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监测与养殖场疫病防控对策
2021-12-01张家龙李福生
张家龙 李福生
(1,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大路镇综合服务中心畜禽防疫服务站 134208;2,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综合服务中心畜禽防疫服务站 134207)
生猪养殖过程中极易发生猪病,一旦扩散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通过检疫机器对疾病进行排查,不能达到有效预防。因此,及时把握生猪状况,进行养殖场疫病防控,是生猪养殖最重要的一环。
1 监测猪病的特征与规律
1.1 监测猪病感染的特征
为了尽可能降低猪群发病概率,开展安全养殖,降低养殖风险与成本,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收益,养殖人员必须对猪病情况、特征加以了解,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避免疫情大规模扩散。此外,通过分析猪病的发病原因,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疫病的产生,或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概率。在猪病监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监测方式,科学管理,合理管控。日常监测,搜集猪病发病数据。发生猪病时,病症较为稳定,没有较为典型的特征,难以判断,并在监测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不利于发现病情。目前较为常见的猪病大致包括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及营养代谢病。其中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弓形虫病;细菌病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大肠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病毒病主要包括猪瘟、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猪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包括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苗;猪瘟免袭化弱毒冻干苗;猪瘟免化弱毒细胞培养冻干苗(犊牛睾丸细胞苗)等多种疫苗,可针对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疫苗,有效防治疫病。
1.2 生猪养殖场疫病发生规律分析
由于生猪疫病的病毒类型较多,传染性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交叉感染性。一头猪身上会出现多种疫病,并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整个养殖场内,所有生猪感染的概率都会提高,更甚至多种病毒进行变异,出现新的疫病。猪在不同季节,本身的抵抗力也不一样。生猪养殖场疫病的发生与季节息息相关,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如秋冬季节,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是猪疫病的高发期,常见疾病包括猪瘟、猪流感、猪肺病、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猪沙门氏细菌病等重大传染病。近几年,生猪疫病临床表现轻,呈现非典型化特点。不易及时发现,并常伴隐形病毒,病程较为缓和,发病周期较长。猪瘟是一种急性高热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发病时会大量腹泻或严重便秘,进而导致快速消瘦,四肢无力,贫血,甚至肢体病变或坏死,高烧,红斑并持续一个月。蓝耳病多发于母猪,影响母猪生育能力、呼吸困难、流产或产下畸形胎儿,公猪一旦感染会出现运动障碍、精神抑郁等。在此期间,一旦药物使用不合理,极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抗药性,抗生素的敏感度越来越低,为养殖场防治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因此,养殖人员应把握好疫病发生规律,并进行提前预防。
2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控具体对策
2.1 科学建设养殖场
目前,很多生猪养殖场疫病工作不到位,养殖户没有疫病防控意识,缺少资金投入,软硬件设施不齐全,难以落实疫病防治。因此,必须追根溯源,从养殖场建设做起,把握好每一步。首先,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合理选址。养殖场需要地形平坦,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同时还要远离学校和医院。其次,实施合理布控,对生产区、隔离区、生活区进行相互隔离,生产区进出口设立消毒室和淋浴室,养殖场外围设立防疫水沟、消毒站、防护带,不同区域的连接使用专用通道,粪污处理区、隔离舍等设立在猪场下风方向,并保持其与生产区的间隔距离,一切布局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要求。最后,应用全进全出模式,重视生产区的规划建设,合理分割各个生产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最小100m2。注重猪的生物特征,保证猪舍保暖、隔热、采光、通风,尽量使用环保建筑材料,保证内部设施完善,安装门帘纱窗,防止蚊虫叮咬,每栋猪舍前都要配备消毒池[1]。
2.2 进行科学管理
养殖场的科学管理包括对养殖环境的防控及对养殖人员的管理。养殖场内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卫生。落实生猪隔离饲养和分群饲养模式,根据生猪年龄、体重等进行划分。优化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制度,养殖人员的每次进出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杀,击破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链,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控制猪舍温湿度,保证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实时监测养殖场内部环境和生猪生长情况。科学管理养殖人员,明确养殖人员的行为规范,严禁串舍,或夹带未经消毒物品进入生产区。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熟悉猪群状态,认真观察并记录。一旦出现异常立即上报,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构建智能化管理,自动控制温湿度。定期杀灭老鼠、昆虫,驱赶鸟类,严禁其他动物出现。每天彻底清理猪舍内的粪沟,对粪便污水进行无公害处理,减少污染。如出现生猪病死,需采用焚烧法、生物降解法,减少污染。
2.3 严格把控饲料
养猪场常用的饲料有6 类,包括水生植物、野菜、野草、枝叶、瓜类在内的青绿饲料、矿物饲料、精饲料、粗饲料、饲料添加剂、维生素饲料。饲料中要包含蛋白质、矿物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6 大营养成分,满足机体所需。如吉林地区常使用豆饼、花生、玉米、红薯、干草、野菜等加水混合作为饲料。此外还可以加入青贮苜蓿草、青贮玉米秸、青贮花生秧等青贮饲料;水生饲料、青草、野菜、块茎、块根等青饲料;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保存剂、促长剂、驱虫剂、食欲增进剂及产品质量改良剂等饲料添加剂。科学管理养殖饲料,贯彻农业农村部各项法律法规,有效降低猪病发生概率,提升养殖效率。因此,在选料过程中必须保证饲料质量,并进行检查,尽量减低生猪患病的可能。使用新型生物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为降低生猪体内兽药成分,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药物。养殖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减少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最大程度上保证猪肉产品的安全性[2]。
2.4 进行药物预防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做好生猪保健预防,合理使用疫苗,提高生猪免疫力。养猪场必须密切观察生猪生长情况,制定药物保健方案,开展疫病预防工作,合理选取预防药物,有效提高生猪机体免疫力。一旦出现疫情,应立即隔离发病生猪,并进行相应诊断。不具有危害性的疾病可以使用生物抗菌药物和细胞因子制剂进行治疗。如确诊严重性传染疾病,应立即放弃药物治疗,进行隔离与扑杀。部分养猪场轻视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体系,一味依赖疫病疫苗。这样极易在猪群中出现免疫耐受问题,进而影响免疫效果。疫苗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人员应结合疫病防控理论和疫病流行规律,建立科学的疫苗应用体系。养殖人员应遵循体系,合理应用疫苗,优化免疫程序,提升免疫效果[3]。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猪病发生时进行及时监测,掌握其发病特征和发生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管控。并进行提前预防,提高生猪免疫力,保障猪肉制品的食品安全,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