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
2021-12-01赵燕张辉廖炳惠李英林扎西祝玛
赵燕 张辉 廖炳惠 李英林 扎西祝玛
(1,四川省西昌市农业农村局 615000;2,四川省凉山州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615000;3,四川省木里县农业农村局 615000)
1 发病原因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及绵羊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该病2007 年首先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发现。2014 年在辽宁省部分地区发现,随后在国内其他省份陆续发现本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一般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通过接触病羊的鼻液、粪尿有可能发生直接感染。同时,在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工具、圈舍等也可能会感染发病。养殖密度比较高的羊群也会发生近距离的呼吸道传播。通过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羊群交易市场和共同放牧区都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场所[1]。
2 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较为多发。
3 主要临床特征
波尔山羊和绒山羊等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而绵羊的症状一般来说较轻微。潜伏期4~6d,发病急,体温达41℃以上,持续3~5d。起初病羊眼结膜充血肿胀,眼、口、鼻腔分泌物增多,逐步由清亮变成脓性;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坏死。后期出现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并伴有咳嗽;水样腹泻并伴有难闻的恶臭气味,最后为血便,脱水衰竭而亡。根据症状可分为3 个类型:
(1)温和型症状较为轻微,常见症状为发热,类似感冒。
(2)标准型的症状典型,发热,体温可连续3~8d 高达40~41℃,病羊口鼻分泌物增多,严重腹泻,有一部分病羊会有口腔溃疡等症状。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怀孕母羊则可能发生流产。
(3)急性型较少发生,一般感染后1~2d 内会急性死亡。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高达60%以上,病死率会在50%及以上。严重爆发时发病率和致死率可达100%和90%。
4 主要剖检变化
结膜炎,口腔和鼻腔黏膜大面积糜烂坏死,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瘤胃、网胃和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和肠管糜烂或出血,在盲肠和结肠接合处有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不普遍发生);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并坏死;呼吸道黏膜肿胀充血,肺部淤血甚至出血,表现支气管肺炎和肺尖肺炎病变。
5 诊断要点
以高热、眼鼻大量分泌物、腹泻、肺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发病无年龄和季节性,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注意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口蹄疫和蓝舌病相区别。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变主要为胸膜肺炎,而无黏膜病变和腹泻症状;巴氏杆菌病以肺炎及呼吸道、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主,无口腔及舌黏膜溃疡和坏死;口蹄疫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处皮肤发生水泡和糜烂为特征,无腹泻和肺炎症状;蓝舌病由库蠓等吸血昆虫传播,多发生于库蠓活动的夏季和早秋,在乳房和蹄冠出现炎症但无水泡病变,而小反刍兽疫无季节性且无蹄部病变。抗体用竞争ELISA 法检测,病毒检测用RT-PCR或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6 综合防控
6.1 发病时的处置
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按现行的法律规定绒山羊发生小反刍兽疫后不允许治疗,应立即上报疫情,及时采取样品,迅速送检确诊;划定疫点、疫区并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及有关规定,按“早、快、严、小” 的原则,对疫区实施封锁。扑杀患病羊及同群羊,并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未发病羊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待最后1 只病羊消灭后14d 不再出现新的病例,经过终末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6.2 平时预防措施
6.2.1 加强饲养管理
让羊只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按照严格的消毒制度,保持养殖环境洁净。尽可能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只。对确实需要引进的外来羊只购入后必须隔离饲养,观察30d 以上,临床诊断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必要时对羊只进行血清学检测,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6.2.2 切实加强检疫监管
加强活羊及其产品的调运检疫监管,切实做好产地、屠宰、运输等环节的检疫。加强检疫合格证明和羊只耳标管理,严格执行登记备案制度,严厉打击违规跨省调运活羊、不按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
6.2.3 加强免疫工作
按要求及时做好羊只的免疫工作。羊只在出生1 个月时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肌肉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1ml,免疫保护期3 年,以后每3 年注射1 次。每次在免疫20d 后进行抗体检测,抗体效价70%以上达标,视为免疫合格,不合格的可进行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