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2021-12-01马志亮
马志亮
(甘肃省临洮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衙下集镇畜牧兽医站 730500)
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死亡率,对生猪养殖场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在我国部分地区已出现,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带来较大压力。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非洲猪瘟的具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避免非洲猪瘟大面积扩散。
1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双链DNA 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能力,采用多种药物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对非洲猪瘟疾病没有研制出特效药和针对性的有效疫苗。双链DNA 病毒只有1 个血清型,但具有较多的基因型,最高能达到22 个基因型。这种病毒最先对猪的口腔和鼻腔进行侵害,之后会对生猪全身的淋巴结组织和身体其他相关细胞群体进行侵入,形成个体感染。非洲猪瘟疾病是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病毒传染性疾病,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其中急性型和最急性型患病猪能达到100%的死亡率。根据相关临床分析充分表明,猪对于这种病毒是唯一的易感染动物,家猪相比较野猪对该种病毒的感染性较强,对猪的品种和年龄没有显著限制。另外,非洲猪瘟疾病在猪群中具有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如森林式循环传播、家猪和软蜱接触循环、猪和猪之间接触循环等传播方式。现阶段,我国非洲猪瘟疾病的传播流行主要是对处在潜伏期患病猪和相关产品调动运行产生的,同时养殖人员对饲料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造成饲料原料受到污染,饲喂生猪泔水可产生该种疾病的传播。另外,对于生猪贩运人员和相关饲养人员自身携带了该种病毒造成一定的交叉传播。
2 非洲猪瘟临床病症
非洲猪瘟在养殖场内流行过程中,在初始阶段主要是急性型发病,通常情况下具有3~5d 的发病时间,对于年龄较小的生猪感染该种病毒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非洲猪瘟的典型表现包括猪体温迅速升高的40℃左右,最高达到42℃,同时立即停止进食。患病猪的耳朵、四肢和腹部皮肤表层都会出现较多的出血斑块,猪的眼睛和鼻腔中可产生大量脓性、黏液性分泌物,伴随呕吐现象,可视黏膜潮红发绀,出现便秘交替现象,粪便表面经常会有一定量的血液和黏液。猪在感染非洲猪瘟后经常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呼吸困难的现象,且伴随咳嗽病症,共济失调,造成猪无法进行正常行走活动,最后会卧地不起,迅速死亡[1]。
另外,亚急性患病猪相比较于急性型患病猪出现的临床病症较轻,发病过程较长,通常情况下感染7~20d,死亡率为20%~70%。猪在患病后出现短暂性的血小板减少,包细胞持续性减少,或者具有出血性病变。亚急性患病猪主要是淋巴结和肾脏出现出血现象,肺水肿大和出血情况。
慢性型患病猪的临床病症主要是体重逐渐下降,食欲出现反复,同时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猪的体表皮肤存在慢性溃烂现象,猪四肢关节肿胀,造成不能正常行走,猪的胸膜粘连形成纤维素性胸膜炎。慢性型患病猪会出现坏死性皮肤病、纤维素性心包炎。另外,耐过急性期的患病猪能长期排毒,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
3 病理学变化和诊断
解剖后患病猪能明显发现整个猪的全身各个脏器器官具有广泛性的充血或出血情况,同时脾脏高度充血,肿大为原来的4~5 倍,更加严重的情况会出现梗死病变。另外,患病猪全身的淋巴结存在明显的出血肿大情况,肾脏、肺脏、消化道黏膜和扁桃体等多处具有大量出血情况。心包和腹腔中具有大量液体。在患病猪进行病理学检查过程中,发现病死猪出现典型的猪瘟病例变化,如猪瘟抗体水平达标,可以怀疑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2]。
琼脂扩散检测法是非洲猪瘟病毒诊断最常见的方法,采集病死猪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入实验室后对其进行全面充分的粉碎研磨,同时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通过双抗处理后放置在离心机内离心30mi,在-4℃下保存,同时反复进行3 次熔炼,将其当作代检抗原和非洲猪瘟的标准血清,实施琼脂扩散试验,可以设置呈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代检抗原和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一条沉淀线和阳性对照组位置相同可以断定成致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3]。
4 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探析
4.1 增强饲养管理
生猪养殖工作中需要保证生猪具有充分的营养,不能对猪舍内部的空气产生污染,随时进行通风处理,同时科学合理地掌握饲养密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非洲猪瘟发病概率。养殖人员为生猪提供科学均衡的营养,改善生长环境,在日常喂饲养过程中进行一定的中药调理,增强生猪自身免疫力。非洲猪瘟在80℃的环境中30min 就可以灭活。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对猪提供熟化的全价饲料,不能对生猪饲喂肉骨粉、血源性蛋白等多种猪源性饲料,同时不能将厨房垃圾和泔水喂给猪只。高蛋白和高能量、高盐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养殖人员对猪饲料营养成分进行合理调整。另外,养殖人员可以在饲料中适当增加月桂酸单甘油酯和中药类药物添加剂,有效提升猪的抵抗力。猪舍内禁止采用饮水和喂养通槽,保证饮水清洁度,不能将饲料和水进行混合饲喂。
4.2 封闭式管理措施
猪引种、卖猪、人员随意进出等相关因素增加了非洲猪瘟的感染概率,需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把控,可以采取封闭式管理措施,提升非洲猪瘟早期发现能力,加强非洲猪瘟检测工作力度,及时发现患病猪,按照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加强疫点和疫区的封闭式管理,对疫点内的全部患病猪进行扑杀处理,采用相关技术进行销毁处理,严格禁止被污染猪流入市场,产生严重后果,同时对猪舍、养殖地和交通工具、设备工具等进行全面消毒[4]。
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可行的防控工作制度,发现患病猪时及时启动动物疫情应急制度,对生猪交易市场进行全面关闭,建立重大动物疾病防控检查站,对餐厨剩余物强化监督管理,增强疫情排查检测和防控工作力度,从根源上防控该病毒向本地区其他境内扩散,同时对疫情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生猪的养殖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4.3 紧急处理措施
对于患病猪养殖场,将猪全部扑杀,做好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严禁动物调运行为,对养殖场内的所有物品进行全面整理,不能随意移出养殖场,可以采用各种碱类、酚化物和氯化物对建筑物、车辆等设施进行消毒,对工作人员采用酒精和碘化物消毒。受威胁区域加强监测,并进行隔离处理,调查肉制品去向,增强风险评估,同时对屠宰场、药品和猪肉制品等进行全面监测,掌握野猪的分布情况,做好全面防控工作。
5 结束语
非洲猪瘟容易对养殖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对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在日常饲养中加强饲养管理、封闭式管理,同时做好相关的卫生消毒工作,制定完善的紧急处理措施,提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质量和效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