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
2021-12-02龚惠群
龚惠群
(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537000)
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属于临床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群体,其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与污染物品、化学物质以及物理刺激接触,从而导致护士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严重甚至可能造成工作效率及质量降低,进而引发不良事件[1-3]。消毒供应室内主要职业危害来源于灭菌设备产生的噪音与高温环境;护士长期与污染的手术器械、各种有害物质(如含氯消毒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接触;此外,压力蒸汽及环氧乙烷灭菌器有爆炸、高温烫伤、中毒等潜在隐患存在[4]。本文针对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以及具体防护措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职业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1)噪音: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配备的设备越来越多:超声机、全自动清洗机、干燥柜、脉动真空灭菌器等均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噪音。相关研究表明,声音达到50 分贝以上会对人体睡眠与休息造成影响,分贝在70~90 的声音可令人产生厌烦感,导致学习及工作效率降低[5]。有报道指出,灭菌设备抽真空时的噪音强度高达80~96dB,超出人体可接受范围[6]。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进行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2)高温、烫伤、爆炸: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散发大量热气,属于高温作业工作,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容易引发护士头晕、出汗过多、烦躁及心慌等症状,在夏季严重者可发生中暑。护理人员在进行器械物品卸载时也容易发生烫伤的危险。灭菌器若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还有发生爆炸的可能。(3)锐利器械损伤:利器伤属于供应室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如处理锐利器械时,就有可能被刺伤造成感染。其主要包括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玻璃器具、设备边角等引发的损伤[7]。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医生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忘记将刀片、缝合针和注射器取掉而遗留在用过的治疗包内,供应室护士在回收、清洗区处理器械时极易被刺伤。(4)紫外线照射:供应室多采用紫外线灯管、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产生的臭氧气味可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暴露紫外线下可引发皮肤过敏或灼伤、角膜炎等,严重甚至出现头晕、憋闷等不良症状[8]。(5)粉尘、棉絮危害:各类治疗包的内外包布、手术器械包的包布必须一用一清洗后再使用,使用包装时棉絮、粉尘飞扬,有造成过敏的现象,极易损伤呼吸系统。
1.2 化学性危害
化学消毒剂危害:消毒供应室使用的各类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多酶洗液、除锈剂等)。这些化学消毒剂主要特性为可挥发且可将物质腐蚀,容易损害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系统,进而引发皮炎、鼻炎等疾病,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或妊娠女性胎儿畸形[9],因此必须强化护理人员对消毒剂的认识并制定相关防护措施。
1.3 生物因素危害
(1)回收的器械物品,敷料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不同程度沾有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微生物,科室只进行初步清洗去除了表面的脓液和血迹,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残留在器械上,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进行初洗。这些因素不仅造成院内感染,也是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因素之一。由于供应室护士零距离的接触大量已污染的医疗器械,稍有不注意,极易刺伤皮肤黏膜,可能就会被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所感染,对供应室人员造成健康的危害。(2)基层医院供应室因资金欠缺而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未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护士防护意识较差[10-11]。(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可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达20%。超声清洗,用毛刷手工清洗及压力水枪喷溅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危害。
1.4 与职业相关因素
(1)生理因素:搬运器械物品时负荷过重或姿势不当,易致肌肉韧带损伤,清洗、包装器械时长时间固定姿势站立操作,易致肌肉关节劳损,下肢静脉曲张。(2)心理因素:由于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供应室工作就是简单、机械的洗洗刷刷、打包。造成供应室护士自身成就感模糊,消极、厌烦等情绪时有显露,甚至产生自卑心理。(3)自身因素:个别工作人员往往因疏忽,行为欠规范造成职业损伤。
2.防护措施
2.1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督促每位护士严格执行,做到工作规范化、专业化。
2.2 加强培训和预防教育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标准预防教育,增强供应室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
2.3 物理性危害
(1)噪音的防护:高压灭菌器应专人负责操作、定期进行常规保养和检查,定期检查各管道是否漏水、漏气。在灭菌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气压和水压的稳定,减少噪音的产生。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采用隔音门窗、消音器等。护士努力提升工作效率以减少停留于噪音环境中的时间。(2)高温、烫伤、爆炸的防护:安装空调、大功率排气扇降低室温。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压力未降到0 以前不能开门。开放蒸汽阀门时应避开阀门开口处,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蒸汽灭菌结束30min 后再卸载灭菌物品,卸载物品时应穿长袖、戴隔热无菌防护手套,防止烫伤;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发生烫伤。(3)利器损伤防护:标准预防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实行标准预防可防止>30%的针刺伤发生。供应室护士在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必须戴双层橡胶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使用过的器械,如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特别注意防止针头、刀片和其它锐器引起损伤。应将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逐一挑出,单独处理。另外,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4)紫外线伤害防护: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紫外线的使用,如消毒一定要在无人室进行。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开机消毒,最好安排在早晨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进行。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消毒结束后通风换气。(5)粉尘、棉絮的防护:在敷料间和包装间工作时戴口罩帽子,做好自我防护。叠包布容易产生粉尘和棉絮时,动作要尽量轻柔,不要大力抖动,并开启排气扇,加强通风及抽气措施,结束工作后清洗口、鼻腔等。
2.4 化学性危害防护
(1)护士熟练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浓度及使用方法,配置及使用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口罩、帽子及护目镜,穿好防护衣,避免沾染皮肤黏膜,如不慎碰触请立即用清水冲洗。浸泡消毒时加盖防护,以减少刺激性液体挥发至空气中,同时主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针对各类化学溶液安排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在固定位置分类存放,且放置处贴有明显标识。王燕[12]等人研究报告中通过对职业暴露的原因展开详细分析并实施针对性防护措施,实施后护理人员利器刺伤发生率(4.35%)、血液污染发生率(0.00%)、噪音损伤发生率(0.00%)、烫伤发生率(4.35%)、紫外线损伤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实施前(52.17%、43.48%、34.78%、39.13%、30.43%)。
2.5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1)器械物品回收过程中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且操作动作要轻,防止污物飞溅。护理人员严禁直接使用手与已污染器械进行接触,必须戴双层橡胶手套,若手套出现破损应及时进行更换。供应室要配备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备与干手设施,加强手卫生,提高洗手的依从性。每个护士都要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2)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如用持针器拆卸刀片;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针芯,应直接放入锐利盒内;用容器传递锐利器械;穿刺针冲洗过程中注意针尖朝下;采用钩划棉花方式检查针尖,禁止使用手指或手掌感触,以免发生锐器伤[13]。一旦被锐器损伤,需立即依据处理原则使用正确方法(使用肥皂液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尽快挤出伤口处血液,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的碘伏消毒后包扎)做好局部处理[14]。及时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伤者进行HIV、HBV 及HCV 检测,在受伤后2h 内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并实施为期1 年的跟踪检测[15]。(3)加强微生物气溶胶的防护:超声清洗时加盖,手工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2.6 与职业相关因素的防护
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和院内感染的控制,都离不开供应室的辛勤工作。供应室护士应自尊、自重,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的价值,调整心态、安心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自觉遵守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性损伤。掌握正确的用力姿势和活动姿势,以减少运动性损伤。管理者排班时注意轮换,不断提高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供应室工作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消毒供应中心和完善基础设施是消毒供应室人员防护职业危害的基础条件。并且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规范工作流程,加强防护知识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供应室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牢固树立起自我防护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防护,从而达到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职业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