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习故事”在幼儿园中的教育价值及思考

2021-12-01朱晓雪

好家长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习故事个体幼儿

文 朱晓雪

一、缘起

2010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发展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也提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可见,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越发关注,而这种关注体现了新时代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积极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模式。近年来,新西兰“学习故事”的评价方法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注重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并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解读和评价,以期能够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幼儿学习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学习故事”应聚焦于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儿童,再联系周围学习背景做出具体的判断。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支持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幼儿园、社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学习故事”的内涵、组成及现状

(一)“学习故事”的内涵

教师运用“学习故事”这一评价模式可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行为等,在与保教人员、家长和幼儿分享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倾听和理解幼儿的心声,发现幼儿的优点和兴趣点,继而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以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持续学习。可以说,“学习故事”不仅是一种学习评价手段,还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师与幼儿一起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因此,在幼儿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故事”具有不确定性、情境性、叙事性、动态性这四个特点。

(二)“学习故事”的组成与评价方法

“学习故事”将评价根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连续观察和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展现幼儿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学习故事”的评价方法由注意、识别、回应这三个部分组成。

注意是指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观察,教师记录下的“哇时刻”或“魔法时刻”是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性行为的叙事观察。教师要能客观地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记录时要有主次之分,要关注适合幼儿个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幼儿的潜能。

识别是指教师对于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反思和评价的过程,这可以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教师群体讨论的过程。

回应是指教师对幼儿的表现性行为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后给予幼儿的进一步的针对性的支持,这种回应可以是针对个体幼儿的回应,也可以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回应。

(三)“学习故事”的应用现状

1.从关注幼儿的不足与差距到关注幼儿的优势与兴趣

卢梭曾说过:“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

由于每名幼儿都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积极经验,关注幼儿的行为、原因及动机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用一把“标尺”衡量所有幼儿,要关注幼儿与众不同的地方,关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别之处。此外,社会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由社会情景和个体的主动建构决定,不是由个体先天的发展本质决定。所以,教师应在实践中积极发现幼儿每天的学习和成就,重视优势、忽略短处,发现幼儿的发展潜能,看到幼儿的进步。同时,对于幼儿的不足和差距,教师不应视而不见,而要做到心中有数,创造合适的环境,采用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通过发展幼儿的优势带动消除幼儿的劣势。

2.从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以往,教师会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包括幼儿的建构成品、绘画作品等,对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得较少。而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则要求教师必须完成“注意”和“识别”这两步,作为旁观者要用纸笔或者多媒体记录下幼儿学习的过程。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幼儿的表现性行为进行思考,注重分析幼儿的表现。同时,撰写“学习故事”有助于教师反思幼儿学习的表现,更好地改善对学习活动的设置,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将学习故事与课程的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3.从关注幼儿的技能到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

在观察、记录幼儿学习发展的过程中,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的发展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学习故事改变了教师的这种观念。在记录“学习故事”的同时,教师会发现幼儿本身更多的优点和长处,在深入分析后会关注幼儿的专注性、精细动作发展等各项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方面的内容,这与《指南》中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学习故事”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观察幼儿的目的性,常常胡编乱造

有些教师对幼儿的认识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足,在观察前从不预设观察目的,因此在观察中缺乏目的性,从而导致“学习故事”成为“一锅粥”。当无法有重点地记录、分析幼儿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为的表现时,教师只能删改部分观察记录,对幼儿的表现胡编乱造,按照自己所想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识别和回应,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忽略了“学习故事”的目的之一——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二)缺乏观察幼儿的耐心,常常安排故事发展

这一现象常常发生在有一定教育经验的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现有了初步的把握,平时懒于深入观察幼儿的表现,在幼儿开展学习活动时只顾做自己的案头工作。在上交“学习故事”之前再请几名幼儿按照自己预设的情节进行表演,填补自己学习故事中的照片缺失。这样的“学习观察”不能让教师真正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只是忙于应付交差,违背了教师观察幼儿、撰写“学习故事”的本意。

(三)流水账式记录,常常抓不住重点

有些教师乐于记录幼儿的表现,并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记录,但是,在记录后不会识别幼儿的表现和行为,只能对照《指南》进行简单的匹配,如活动中若有多名幼儿就联系社会领域,若有建构行为就联系数学领域等。但是,这些教师显然忘记了幼儿的发展是综合性的,不应该根据幼儿的某个表现进行简单的归类。

四、对幼儿园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识别”能力

幼儿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沟通者和学习者”,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的“识别”阶段时,往往会围绕教学目标或者《指南》去衡量幼儿的发展水平。但是,解读幼儿应关注幼儿具备哪些已有经验、判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需要,思考教师应该提供、更新哪些支持等,从而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才是解读幼儿的关键。

(二)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习故事”能够帮助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分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支持性回应策略不应仅仅帮助幼儿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更应关注如何为幼儿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以及各类资源。教师应关注“学习故事”的本土化发展,以“学习故事”为载体,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引导幼儿发展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以幼儿的兴趣点为原点,推动课程的生成与结合

“学习故事”记录的是个体的故事案例,但在这一个个个性故事的背后,也存在着共同的兴趣、发现和问题。因此,“学习故事”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共同的兴趣,是生成课程的助推器。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学习动机,摆脱指导者、主导者的角色,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兴趣,促进生成课程的产生,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四)调动家长参与“学习故事”的积极性

在以往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大部分是教师观察幼儿的在园表现,并没有家长的参与。然而,作为幼儿的抚养人和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共同参与幼儿的成长。学习故事作为深度评价幼儿学习行为的工具,应该被更加充分地利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使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习故事”的撰写,不仅能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更能密切家园关系,进而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学习和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故事个体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