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的应用进展
2021-12-02莫坤灵
莫坤灵
(蒙山县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546700)
近年来,随着生活结构、饮食习惯等不断改变,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调查,全球每年因COPD 死亡人数高达100 万左右,致残人数高达500 万左右[1]。COPD 稳定期患者因长期受此病困扰,其呼吸能力、生活质量均有大幅度下降,故合理、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MV)新理论以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众多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不断改写临床医务人员理念,通气模式不断增加,自动化程度提升,通气监测技术不断完善,MV 在治疗COPD 中具有显著疗效,可稳定患者病情,促进其尽快恢复[2]。故本文就MV 在COPD 稳定期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日后临床治疗COPD 稳定期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1.呼吸力学在机械通气上的应用
呼吸力学是研究呼吸运动时与之相关的力学参数,其中包括容量、压力、流速以及顺应性等,可用于呼吸中枢驱动综合检测、呼吸肌肉功能的评价等。患者呼吸力学异常评价是机械通气的基础,且呼吸中枢驱动水平与呼吸肌肉功能监测,对机械通气辅助水平的调节至关重要。COPD 呼吸力学参数异常在机械通气中的体现为:COPD 会造成呼吸阻力、肺容量增加,呼吸肌肉初长的减短,以此降低吸气的肌肉力量,故COPD 会造成患者的力量下降,甚至可能会引发肌肉萎缩。肺容量增加、吸气肌肉管理下降会进一步加大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因呼气时间不断缩短,肺内气体难以完全排出体外,造成动态肺过度充气,以及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故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逐渐下降。
2.有创机械通气
MV 主要包括有创与无创两种,针对轻、中度COPD 患者,选取无创机械通气(NPPV),不仅能够快速纠正缺氧症状,维持血氧分压,还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促使其预后恢复[3]。但针对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无创呼吸机疗效欠佳。有创MV 可促使气道通畅,同时将气道内分泌物清除,以此保障MV 通气效果[4]。但目前关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 的文献报道较少,多将有创机械通气用于COPD 急性加重期[5]。
3.无创机械通气
NPPV 主要是指不经过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通气方式,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利用面罩与通气机连接给患者送气的方式,其是治疗COPD 的重要方式,可显著减少呼吸肌做功,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觉醒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可显著降低COPD 患者死亡率[7]。相关研究显示,NPPV 能够有效促进气体进入萎陷肺泡,可避免气道关闭,引发CO2 潴留[8]。
3.1 持续正压通气
持续正压通气(CPAP)可有效防止呼气末肺泡萎缩,有利于气体交换,可显著改善机体的通气与换气功能[9]。相关研究显示,随着CPAP 呼吸机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不仅能够有效扩张患者肺泡,减少呼气阻力,同时还可从根本上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在使用CPAP 呼吸机的过程中,需避免发生气漏事件,必要时对呼吸机压力进行控制,综合考虑患者肺顺应性以及朝气量等移速[10]。
3.2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主要使用涡轮供气方式,产生较有创呼吸机多的持续气流(40~50L/min),用以补偿漏气,维持预设压力水平,同时可保障鼻面罩不会因漏气而影响疗效,具有较为优异的人机同步[11]。允许自主呼吸在两个压力水平发生,提升人机配合程度,避免人机对抗。相关研究显示,BiPAP能够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以此减少患者呼吸肌做功与耗氧量,有利于呼吸肌休息[12]。李文军、唐齐兵、常红[13]等人研究显示,对74 例COPD 患者分别给予单用噻托溴铵,单用BiPAP 以及二者联合治疗,结果显示,噻托溴铵治疗COPD 的有效率为77.50%,BiPAP 治疗COPD 的有效率为75.00%,联合治疗COPD 的有效率为88.75%。
4.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在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拔管,变有创通气为无创通气,其结合了两种通气方式的优点,并克服了两种通气方式的不足。相关研究显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在患者急性呼吸衰竭时首先采取有创机械通气,以迅速纠正呼吸衰竭,在未达到拔除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标准前、已发生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除气管插管,撤离有创机械通气,转变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以此显著减少因有创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风险[14]。有创机械通气能够有效引流分泌物,控制感染、减少呼吸肌做功,可使患者肺部感染症状的得到基本控制,通气功能显著改善,此时再次实施无创机械通气可满足机体需求。龙继贤、高文妹[15]等人研究显示,对105 例COPD 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别给予气管插管与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以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
5.小结
COPD 是临床常见病症,随着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加深与治疗的规范,以及MV 的应用,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呼吸力学是机械通气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呼吸功能检测、呼吸机参数的设置与调整、机械通气模式的建立均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等MV 在治疗急性期COPD 中已成为重要的常规治疗方式,有创机械通气能够给予患者足够的呼吸支持,但极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无创机械通气虽然可避免有创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问题,但在患者选择上较为严格,针对意识不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用效果不佳。近年来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新型治疗措施在临床得以应用,其是上述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化,但目前关于何时作为切换点临床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未有统一标准,相信随着医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机械通气技术不断完善,定能发挥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