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五阶双环”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1-12-01江韵
江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视频、动画、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手段不仅丰富了语言学习的形式,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起,教育部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確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互联网、深化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工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要求。
一、研究源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模态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及非语言模态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促使多模态教学成为英语教育的新发展趋势。笔者自2014年启动多模态教学研究,2016年对广州市40所中职学校的一线英语教师和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发现,教师与学生对多模态教学认可度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教师多模态教学手段单一、固定,不擅长使用人工智能教学工具。教师常用便于制作的PPT进行教学,人工智能等多元化教学互动设计和运用较少。
2.英语教师未能针对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开展多模态教学。擅长运用信息技术的英语教师,容易陷入“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过于依赖多媒体和网络而失去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3.中职学生学习效能感低,英语评价方式单一。小测、考试等常规评价方式未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基于转变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主的传统英语教学的迫切需要,结合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如何开展多模态英语教学?
(2)如何构建适用于中职英语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中职生作为我国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帮助中职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提升英语核心素养,不仅能让新一代青年人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因此,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校英语课程特色的同时,构建适合中职英语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理论研究——设计实践——调查检验——参赛提升——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采用理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
开展文献研究,立足2016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结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探索多模态教学运用到中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阶段:设计实践
对标中职英语课程目标,成功申报了广州市中职英语第四批有效教学课题《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组建本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下的课题研究团队,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小组研讨,采用“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的研究流程反复实践,探索如何运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人工智能、交互软件等多模态教学方式开展英语教学,初步提出中职英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调查检验
对我校学生和英语教师开展的第二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了解开展多模态教学后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查对象以研究团队所教班级学生为主,共回收学生问卷449份。同时,对20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访谈问题包括对多模态教学的看法和做法,以及采用多模态教学后英语教学的具体变化,根据收集的调研结果和反馈意见,对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推广的可行性。
第四阶段:参赛提升
立足于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利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案例,项目主持人带领课题团队成员每年积极参加广州市、广东省、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通过比赛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案例,进一步验证多模态教学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优化多模态教学模式。团队教师还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定期将项目研究心得撰写成论文,在全市英语教研活动及学校教学研讨会上积极推广教学成果。
第五阶段:归纳总结
整理项目研究成果,形成教学课例集,归纳反思优势与不足,总结提炼出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撰写成果报告,制作项目成果介绍视频,形成项目成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均开始了线上教学,英语教师初次尝试“主播”身份,在运用教学平台、远程教学软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线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缺乏经验。为帮助一线教师尽快适应线上教学,进一步拓展多模态教学的应用范围,以我校266名任课教师为对象进行了第三次问卷调研和访谈,通过分析线上教学的现状与难点,结合多模态教学的优势,对线上教学提出教学建议。除此之外,积极开展英语慕课课程建设、制作《英语语法》微课、Quizlet学习集,将多模态教学模式推广到线上课程,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果。
三、成果主要内容
“五阶”指学生远程训练模态、虚拟仿真训练模态、协作训练模态、个性化训练模态、网络协作教学模态这五个学习训练阶段,和教师“分析——设计——操作——反思——应用”五个教学发展阶段。“双环”指五个学生训练模态构成的“学生可持续成长环”和五个教师教学实践阶段构成“教师教学发展环”,学生环和教师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双环驱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综合调动眼睛、耳朵、嘴巴、双手等去观察、倾听、表达、思考、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开启新一轮的自主学习。具体如图1所示
“学生可持续成长环”以日常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步骤为划分。课前学生接触多模态素材开展自主学习,借助人工智能等交互工具进行课前测评,形成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训练模态。课中将任务教学法与多模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虚拟或真实情境下领取学习任务,通过表达、沟通、互动、体验等方式进行多模态训练,并进行成果展示和归纳总结,形成了虚拟仿真训练模态和协作训练模态。课后自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开展个性化训练,完成个性化作业和以小组合作开展的项目式作业,形成个性化训练模态。学生在課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都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并通过网络进行监控和管理,完整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协同教学模态。学生通过五种模态训练,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开启新一轮(课)的学习,形成可持续成长。具体如图2所示。
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学生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开展分析、设计、操作、反思、应用五个阶段教学实践与研究,实现教学、科研和自身发展一体化提升。教学模型具体见图3。
中职英语“五阶双环”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为:
1.分析阶段Analyze Phase
英语教师开展多模态教学、进行多模态素材选择与组合时,需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五大制约因素。
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等,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师需考虑每节课(或知识点或任务)的目标、它在单元组成的位置、以及中职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内容包括主题、学科知识、文化意识、思政元素等,教师分析教学内容时,需在全面分析教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文化内涵和思政元素。
学生特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教师不仅要客观分析授课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而且要考虑学生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意义。
