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2021-12-01张振廷
张振廷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3300)
仔猪出生后如果摄入大肠杆菌,本病菌就可以在消化道后段进行繁殖和定居,在整个消化道内生存。同时,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粪便排泄到养殖环境中。在猪群体质健康状况下,大肠杆菌不会对猪只造成伤害,还会抑制致病菌入侵,还可以促进机体合成VK3,由此可见,大肠杆菌与猪只机体处于互利共生的良好关系,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体侵入肠外组织时,能引起仔猪发生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等病,且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一旦爆发会导致农户出现大量的经济损失,需要加以有效预防。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十分必要[1]。
1 猪大肠杆菌病的特点分析
1.1 仔猪黄痢
1.1.1 流行特点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发展,本病处于流行状态,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寒冷潮湿环境更容易爆发。并且初产母猪生产的仔猪易感性较高,随着分娩胎次的增加,生产的仔猪发病率越来越低。因为母猪会逐渐适应环境中的病原体,对大肠杆菌逐渐产生抵抗力和免疫力,这也是新建猪场大肠杆菌发病较严重的主要原因。该病常发生于出生后1 周以内的仔猪,同窝仔猪的发病率能达到90%以上,且死亡率也很高,如果管理和防治不善,甚至引起全窝仔猪死亡。因为刚出生的仔猪体质较弱、抗病能力较差,随着日龄的增加,各组织器官发育逐步完善,对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越来越强,所以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越来越低[1]。
1.1.2 临床症状
全窝仔猪通常表现为突然有1~2 头仔猪精神不振、体质衰弱、消瘦脱水,随着发生死亡现象。其他仔猪随之出现腹泻、稀薄粪便、颜色呈黄灰色,混合气泡,随着病情发展,腹泻症状越来越严重,仔猪最后脱水、昏迷而亡。
1.1.3 病理变化
最急性剖检常无明显病变,有的表现败血症。一般可见皮肤皱缩、明显脱水、口腔黏膜苍白。肠道内充满大量的黄色液体和气体,整个肠道膨胀严重,并且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尤其是十二指肠症状最为明显,然后是空肠、回肠也出现炎症变化[2]。
1.2 仔猪白痢仔猪
1.2.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以2~3 周龄的仔猪易发,一个月以后的仔猪发病率较低,即使有发病仔猪死亡率也很低。仔猪感染本病往往与圈舍的卫生条件较差有很大关系,并且在阴雨天气或保温性能较差的情况下,仔猪容易诱发本病。一旦有1~2 只仔猪发病,同窝其他仔猪就会很快发病,可见本病在仔猪群中能快速传播。
1.2.2 临床症状
病猪往往突然开始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或黄色糨糊样,体温和采食量没有变化。随着病情发展,体温有所升高,仔猪怕冷扎堆、积聚在一起、食欲下降、发生呕吐现象。除了日龄较小的仔猪发生死亡外,其他仔猪通常症状较轻,经过4~10d 可以自行恢复健康,如果病程较长的仔猪会发生生长缓慢、发育不良、逐渐消瘦,皮毛粗乱、最后成为小僵猪,往往被淘汰[2]。
1.2.3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病死仔猪一般表现皮肤皱缩、消瘦和脱水,其他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个别病死仔猪会出现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道内有多量黏液性分泌物,胃食滞。
1.3 仔猪水肿
1.3.1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后1~2 周的仔猪,生长育肥猪和10 日龄以下的猪很少发生,在某些猪群中有时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在10%~30%以下,但病死率很高,约90%。
1.3.2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至废绝,发生神经症状、盲目转圈、共济失调,口腔中流出白沫,随着病情发展,无法正常站立、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最后卧地不起、昏迷死亡。
刚开始发病时体温升高,然后很快降低为正常体温或偏低。有的仔猪眼睑水肿,有的颈部皮下水肿、病程长短不一,病死率约90%。
1.3.3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多处组织水肿,最明显的是胃大弯部黏膜下严重水肿、切面流出大量渗出液或胶冻状物质。水肿厚度差别较大,最厚可达3cm 左右。肠系膜水肿、大肠壁、全身淋巴结水肿,有的眼睑、头颈皮下水肿,并且水肿程度和范围不一样,有时可见全身性淤血。
2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2.1 临床诊断
2.2.1 仔猪黄痢
根据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粪,同窝仔猪几乎全部发病,死亡率高,而母猪健康,无异常,即可初步诊断。
2.1.2 仔猪白痢
仔猪发病后传播速度快,1~2 只仔猪发病后,整窝仔猪很快同时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糊状稀便,剖解可见典型的胃肠卡他性炎症,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1.3 仔猪水肿
根据主要发生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常突然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病猪眼睑水肿,叫声嘶哑,共济失调,渐进性麻痹,胃贲门、胃大弯及结肠系膜胶样水肿,淋巴结肿胀等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2 细菌学检查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采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的内容物,或者采集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然后送到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如果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2mm 直径的圆形、隆起、光滑、半透明、淡灰色的菌落。同时采集菌落进行涂片镜检,可以看到革兰阴性的中等大小杆菌,这时就能鉴定为埃希大肠杆菌。最后取菌落0.5ml 给仔猪灌服,经过18h 后仔猪发生腹泻症状,并且粪便呈特征性就可以确诊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2]。
3 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保持产房清洁,哺乳前要对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有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早治疗。在母猪分娩前适当进行限饲,尤其是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在分娩后需要针对性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药物来预防母猪感染大肠杆菌。
3.2 加强仔猪护理工作
在仔猪出生后需要尽快让仔猪吸吮到足够的初乳,因为初乳中不仅含有大量维生素、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仔猪摄入后可以满足自身营养需求,并且能获取足够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所以,应及早吃上初乳,并做好补铁补硒工作。在仔猪断奶时,注射长效抗菌药物对预防仔猪水肿病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饲料和饮水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3.3 疫苗预防
在母猪分娩前的一个月和半个月,需要分别接种K99、K88 两类大肠杆菌菌苗,同时在分娩前20d 接种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与胃肠炎疫苗,这样可以提高母猪抗体水平,仔猪通过吸吮母乳来获取保护力。并且在仔猪出生后1 个月和2 个月时需要接种副伤寒疫苗。
3.4 药物防治
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时需要遵循止痢、抗菌消炎的原则,刚发病时使用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进行肌肉注射,在发病中后期可以使用阿托品、恩诺沙星或诺氟沙星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 次,连续注射3d 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3]。
4 小结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重视猪只生长状态,如果发现疑似病猪做好及时隔离对策,避免疾病蔓延。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危害仔猪,应加强对仔猪的管理,保证饲料干净卫生,做好养殖场消毒管理工作,保证圈舍通风和采光,为猪只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