覆反光膜
除袋后,首先摘除直接遮光的叶片,然后摘除果实周围挡光的叶片,主要摘除老叶片,摘除量以不超过总叶量的25%为宜。当果面着色30%以上时,开始转果,将果实着色面转向阴面,将阴面转向阳面,每7~10 d转动1次。疏除树冠下部过密枝叶,保持树冠下通风,在树的行、株间,铺盖1~1.5 m宽的乳白色或银色反光膜,增加反射强度,使树冠内膛和下部不易见光的果实得到足够的反射光,显著增加果顶及萼洼处的着色[5]。
3.6 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
根据生产绿色果品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如高脂膜技术、黄板诱杀等,减少化学防治的次数,积极开展病虫测报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科学合理用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农药。
加强对红富士轮纹病等病害的防治。冬季做好清园,对果园内所有枯枝、落叶、烂果要一次性清理,降低病菌存活基数。萌芽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00倍福美砷喷洒树体。萌芽后刮除树干、枝干病瘤,刮治要轻,以去掉病瘤,健皮部分露出淡绿好皮为宜,刮后涂腐必清原液或2倍液等。生长期喷药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80%多菌灵2 000倍液与1∶2∶200波尔多液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