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出来的精彩——大班泥塑活动的策略探究
2021-12-01文戴燕
文 戴 燕
在一次种植活动中,我偶然看到两名幼儿正开心地捏着菜地里的土玩。由于刚刚下过雨,土质很松软,泥土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好玩的“小人”。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在想:回归自然的游戏才是最能释放幼儿天性的游戏。于是,我决定深入探索如何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将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认识泥塑
兴趣是幼儿创造泥塑作品的原始动力,也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来源。为了激发幼儿对泥塑的兴趣,我们组织幼儿认识陶泥、观看一些泥塑图片、了解民间的泥塑。同时,我们请家长配合,建议家长带领幼儿到泥塑艺术馆参观,借助多媒体工具让幼儿了解优秀泥塑作品的制作工艺,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真正内涵。
(二)创设环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用精美的泥塑图片和自制的泥塑成品装饰墙面、角落等,引导幼儿观察泥塑、感受泥塑的美。此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隐性支持,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愿意动手操作。
二、丰富幼儿的技能
(一)关注年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
小班幼儿对泥塑的了解还处于原始体验感知阶段,他们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也有限。对于他们,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其多接触泥塑,引导其感知泥土的特性,对泥塑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中班幼儿初步具备了空间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初步使用工具塑造一些简单的组合物体。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鼓励其大胆创作并相互学习、积极协作,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泥塑的兴趣。大班幼儿的各项能力都有所发展,对工具的使用也变得更加熟练。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在泥塑活动中模仿事物的表象,还向他们提出表现事物内在情感等更深层次的要求。此外,在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需求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的不同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展示操作,了解技能技法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到幼儿主动参与进行创作。创作不同物体的泥塑技法不一样,对于复杂的技法,教师应先具体操作,详细讲解,待幼儿基本掌握后再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个体差异,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创造能力稍弱的幼儿提供操作步骤图和成品图。
(三)提示主题,明确塑造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幼儿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搓、揉、捏、团、压等手法。这时候,教师需要明确塑造主题,引导幼儿根据主题进行创作。
三、促进幼儿想象
(一)大胆创作,发挥想象力
随着区域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从模仿到创造,制作的作品也从粗糙变得精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大的创作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材料,以鼓励他们在做好的成品上进行装饰,使作品变得更美观、更生动。在完成作品后,教师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通过自编故事等形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泥塑故事。
(二)注重趣味,激发游戏性
泥塑作品固然重要,但幼儿在泥塑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创作能力和情感体验比作品本身更重要。在不断的体验和感知中,幼儿不断地探索,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因此,在泥塑活动中,教师要更关注过程,鼓励幼儿通过泥塑活动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身的情绪情感,充分感受泥塑活动的快乐。
一团团泥土在幼儿的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幼儿们通过各种方法将心中的美好以泥塑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精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