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联合经筋刺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验案1则*

2021-12-01周诗远石学敏

光明中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刺法运动神经元泻法

周诗远 石学敏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选择性地侵犯脑干、脊髓及皮层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当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保护营养神经为主,但尚无有效的方法来减缓疾病的进程[1]。醒脑开窍法是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以“醒神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原则的针刺疗法,此法以“脑府”立论,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显示出了明显优势[2]。临床中运用此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医案介绍

王某,男,59岁。2020年7月14日初诊。主诉:患者双下肢无力1年余,加重伴双上肢无力半年。患者于2019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活动不利,半年内缓慢进展至双下肢活动不利伴肌肉萎缩,拐杖辅助下可行走,2019年11月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经治疗病情未见明显缓解,近半年逐渐出现双上肢无力,下肢活动不利较前加重,四肢肌肉萎缩,体质量较前降低约10 kg,助行器辅助下可行走,1个月前四肢不利加重,行走困难,不能持物,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症:四肢活动不利伴肌肉萎缩、肌强直,站立及行走困难,不能持物,呼吸时有不畅伴头晕,动则汗出,心烦,寐欠安,尿频伴尿等待、尿不尽,舌暗,苔薄白,脉细。查体:双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3级,平躺四肢仅能在床面平移,双侧巴宾斯基征(±)。肌电图检查:双正中神经、双腓总神经CMAP波幅下降;右尺神经、双侧腓浅神经、双腓肠神经SCV略减慢;右正中神经F波未测出;双第一骨间肌、左腹直肌、双胫前肌示神经源性损害;右胸锁乳突肌可疑神经源性损害。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断:痿病;辨证为脑神失养,气血亏虚;治以醒脑开窍,补气活血,滋补肝肾,疏理经筋。治疗方法:醒脑开窍结合经筋刺法,取穴及针刺手法量化操作:双侧内关直刺0.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人中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双侧风池、完骨、天柱直刺1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华佗夹脊穴斜刺以刺激神经根为度,双侧气海、血海直刺1寸施提插补法,双侧阳陵泉直刺1寸提插补法,双侧太冲直刺0.5寸捻转泻法,双侧极泉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双侧尺泽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以手指抽动3次为度,双侧委中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双侧三阴交斜刺1寸施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双侧上下肢阳明经筋排刺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以强直肌群放松为度,以上穴位除人中外,得气后均留针20 min。治疗半月后,高肌张力较前缓解,肌萎缩现象缓解,四肢围度较前增加,体质量较前增加,头晕现象明显缓解;治疗1个月后,四肢肌力较前明显增加,下肢可抬离床面45°,上肢可抬离床面30°。

按:本案患者虽表现为四肢肌肉萎缩,但病位位于脑,病机为脑神失司,脑窍闭阻,神机失常,进而导致的四肢痿软无用。因此运用“醒脑开窍”法以开窍醒神,神机恢复则病易去。其中取内关、人中以开窍启闭调其神,令其神机恢复气血易行,取风池,完骨,天柱以改善后循环进而改善头晕症状,取华佗夹脊可直接刺激脊神经根,改善神经根代谢,研究表明此法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脊液循环,进而促进运动神经元功能的恢复[3];本案患者由于患病日久,迁延不愈,导致气血不足,无法循经脉濡养经筋,经筋失养而干枯挛缩。故取气海、血海以益气补血、引血归经,同时取三阴交能健脾养血、又可调补肝肾,从整体角度调节身体机能;取筋会阳陵泉以缓筋疾,肝主筋取足厥阴原穴太冲以调节肝经之气益血养筋,取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并配合上下肢阳明经筋排刺以疏通经络,疏理经筋,改善局部气血流通,进而改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诸穴相配标本兼顾,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讨论

运动神经元病在中医中并无对应的病名,历代医家依据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四肢无力,将其纳入中医“痿病”范畴,在其治疗上亦遵古训“治痿独取阳明”进行取穴治疗。石院士将古籍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认为,本病虽表现为四肢肌肉萎缩,但病位位于脑,由神机失常所致,并以中医“脑府”立论,将本病的病机总结为脑神失司,脑窍闭阻,神机失常,故四肢痿软无所用。因此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神机,《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九针十二原》亦云:“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说明神机对于机体的重要性及调神在治疗时的关键,神机恢复则疾病更易恢复。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院士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而建立[4,5],并将此法广泛应用于诸多脑病及疑难杂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6,7]。 因此运用“醒脑开窍”法以开窍醒神治疗本病,同时配合舌脉辨证取穴,能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经筋是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关节,起到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运动的功能。《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按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四肢肌肉萎缩,当属经筋受累而致。《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故应以疏理经筋为本病的另一治疗原则,石院士在古籍“关刺”“恢刺”等传统经筋刺法的基础上,结合经筋病的临床特点将经筋刺法进行了丰富及创新,提出了单针多向刺法、经筋排刺法、多针浅等刺法。本案患者由于神机失常加之迁延不愈,气血不足,四肢阳明久虚,经筋弛纵不收,论治在调神补气血的基础上,应注重四肢经筋的治疗以改善标症,故取上下肢阳明经经筋进行排刺,以改善患病部位经筋的气血及微循环,研究表明此刺法可以改善病理性肌肉的电生理,起到治疗的作用[8]。本案介绍了石院士对运动神经元病治疗的独到见解,并介绍了其如何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诊病的思路、选穴用穴的经验及针刺手法量学化的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刺法运动神经元泻法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A Miracle of Love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运动神经元病伴随尿便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报道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