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和鸭霍乱的鉴别诊断
2021-12-01李新涛戴东秀
李新涛 戴东秀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256500)
鸭瘟和鸭霍乱是对养鸭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两大传染病,两种病均有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水增多、羽毛蓬松等相似症状。常常混合感染,症状又很相似,病死率很高,给养鸭场和广大养鸭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临床上针对各病鸭显现的显著特征进行鉴别诊断,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1 病原学
1.1 鸭瘟(Duck plague) 又名鸭病毒性肠炎
病原为鸭瘟病毒[1],以高热,血管损伤致使组织、体腔出血,消化道黏膜的疹性损害,淋巴器官病变和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为特征。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
1.2 鸭霍乱又称鸭出血性败血症、鸭巴氏杆菌病
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禽型菌株[2],故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病原体呈类球状或短小杆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鸭巴氏杆菌多属A 型,少数见于D 型。巴氏杆菌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太阳直射数分钟即死亡;对酸、碱及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很敏感,1%火碱、3%来苏水和70%的酒精等常用消毒药均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2.1 鸭瘟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危害鸭和鹅,各种年龄的鸭都易感,不传染鸡、鸽及哺乳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水是鸭瘟病毒的自然传播媒介。鸭瘟常年不断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夏之际、秋季流行较为普遍[3]。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d开始零星发病,经过3~5d 进入流行发展期和高峰期。一般多在病后4~6d 死亡。鸭瘟流行范围较广,病程长,鸭群整个流行过程约2~6 周。若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延至2~3个月或更长。
2.2 鸭霍乱各种家禽的共患传染病
鸭各种家禽和野禽易感,家禽中鸡、鸭、鹅、火鸡和鹌鹑最容易感染。其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黏膜或皮肤外伤。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两季,气候多变的春季最容易发生,鸭霍乱急性病程一般在数小时至2d 内死亡。雏鸭常呈流行性发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鸭多为一般是零星发生,呈间歇性发病,尤其是正在产蛋的母鸭颇为多见。
3 临床症状鉴别
3.1 鸭瘟俗称“大头瘟” “肿头瘟”
流泪和肿头是鸭瘟最突出特征,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肿头流泪,两脚麻痹和排出绿色粪便。患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头颈部肿大,眼结膜肿胀充血,尤以泪管口的周围最为明显。鼻腔常见流出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倒提病鸭时从口腔流出物褐色液体,张开口腔拉出舌头可见黏膜上有出血点或灰黄色假膜。粪便初为灰白色、后变为灰绿色甚至绿色,亦有部分呈褐色,有特殊气味[4],有的病鸭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灰绿色稀粪污染,翻开鸭肛门,泄殖腔黏膜外翻水肿和出血。死亡时眼睛充血,嗉囊空虚无食物,手摸时感到松软。
3.2 鸭霍乱俗称" 摇头瘟"
突然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病例可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1]。病鸭精神委顿,尾翅下垂,呆立,闭目打盹,行走无力,不愿下水,拉稀,粪便呈灰白色或绿色稀粪,有时拉红色、淡红色或深褐色,恶臭味;头不肿、颈不肿,呼吸困难,不时发出咕噜声响,不断摇头,口鼻流出带泡沫黏液。死亡时口、鼻流稀血水,嗉囊里充满饲料,手摸感觉硬实。
4 剖检变化
4.1 鸭瘟以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伪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
剖检皮下组织及胸腔和腹腔的浆膜上,常见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炎性水肿,皮下组织黄色胶样浸润液[1]。其中头颈部更为明显和多见;心外膜、心冠状沟、心内膜及心肌等处都见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肝脏质地脆弱易破裂,呈棕黄色,不规则灰黄色和灰白色的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黏稠的胆汁[5],黏膜见充血或浅小的溃疡;脾脏不同程度肿大,呈暗褐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病灶;肾肿大、有小点出血;鼻孔及鼻窦有污秽的分泌物,喉头及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有时喉头可见有灰黄色伪膜,气囊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渗出物;口腔、食道及泄殖腔等处黏膜病变最普遍、最具有特征,尤其十二指肠最为严重,食道黏膜充血、黄褐色假膜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或坏死,产卵母鸭常见卵泡出血、破裂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4.2 鸭霍乱心冠脂肪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
病鸭心包内充满橙黄色渗出液,尤其是心冠沟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脾脏常呈樱桃红色。肝大,脂肪变性,最具特征的是整个肝脏表面有针帽大小的出血点和坏死点。肠道充血出血[3],小肠前端最为严重,内容物污红色,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皮下、腹膜及腹部脂肪有出血点。
5 实验室诊断
5.1 鸭瘟诊断
5.1.1 病毒分离
将病死的鸭、鹅的肝、脾等无菌病料接种鸡胚或鸭胚,如在鸡胚中不能生长繁殖,鸭胚在接种4~6d 后能引起死亡,并见肝脏有典型坏死病灶,能分离出鸭瘟病毒。
5.1.2 血清学试验
据叶润全等(1989)的报道,对于出现临诊和病理变化的成年鹅、鸭及濒死期的雏鹅、鸭,其肝脏检出率分别可达100%和80%,可作为一种鸭瘟快速检测方法。
5.2 鸭霍乱诊断
5.2.1 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镜检:取心血、肝、脾等组织涂片,用亚甲蓝或瑞氏染色法染色,显微镜下可见两极着色革兰氏阴性的卵圆形短杆菌[2];细菌培养:病料分别接种到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普通肉汤培养基培养,24h 观察培养结果,符合巴氏杆菌的特性。
5.2.2 动物接种
病料研磨,用生理盐水作成1:10 悬液,取上清液0.2ml接种于小白鼠或鸽或鸡可引起死亡,接种动物1~2d 后发病,呈败血症死亡,再取病料(心血、肝、脾等)涂片、染色、镜检或作培养,即可确诊。
6 临床治疗鉴别
6.1 确诊鸭瘟,立刻对鸭群进行紧急注射鸭瘟疫苗
鸭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截至目前尚未找到治疗的特效药物,定期进行鸭瘟疫苗免疫[6],种鸭每年2 次,肉鸭注射1 次即可。
在鸭群发生本病后,只有紧急接种疫苗才能减少损失。可疑病鸭和假定健康鸭隔离饲养,迅速对其注射1~2ml 鸭瘟弱毒疫苗或1~2ml 鸭瘟高免血清,病鸭群停止放牧,并严禁出售或外调;淘汰鸭群集中加工,经高温处理后利用,对病鸭或死鸭应深埋或焚烧;病鸭所在舍及污染物和污染场所应彻底消毒。
6.2 临床确诊为鸭霍乱,可立即采取药物治疗
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鸭霍乱的治疗效果较好[6],鸭霍乱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定抗药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时最好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鸭瘟和鸭霍乱在实际临床中首先从病鸭死亡率和发病率,易感动物,传播途径进行区别,其次从各自的临诊特征及剖检病理变化加以鉴别,最后实验室检测确诊[5]。两种病的症状很相似,有时鸭瘟流行时常并发和继发鸭霍乱,很易混淆,因此,在防治要准确鉴别才能减少不应有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