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护协同管理对提高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安全的影响

2021-12-01刘敏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0期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安全性

刘敏

摘要:目的:探究在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过程中开展医护协同管理对提高其安全性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181例行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开展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9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甲组),另外91例患者则开展医护协同管理模式(乙组),评估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乙组经过管理后,临床各项护理服务质量及护士综合素质各项考核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乙组患者满意度为96.70%,显著高于甲组82.22%(P<0.05)。结论: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老年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过程中合理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可促使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提高,有助于患者满意度提升,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护协同管理;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10--01

椎管内麻醉主要指向患者椎管内注入局麻药物,导致部分脊柱神经被麻痹,从而使得神经根所支配的躯体某些特定部位感觉消失,以此发挥麻醉作用[1]。根据不同的注射间隙可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以及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但是部分麻醉药物具有抑制心肌,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能造成术中患者血液循环的有效血容量减少,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同时麻醉药物对患者自身调节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导致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因此针对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容易增加上述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2]。故开展安全有效的优质麻醉护理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将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实施于我院行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安全护理中,深入探讨其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81例行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90、91)。甲组男女比例49:41,年龄60~99岁,均值(79.58±6.43)岁;乙组男女比例50:41,年龄61~98岁,均值(79.49±6.35)岁,以上一般资料(P>0.05)。另抽调为181例患者提供麻醉护理服务的18名手术室护士以评价管理效果,其中甲组9名护士年龄23~41岁,均值(32.07±4.19)岁;乙组9名护士年龄24~40岁,均值(32.05±4.18)岁;两组护士文化程度均为大专及以上。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椎管内麻醉各项指征;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3]: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恶性肿瘤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存在麻醉药物使用禁忌症者;存在认知障碍或配合度较差者。

1.2方案

甲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士根据医院相关诊疗规范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

乙组:(1)成立医护协同管理小组:由麻醉科主任担任组长,组员主要包括麻醉医师(主要负责椎管内麻醉操作)、手术室护士(负责开展椎管内麻醉知识宣教、注意事项告知等多项护理工作)等。所有组员均加强医护协同管理以及麻醉相关知识培训,并与患者保持良好信任关系,以确保医护协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2)医护协同管理内容:针对当前存在的岗位分配不合理,麻醉护理人员职责因缺乏相关规定而不明确等问题,管理阶层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麻醉各工作岗位(例如麻醉药品管理、麻醉监测、耗材管理、术前访视以及门诊随访等)具体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采取小组责任制,使医师及护士明确自身在麻醉岗位的职责。(3)合理分配麻醉护理职能:护理部负责对手术室麻醉护士开展专业知识、情感交流以及操作技能三方面系统化培训;并安排人员对麻醉护理安全质量实施督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并加强日创管理以及教学培训统筹管理工作,以促使护理管理效果提升。麻醉科负责手术室麻醉护士综合能力考评、岗位设置以及绩效考评。(4)完善科研管理工作:针对高年资手术室麻醉护士,麻醉科主任安排其进修学习相关内容,并掌握当前麻醉护理最新进展;针对新入职的护士,积极开展统一培训,由麻醉医师带领护士对最新科研进展成果进行审阅,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1.3观察指标

(1)护理服务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病历记录、用药护理以及麻醉专科护理等项目,各项满分100分,分值越大表示护理服务质量越高[4]。(2)护士综合素质:分别于管理前后对护士麻醉护理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临床判断能力进行考核,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护士专业综合素质越佳。(3)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发放至患者中展开调查,其中分值在85分以上为很满意,分值在60~85分为基本满意,分值在60分以下为不满意。所有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回收率为100.00%。

1.4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行t检验和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护理服务质量

乙组经过管理后,基础护理、病历记录、用药护理以及麻醉专科护理等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均优于甲组(P<0.05),如表1所示:

2.2护士综合素质

两组护士在管理前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护士管理后麻醉护理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临床判断能力考核得分均优于甲组(P<0.05),如表2所示:

2.3患者滿意度

乙组患者满意度为96.70%,与甲组82.2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麻醉属于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操作,主要借助药物或其他方式使人体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短暂性麻痹,直观表现为痛觉丧失[5]。椎管内麻醉方式需要短时间内输注大剂量局麻药,这些药物不仅会对患者(尤其是机体各项功能呈衰退状态的老年群体)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还可能增加其围术期出现心血管及神经毒性反应的风险性,从而加重麻醉医师的工作负担[6]。因此老年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期间需要开展优质的护理管理措施以保障其安全。

既往实施的常规麻醉护理管理模式中存在麻醉效率低下、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严重甚至可能因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而发生麻醉药物外漏情况,容易引发患者恐慌、产生不满,造成护患关系紧张,从而不利于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故临床开始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薛霄云[7]等学者报道中指出,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医护协同的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93.4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乙组经过医护协同管理后,其基础护理等各项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得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甲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对医护、医患及护患见沟通交流起到加强作用,促进醫护患三方协作,为老年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将各项诊疗规范明确至个人,以提升工作效率;将既往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协作关系,有助于护士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提高,从而促使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此外,针对麻醉护理科研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可推动科室及医院快速且稳定的发展;护理管理阶层人员努力加强自身对于科研管理的学习,充分认识到护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重视护理科研成果,促使护士整体素质提升。

综上所述,在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选择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实施干预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以促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曾举.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患者骨科术后精神状态及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4):746-748,753.

[2]刘晏辰,刘建民.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9):37-38.

[3]徐滢超,谢蓓蕾.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连台手术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2):3994-3996.

[4]永梅.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8):125.

[5]刘东,汪丽,张丽娟.浅析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8):138.

[6]陆美园,朱翀,贾秀妍.医护协同管理在麻醉专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1):68-69.

[7]薛霄云,祝雪莲,王惠娣, 等.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5):52-53.

猜你喜欢

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不同方法的比较
椎管内麻醉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变化研究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全氢罩式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