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

2021-12-01秦国虎甘肃永昌县第四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史料证据育人

秦国虎(甘肃永昌县第四中学)

一、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是贯彻落实新课程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什么是史料?史料对历史教学又有什么作用?”梁启超先生认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可见史料就是“重现历史真实”的证据,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历史知识,推导历史结论的基本证据。而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推导历史结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的过程。历史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史由证来,无证不信”,而用证据说话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史料实证”的具体要求之一是:“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史料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培养学生叙述历史、阐释历史能力的基础。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认识、历史结论都是在对史料的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获得的。把史料作为认识历史的桥梁,通过构建史料的桥梁到达“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历史育人教学目的地,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是实现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是由历史学科特有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决定的

历史学就是一门研究史料的学问,注重逻辑推理是其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历史的情景是不可复制的。这就直接决定了当今人们对以往历史的认知主要是凭借过去曾经遗留的史料来分析、判断和推理。人们对历史的叙述、理解和解释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因此,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家齐思和也说:“史料者,乃历史知识之来源也。史家之需要史料,犹工业家之需要原料,化学家之需要药品,生物家之需要标本。”史料是认识、解释、重构与复原历史的证据和原料,而依据史料对历史的解释、叙述和评价就是一种有证据的思维,而学习和推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证据思维”的过程。

史料实证作为“重现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就在于能让学生对所教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运用方法,独立解决历史问题。历史教学中从史料到史实,再到结论的推理,是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过程就是逻辑推演的过程,就是“有证据”的思维的过程。正如傅斯年在《史学方法导论》中所说:“(历史研究)在于根据史料而加以间接之推理,非直接之观察也。所有历史之知识均属间接之知识,故历史之为学实属推理之科学,其方法乃一种用推理进程之间接方法也”。由此可见,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证据思维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由历史学科特有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决定的。

三、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是由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决定的

历史是一门科学吗?“科学不过一种治学态度,非仅指某种特殊之事实之研究而言也。科学非仅指某种特殊之研究方法,不过一笃实的批评的思想,非有证据,不为结论也。据此言之,则历史自为科学无疑。”如此,历史作为科学,它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尊重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证据,历史思维也就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维——即有证据的思维。“一切历史的事实,不管它看上去显得多么简单,都只有借着对各种符号的这种事先分析才能被规定和理解。除了各种文献或遗迹以外,没有任何事物或事件能成为我们历史知识的第一手的直接对象。只有通过这些符号材料的媒介和中介,我们才能把握真实的历史材料——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层层设问,步步推导。从而通过“史料”的桥梁回到“真实”的过去;依据可信的“证据”推导出合理的结论,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见,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证据思维是历史学科科学性的体现。

四、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是由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功能所决定的

历史学科“求真”的价值取向要求培养“有证据的思维”。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精髓在于‘知真’。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历史认识基于‘求真’。‘知真’是实现育人价值的基石。”历史不仅仅指历史事实、也指凭借史料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构的结果。教科书上的历史事实是由研究者在“可信史料”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老师讲解的历史事实也是基于“可靠证据”加工而成的;学生描写和述说的史实,是学生基于“客观证据”的主观阐释。因此,历史学作为一门基于证据而进行解释的学问,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史由证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重现“历史”,知道历史是什么;通过多元互证,探究历史发生的原因,明白历史为什么;遵循论从史出,诠释历史产生的影响,思考历史怎么样。这些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就是在提升学生“求真”的证据思维意识。

历史学科“求通”的价值意向也需要培养“有证据的思维”。历史不会重复,也不可能重复,但是历史会“押韵”,甚至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历史又是有认知规律的,历史追求的是真实性,而学习历史需要遵循推理的逻辑性,要想使历史的真实性与学科的逻辑性趋同一致,那“史料证据”就是两者的结合点,而如何运用证据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就是有证据的思维。为了培养学生有证据的思维,这就要求坚持“无证不信、孤证不立”的原则,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历史地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鉴往知来、古为今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实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育人价值。由此可见,历史“求通”就是以“史实”为依据,以价值为导向,以证据推理为中介的思维过程。

由于历史学习以知真、求通为基本目标,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将不再是历史课本的复读机和教辅资料的复印机的简单运用过程,而是教师大量的收集整理史料,引导学生辨析史料,指导学生运用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论证问题、阐释观点,以还原历史真相和揭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系列活动的过程。因此,从这一过程和角度说,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升学生“求真”的证据思维意识和培养“求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老师的“教”已经突破了教科书,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背多分”。通过史料,认识历史的过程比记住历史知识更重要;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比记住所谓的标准答案更重要。教师通过拓展新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广大学生都能接触更多的反映历史发展真实轨迹的各类可靠史料,通过分析、提取信息,让学生在史料比较和证据鉴别中形成基本的证据思维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坚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诚实态度,进而养成不盲从、不迷信,不偏信、能兼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证据思维习惯,以及能够包容不同观点,听取不同意见的开阔胸怀。从而完善健全学生人格,真正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目标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在鉴别史料的基础上以可靠证据为原料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来重构历史。这种基于证据的思维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学习能力、方法、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具体体现,是高中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具有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必备品质。

猜你喜欢

史料证据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史料二则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