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问题链”,助推高中代数的高效教学
2021-12-02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蔡娟兰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蔡娟兰
问题链是指教师群体围绕某一教学目标或教学主题所提出的一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单向性的,它能打破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只能由教师向学生提问的禁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以问题为媒介来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潜力挖掘过程。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正视现有学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搭建“问题链”去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对数学的热爱。
一、巧妙设置铺垫,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中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代数、几何等,内容的难度、深度远远超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代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比较多,应用综合性、抽象性也极强,可以与几何、概率等内容进行融合,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代数知识时觉得颇为吃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具体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两大数列类型。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前,先安排班级中的学生站队,第一行学生的人数比第二行少一人,以此类推,而后请所有学生回答:“第一行有多少人?第二行有多少人?……”“整个队伍排列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基本的问题链,学生需要顺着问题的方向在观察记录中得到最终答案。同时,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自然就会随之高涨。当整个问题链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以类比可测、同理可推的原则来为学生举出更多与等差数列有关的例子,并将这些例子中的首项、公差等主要数学概念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带领学生用等差数列验证最开始的“组队”例子,让学生在自然地铺垫过程中顺利融入学习等差数列的课堂氛围中去。
为了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高中数学教师可以设置对应“问题链”的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入后续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搭建问题阶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链”的搭建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构建“问题链”,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不断求解对应题目逐一达到学习目标,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在进行《导数及其应用》的教学时,讲解到“函数的极值”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在初学时特别容易将“极值”与“最值”混淆。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求二次函数极值的简单例题,例题中有对应的函数图像,而后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去求解,并提出对应的问题链:“这个函数是否有极值和最值?分别为多少?”“能否从函数图像的角度来分析极值?”
学生每求解出问题链中的一个问题时,就离“清楚辨析极值与最值”这一学习目标越来越近,这种有方向的课堂自主学习与思考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序。
三、设计“问题链”留白,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问题链”搭建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数学探索的大门,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考虑设计“问题链”留白,鼓励学生提问,带领学生齐心协力搭建相关的“问题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集合》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在结束主要知识点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搭建“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复习总结课时核心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集合的数学概念可以怎样理解?”然后鼓励学生在这一问题和对应的答案的基础上接力提问,通过学生的循环提问,让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学生的提问虽然并不能达到十分专业的水平,但是却能很好地反馈出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盲区。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上的“问题链”内容记录下来,将其作为学生后续的作业练习内容。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搭建“问题链”时,一定要根据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去安排“问题链”的教学应用环节,用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适应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通过搭建问题阶梯,指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