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助力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江苏省茅山镇、界首镇的调查研究
2021-12-01张玉玺陶勇宇孙一帆杨钧陶
张玉玺 陶勇宇 孙一帆 杨钧陶 钱 昊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连接着城市与农村的中间环节,乡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引下,乡镇努力推动乡镇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的有机结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视角,以界首镇、茅山镇为乡镇生态治理典型,分析我国乡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益于总结出共性的经验和教训,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1 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上。
1.1 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以制度保障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制度变革,并且在此基础上树立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最终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理论,正与中国的制度现状相契合。单纯通过生态伦理来解决环境问题,是需要“消除的幻想”,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以高邮市界首镇为代表的生态乡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既契合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形成一系列科学高效、以民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包括奖惩制度、河长制度、污水处理制度、大运河监管制度等,用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硬骨头,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走出一条以制度为根本、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1.2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生态产业链,打造利民利镇的特色产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作为自己生态理论的核心概念。物质变换在人类社会的表现为“具备主体能动性特征的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不断促进自然的人化,将自然物质转变为能够被人类充分利用、支配或占有的并具备一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社会性物质。”如何将自然物质合理地转变为社会性物质,是乡镇生态产业需要克服的问题。茅山镇豆腐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了自给自足、循环发展的生态产业链,自己种植水果蔬菜、养殖鸡鸭鱼,以动物的粪便作为肥料,以秸秆作为生产材料,环环相扣。界首镇大昌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形成了盂陵路特色沿线:“标葡萄休闲观光园”“联阳生态休闲园”“高效农业稻蛙套养”“扬州林阳米有限公司”等农业示范项目,探索集休闲观光、种养、加工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以茅山镇和界首镇为代表的一些乡镇在生态农业方面具有显著成就,彰显了乡镇特色,将民生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典范。
1.3 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培养群众的生态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环境
合理的专项整治工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养群众生态意识、改善乡镇人居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句容市茅山镇的做法是“考民情、拢民心、汇民智”。茅山镇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走入农户家庭,充分调动老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政治经验优势,为整治工作积聚势能。接着因地制宜分步施策,根据不同行政村的状况,制定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人居环境整治方案。界首镇积极响应“263”专项行动,对企业、村庄、码头等进行专项整治,围绕清违、清淤、截污、活水、绿化的整治要求,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与打好碧水保卫战有机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巡湖巡河行动,系统化落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化整治大运河沿线污染企业,呈现了“健康河流、生态水乡”的美丽新画卷。这些行动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的面貌,提高了群众生活幸福感,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伦理基础。
2 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度待完善、观念待改善、技术待更新,是当今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
2.1 生态文明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也必须以此为根本基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项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乡镇存在着民众参与制度不完善、生态文明产权制度和考核制度比较薄弱等问题。高邮市界首镇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较好地建立生态文明监管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制度,但仍需加强民众参与制度,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力量,依赖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从而缓解生态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茅山镇的生态文明产权制度和考核制度比较薄弱,无法较好地使当地企业形成对污染治理的动力和责任心,需要进一步明晰。一些企业没有考核的激励,不愿意真正下决心治理污染物。此外,茅山镇的民众参与制度亦不健全,需要政府制定可行的环保政策和计划,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保障民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2 环境保护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需要改善,要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和消费观。首先,群众的生态观待改善。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产品的材料。”如果人类活动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那么势必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其次,部分乡镇居民的消费观存在异化的倾向,即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注重于某种符号,往往把幸福生活等同于在闲暇时间的消费,而这种消费观念加剧了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又促进了消费的异化,因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根据本·阿格尔的观点,人真正的幸福获得不在于闲暇时间的消费活动,应该在于“把自我实现的劳动与有益的消费结合起来”。因此,要克服异化消费的心理,不去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2.3 绿色发展技术还需进一步更新
技术作为推动产业和生态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对于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技术的落后或不合理使用是导致中国乡镇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一,资源获取困难导致了部分乡镇技术的落后,进而导致其产业和生态的落后。农业作为乡镇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的部分,其本身没有税收。相对紧缺的政府财政,无法达到高兹所说的社会主义“软技术”的需求。同时,乡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和资金资源缺失,导致乡村技术革新缓慢。第二,在乡镇进行技术普及较为困难。一方面,村民受教育水平有限且传统的耕作习惯已深入骨髓,生态技术难以推广给他们。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难题。新技术往往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农民不了解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第三,部分乡镇对技术的使用并不合理。“技术本身并无价值属性”。将技术视作破坏自然的工具,必然会导致生态的破坏。而一味否定高新技术,又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
3 解决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制度待完善、观念待改善、技术待更新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方案,探索我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路径。
3.1 以制度为根本,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而言。第一,要推动完善生态文明产权制度。明细乡镇企业排污标准,发挥税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乡镇和企业给予适当奖励。第二,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明确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标准,逐步加强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和监督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上而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管理体系。第三,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参与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动员机制。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号召他们在乡镇居民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可以通过给予一定利益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反馈。
3.2 以教育为导向,普及生态文明思想观念
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生态思想观念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要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一切人类活动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正确的消费观教育。消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态理念,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养,深化其对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与自然和谐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拒绝异化消费,关注商品的实际价值。
3.3 以产业为保障,推动生态文明技术变革
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推进。既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镇民收入水平;又要避免“唯GDP论英雄”的传统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生产技术。使技术成为推动乡镇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力武器。针对乡镇居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要引入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引导与培训。在农业方面,宣传普及更易于理解、易于实践的种养模式。将“稻鱼模式”“猪—沼—茶模式”等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推及广大农民,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此同时,应就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病虫鼠统防统治等技术对村民展开专业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在工业方面,就污水处理、产品生产等对企业管理者及技术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促进其从粗放型生产到生态化生产的转变。同时,一方面要拓宽生态产业的融资渠道,解决技术推广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加强乡镇与高校的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解决技术推广的智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