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1-12-01季颖娜李雪梅

临床军医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胃体胃窦流性

高 静, 季颖娜, 郑 伟, 陈 娜, 李雪梅, 高 慧

唐山市妇幼保健院1.胃肠镜室;2.小儿内科;3.内科,河北 唐山 063000;4.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外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约占全部胃炎的22.6%。其中,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患者未进行过胃十二指肠手术、幽门完好、因胃肠排空延迟或运动功能障碍而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1]。对成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显示,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活动性炎症、肠化生、腺体萎缩、局灶性增生等,其中,肠化生是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金标准”是胃内24 h胆红素检测和放射性核素闪烁,因技术条件限制,基层医院更常采用的是内镜检查,但患儿因年龄较小,不能如实口述病情,较难配合[3]。胃电图采用腹壁体表电极,从体表记录胃肌电活动电压-时间曲线,是胃功能活动的客观生物电学指标[4]。胃电图作为一项非侵入、无痛苦、操作简单的无创检查,更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5]。本研究旨在观察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胃电图的变化,探讨胃电图对患儿病情和治疗效果评价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纳入研究组。研究组纳入标准:年龄6~14岁,性别不限;经胃镜检查存在胃黏膜胆汁淤块,黏膜充血、糜烂,幽门口松弛等,胆汁、十二指肠液进入胃腔,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6];幽门螺杆菌测试(-);患儿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排除标准:既往有胃肠手术史;合并肝、胆、胰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抑郁、焦虑症状;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已纳入或拟纳入其他临床研究。按1∶1比例,将我院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2例纳入健康组。健康组排除标准: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及胃肠道疾病;其余排除标准同研究组。健康组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0.48±2.59)岁。研究组中,男性51例,女性41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0.14±2.38)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儿由同一医疗小组进行治疗。根据患儿年龄、体质量等,选择适宜种类和剂量的药物对患儿进行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疗程7~14 d。

1.2.2 胃电图检查 检查前准备:(1)停服药物时间>2 d;(2)检查前1~2 d避免饮酒,进食辛辣、油腻或其他刺激性食物;(3)空腹时间>6 h;(4)避免重体力劳动、吸烟及紧张的精神活动;(5)安静仰卧5~10 min后方可检查;(6)检查过程中避免咳嗽和深呼吸。有效电极体表投影位置及注意事项:(1)记录胃电图以胃窦、胃体两导联为主。胃体部(Ⅰ导联),剑突与脐中连线中点向左旁开3~5 cm,往上1 cm;胃窦部(Ⅱ导联),剑突与脐中连线中点向右旁开2~4 cm。参考电极一律置于右手腕内侧(桡动脉波动处),接地电极一律置于研究对象右小腿内侧踝部。(2)安置电极的各处皮肤均用95%酒精棉球仔细擦拭脱脂,电极与皮肤之间的导电介质用0.9%生理盐水湿润的棉球(大小与电极面积相当)湿敷,并用橡皮膏固定。检查过程:(1)检查时,各部位先记录10 min胃电图,作为进餐前空腹对照,进餐后再记录10 min餐后胃电图。(2)面包50 g作进餐功能使用,5 min内吃完,进餐时不得饮水或其他饮料。(3)进食时,研究对象仍取仰卧位,尽可能避免电极导联位置改变。(4)在进食吞咽动作全部完成5 min后方可记录餐后胃电图。(5)波形选择均在1 min的位置向后选取余下全部波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胃体和胃窦导联参数,包括平均幅值(voltage peak-peak,VPP)、波行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f)、波形主频率(main frequency,F)、波形反应面积(response area,Ra)。

2 结果

2.1 两组胃体导联参数比较 餐前,研究组(治疗前)f、F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研究组(治疗前)VPP、f、F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健康组VPP、f、F均高于餐前,研究组(治疗前)VPP、f、F均低于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餐后VPP、f、F均高于研究组(治疗前),餐前f、F均高于研究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体导联参数比较

2.2 两组胃窦导联参数比较 餐前,研究组(治疗前)f、F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研究组(治疗前)VPP、f、F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健康组VPP、f、F均高于餐前,研究组(治疗前)VPP、f、F均低于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餐后VPP、f、F均高于研究组(治疗前),餐前f、F均高于研究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窦导联参数比较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阻止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胆囊收缩素和胰泌素均可增加幽门括约肌的张力,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幽门器质性病变、胆汁持续进入十二指肠等可能会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7]。部分患者在无手术史且幽门结构完整等情况下,因吸烟、药物等引起内分泌调节紊乱或胃-十二指肠运动类型改变等也会诱发原发性胆汁返流,轻度少量反流时并不引起病变,严重时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8-9]。胆汁可改变胃黏膜的生化特性,如胃上皮细胞中黏液含量减少、黏膜上皮细胞膜的脂蛋白层受损等,使其失去正常的保护功能,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甚至出血,长期反复作用导致幽门、胃窦功能失调,甚至丧失[10]。目前,胆汁反流性胃炎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内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胃灼热、呕吐、出血等,但因为儿童活泼好动,站立时间较多,减少了胆汁反流时间,因此,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同时,儿童的恐惧、紧张等情绪也使内镜检查依从性差。因此,儿童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受到了限制。

胃在每次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一种生物电,因为人体组织相当于容积导体,这种生物电可传导到体表,通过装有超低频放大器和滤波描记设备的胃电图机,用皮肤表面电极在腹壁体表胃的投影位置,把胃运动的电信号描记为连续的曲线,这是胃电图检测的原理[11-12]。胃电图常用2个导联,通过分别记录胃体和胃窦两个部位电位差的变化诊断胃部疾病。胃平滑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3种,即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动作电位。目前,胃电图主要描记胃电慢波电位。胃的慢波电位不直接引起胃肌收缩,但在去极化时能使胃的各个细胞协调同步,在许多细胞中能触发动作电位而引起胃肌收缩,决定胃蠕动波传导的速度和方向[13]。

虽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多项研究均认为胃肠动力异常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14-15],正常的胃排空需要正常的胃电慢波活动及正常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的协调性运动。一般情况下,胃电活动主要由胃体和胃窦产生,本研究观察了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和正常儿童的胃体、胃窦胃电图活动。结果显示:与正常儿童比较,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f、F偏低(P<0.05)。f、F的功能变化与胃蠕动收缩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影响胃的运动节律,使其变慢。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正常儿童餐后VPP、f、F均高于餐前(P<0.05)。这提示,正常儿童胃肠活动规律,收缩功能良好。而餐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VPP、f、F均低于正常儿童(P<0.05)。这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存在餐前胃电节律异常,以及胃体、胃窦的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餐后VPP、f、F均高于研究组(治疗前),餐前f、F均高于研究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治疗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的VPP、f、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存在胃电图异常,表现为胃电节律紊乱和胃运动功能障碍,胃电参数可作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诊疗过程中评价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胃体胃窦流性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探讨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窦变形中的应用
消化不良病人胃窦胃体内镜表现及病理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