师生关系指授课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互动和情感连接,同时包含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多模态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等。不同个体特征的学生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模态的适应程度不同,不同师生关系、不同教师采用同一教学模态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可见学生特征与师生关系是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前期分析重点。
教学环境包括智慧教室、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APP等,我校所有教学场所都配备了“希沃教学”一体机,教师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工具,针对不同教学环节恰当地进行多模态选择与组合,实现效果最大化。
2.设计阶段Design Phase
在充分考虑五大制约因素后,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模态的开发和再编排,建设多模态学习材料。选择合适的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并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内容,设计学生的学习路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授课的总任务,对应不同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设计任务背景和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将课堂总任务分解为阶梯式的初级、进阶、终极任务,以实现能力的逐步提升。
学生课前登录线上学习平台,根据导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完成课前任务,随后借助学习平台的人工智能评分功能,进行线上测试,即时获得评价反馈,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
3.操作阶段Performance Phase
教师操作阶段对应学生“课中学习”阶段。多模态教学的操作过程,是指教师如何选择最佳的多模态素材和组合模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教育内容,在线下教室主导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首先,对多模态素材进行选择与组合。基于教学内容,教师综合考虑运用哪几种多模态手段(如网络、动画、音视频、情境模拟、VR技术等)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协同参与语言学习,选择最佳的多模态组合。(见图4)
接着,教师向学生发布仿真任务。利用视频、VR虚拟、场景布置等形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师生共同回顾课前线上测试结果,教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热身后,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由低到高的难度逐层提升任务难度。学生先个人完成单模态初级任务,由人工智能或者教师及时进行现场评价;接着组成小组,团队完成多模态进阶任务,评价也进一步升级,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同伴互评,如采用弹幕工具等;经过任务分解,学生已逐步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最终小组共同完成多模态终极任务,也就是本次课虚拟仿真的任务情境。通过游戏化、任务化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综合调动眼睛、耳朵、嘴巴、双手、脑袋等身体部位去观察、倾听、表达、经历、思考、体验,最后自主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区别于纯知识型、操作型课程,英语课程不仅有语言学习,还需进行思想与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设置成果展示环节,既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营造了自然、和谐、真实、开放的课堂语言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运用网络工具与企业导师实时连线,引入企业评价标准,结合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维度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标,由企业、教师、学生三方根据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和开展归纳总结。
4.反思阶段Reflection Phase
多模态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应用于学生课后学习,结合信息技术,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减少布置那些简单的知识呈现、重复、测试等练习,改为设计带有职场色彩、岗位要求,需要学生搜索、分析、整理信息和思考的项目式作业。在尊重不同学生学习差异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多层次的任务开展个性化学习,把评价焦点放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及时对学生个性化作业进行反馈,对团队项目进展进行监控,给予引导与帮助。教师还需从课堂的整体结构到教学过程设计,对教与学的衔接、配合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重新分析,及时收集反馈意见,检视教学实施情况。
多模态英语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通过线上线下互融互通,形成网络协作教学模态、远程训练模态、虚拟仿真训练模态、协作训练模态、个性化训练模态,实现“人工智能——学生——企业导师——教师”四个角色的互动,组成“人机交互——生生交互——企生交互——师生交互”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出一个创新的、开放的多角色多模态互动发展系统。(见图5)
5.应用阶段Application Phase
多模态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先设计后实践”,采用边设计边实践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多模态教学设计,再循环指导教学实践的精准实施,逐步完善多模态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动态调整的模型,“五阶双环”多模态教学模式需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与学生特征保持一致。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中,能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感到满意,也对今后能完成学习任务充满信心。
四、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自2014年起,从探究到践行中职英语“五阶双环”520多模态教学模式已有7年的时间了,无论在成果研究、学生学业水平及核心素养培养,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富的收获。
1.内涵丰富,创新多模态教学理论
结合英语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并顺利结题广州市中职英语第四批有效教学课题“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探索多模态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情境下的新发展,拓宽了成果可推广性。
2.创新“五阶双环”520多模态教学模式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教师发展环”由分析、设计、操作、反思、应用五个阶段循环构成。学生经历课前自主学习、测试、反馈,课中复習热身、多阶任务、成果展示、归纳总结,课后个性化作业、项目式任务等环节后,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成长环”。
3.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教师教学教研发展路径
在项目研究、实施、推广过程中,实施以项目主持人、专业带头人带骨干教师的“菁鹰计划”和以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的“雏鹰计划”,从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团队合作等方面指导青年教师,打造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团队。转变“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素养导向”,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通过组内听课评课、团队教研、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参加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多模态教学水平。
4.“岗课赛证”融通的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创新
结合英语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对标工作岗位、对照课程标准、对齐竞赛要求、对应职业证书开展教学实践,从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学生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学习四项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指导,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英语实力。
5.多模态资源建设形式创新
制作Quizlet线上学习集运用于日常教学,帮助学生多模态多形式地学习单词;完成《英语语法》MOOC慕课课程建设,运用多模态教学激活语法教学,改变沉闷枯燥的传统语法教学。
(二)下一步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中职英语“五阶双环”多模态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评价指标还需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今后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多模态教学中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业水平评价,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落到实处。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本教学成果将紧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流等优势,提升英语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2017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2017A014)的结项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