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2021-12-01熊燕
熊燕
【摘要】为解决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足、过于形式化以及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引起的超预算问题,提出完善造价预算编制、加强对施工图纸深入了解、提高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控制措施,以期为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的控制效果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分析;控制措施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建筑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成本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其中必不可少重要环节,对于整个项目建设效益会产生直接性影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各环节施工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评估就是指工程造价预算能够直接将工程量以货币形式呈现出来,对建筑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各方面基本要素展开客观合理评估。结合工程造价预算对各环节施工成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保证企业自身运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1、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
1.1 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足、过于形式化
某殡仪馆迁建项目,合同金额436万元,因地勘报告有误,原场内土方总方量20多万立方中仅考虑10%约2万多方石方,实际开挖的发现石方比例超过40%,仅此一项超过合同及预算金额200多万元。针对该项目工程建设现状,对该项目造价超预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时,其主要是由于缺少对工程实际地质情况的深入了解,设计深度不足。由于设计粗糙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工程设计变更,不仅导致工程造价大幅上涨,更延误了工期影响了工程进度。如合同金额500多万元的道路工程,在前期现场勘察过程中周边老百姓反映该地区地质情况较差,但设计还是未考虑软基处理,导致施工过程中仅地基处理一项增加造价150万元。
1.2 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
比如,很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因工期紧任务重,往往都采用“三边工程”(边施工、边勘察、边设计)的形式,造价无法控制(如某学校建设项目,合同金额1.5个亿,由于要赶在9月1日开学之前完工,主体部分采用三边工程的模式,最终造成项目结算超合同1800多万元)。
1.3 业主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不足
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时,发现在实践中由于业主单位现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支持,施工现场的过度设计以及变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比如职业院校的校园绿化附属工程,原绿化种植土实际只需要30公分厚,合同内清单仅按30公分厚,人工松填土13200立方,总价54.12万元,但因设计为外地园林绿化设计公司未到现场进行的勘察设计,要求采用1.0至1.4高微型坡,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机械施工局部完成回填土约1.0-1.4m高,总方量增加约29000多方,报送业主单位变更金额190多万元。后经结算评审核实土方量和施工方式按实际机械土石方调整后最终变更增加造价62万元。
2、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控制措施
2.1 造价预算编制的完善和优化
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超,预算进行科学合理地编制,保证预算编制人员自身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促使预算编制工作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推进[1]。编制人员需要深入到市场内部,对整个市场变化需求有所认识和了解在,造价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以及特点,对设计图纸展开深入分析。将各项目使用到的资金数据进行整理,同时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中涉及到的收费标准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工程造价预算在编制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预算编制人员需要提高对工程造价管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针对可能会导致其出现超预算的诸多因素条件进行客观分析[2]。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招投标环节中涉及到的预算控制等进行分析,加强重视程度,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够为各环节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证。如图1所示。
2.2 加强对施工图纸的了解
众所周知,施工图纸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控中要意识到施工图纸在其中应用重要性。加强对图纸的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结合图纸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实现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对预算金额是否具有准确性提供保证,在造价预算编制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预算编制管理人员进行适当指导,促使其能够对施工图纸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3]。只有保证预算编制人员对施工图纸有更加深刻认识,才能够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保证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需要对工程量进行准确有效计算,保证单价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样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漏记或者错套等各种不同类型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工程造价预算管控前期需要对相关项目资料等一部分内容进行收集,编制人员需要提前进入到施工现场内部进行考察,结合工程项目在建设时涉及到的诸多因素条件,特别是人工以及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等对符合现实要求的标准以及体系进行编制和落实,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各环节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工程设计而言,预算面试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客观合理判断,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以此来保证工程量在计算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3 提高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需要意识到预算编制管理人员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工程项目在建设时,预算编制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会直接对预算管控效果产生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其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对工程造价中涉及到的一系列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环节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客观分析,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同时要结合目前建筑市场在建设和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促使其能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保证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保证可以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4]。对于与预算编制管理人员而言,要想在实践中实现对造价预算的合理管控,必须要深入到市场内部,对市场的整个变动形式有所认识和了解,对建筑材料以及设备等价格进行客观分析,以此来保證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涉及到的一系列工艺手段而言,要加强重视程度,对各个工艺具体操作流程有所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使预算编制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预算编制管理人员在工作展开中,需要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保证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各环节施工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图2所示。
2.4 加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在规划的建设时,全过程以及预算编制之间具有非常密切联系,如果其中涉及到的某一环节出现超额预算的问题,那么对于整体预算而言,势必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排专业人员对整个项目展开全方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合理利用,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贪污等情况,在整个监督管理过程中,可以对各种不同类型监督方式进行结合使用。比如可以利用定期抽查或者随机检查等方式,一旦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问题,可以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造成更加严重后果。除此之外,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预算控制的重视程度,预算编制管理人员需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设计以及招投标等各环节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涉及到的各环节造价得到有效管控,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图3所示。
2.5 对材料以及设备价格波動进行综合分析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的规模普遍比较大,周期也普遍比较长。因此,在项目规划和施工时,各环节涉及到的施工材料、设备种类普遍比较多,使用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材料的类型、规格等各方面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对项目建设质量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变化速度也相对比较快,无形当中导致材料以及设备的整个价格波动形势相对比较明显。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和控制工作在实施中,其存在的难度普遍比较大。所以在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和控制中,要根据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发展以及变化趋势,尤其是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要对材料以及设备的价格波动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前期要安排专业预算编制人员深入到市场内部,对材料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价格波动规律有所认识和了解。在整个造价预算中,要对市场价格需求提前留出一定的浮动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在其中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避免受到材料、设备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避免造价超预算等情况的出现。如图4所示。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工程造价预算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和作用,能够直接对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预算编制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针对目前导致其出现超预算的诸多原因进行客观分析,提出有针对性解决对策,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控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浩轩.影响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以及控制策略探讨[J].四川水泥,2021(02):230-231.
[2]马强.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J].居舍,2020(33):167-168.
[3]沙里龙.房屋建筑工程结算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房地产世界,2020(21):49-51.
[4]路欢丽.基于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4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