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建议*

2021-12-01李锦伟铜仁学院历史系

教书育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内容

李锦伟 (铜仁学院历史系)

“中国历史地理”系当前国内大多高校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化过程,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1]。当前学界对“中国历史地理”的课程改革虽然已有不少成果面世,但主要是探讨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对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讨论却比较少见。实际上,任何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教材的建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材建设在课程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此,针对高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的探讨就很有必要。本文拟在简要回顾近四十余年来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状况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推进当前该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发展。

一、高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回顾

近四十余年,随着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日渐深入及其成果的不断丰富,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编写也进展明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

首先,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多。有一批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如王育民、史念海、邹逸麟、张全明、蓝勇、韩茂莉等曾致力于教材的编写,出版了一批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十余年以“中国历史地理”命名的通论性教材就有二十部,其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八十年代三部、九十年代七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七部[2]、近十年两部。这些教材为高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有力促进了该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内容不断丰富。翻阅已出版的相关教材,我们发现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编写在内容方面呈现出日渐丰富的特征。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教材基本是限于沿革地理方面的内容;到八十年代除了沿革地理外,还增加了大量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而到九十年代又增加了军事和文化等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地理教材涵括的内容就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以前有的历史政区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还增加了以往关注不够的如动植物和农作物历史分布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总之,当前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像历史政区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民族地理,以及历史地理文献与历史地图编制等诸多内容在新近出版的教材中多有体现,丰富了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

再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形式呈现多样。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形式也呈多样化发展。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认为现有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在教材的性质方面可分为总结类、研究类和总结研究类三种类型;在编写体例方面可划分为专题式、断代式、区域式和专题区域式四种类型;在表现形式方面除文字表述外还有地图、景观示意图、表格和照片等;在编排样式方面,大多教材有内容概述或学习提要,也提供了参考论著,还有思考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2]。教材性质、编写体例、表现形式和编排样式等方面存在的多元性和多样化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

由上可知,当前高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中国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奠定了基础。不过,综观当前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现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材更新速度滞后。从上文有关该门课程的教材数量的阐述中可知,虽然目前中国历史地理教材数量总体上有所增加,尤其是20 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内出版的教材数量占了近四十余年出版总量的35%,但是进入21 世纪后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数量增长并不明显。在21 世纪头十年中出版的教材虽然也有七部之多,但大多属于对前有教材的修订,特别是近十年内仅出版两部教材,其中一部还是对原编教材的修订本。这就导致现有教材难以充分吸收和反映当前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近成果,教材的更新严重滞后于学术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为此,重新编写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就很有必要。

二、高校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建议

通过对近四十余年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的回顾,我们在正视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更应充分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也即是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编写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高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中国历史地理优质教材。为了实现此目标,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组织权威专家,提升教材编写质量。已有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基本是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基于自己研究成果基础上独自编写(偶有合作编写)的,这就决定了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掺杂了编撰者的个人喜好或主观意图,不仅一定程度影响了教材的质量,也很大程度限制了教材的普适性。有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提出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牵头来组织编写团队,统筹规划,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严把教材质量关[3]。笔者也认同这一建议,即可以由历史地理专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或学科权威机构来牵头组织,挑选一批有威望的学有建树的历史地理专业人才组成教材编撰委员会,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合理分工,集体协作。只有在高度重视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编撰出更高水平的高校通用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

第二,传承现有经验,创新教材编写样式。前文述及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编写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积累了大量编撰经验,尤其是在其编撰体例、表现形式、编撰样式等方面取得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展。笔者以为,在认真分析、总结并传承已有编撰经验的基础上,需努力创新出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的教材编写样式。比如,在表现形式上,除了以文字表述为主外,可以适当插入相关地图、表格、图片等,图文并茂,以增强教材内容的真实性、直观性和丰富性;在编撰体例上,可采用专题分类编撰体例,围绕某一专门问题进行论述,以利于从长时段全面、深入地分析该问题,方便学生对该问题的系统掌握;在编撰样式上,出于方便教学的功能和利于学生的学习,提倡每个专题都采用包含有内容概述、内容正文、参考资料和思考题在内的统一样式进行编撰,这样也更能体现教材功能的完备性。

第三,吸收前沿成果,丰富教材编写内容。由于近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出版较少,现今大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还是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编写的,这些教材在内容方面呈现一定滞后性是毋庸置疑的。要知道,进入21 世纪以来的这二十年内,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然而教材没来得及重编,新的成果也就无法广泛而有效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必须充分吸收新近研究的前沿成果,并结合“有用于世”的目的,增加或丰富与当今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相关的内容。比如海洋发展史、生态环境史、医疗卫生史,以及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交通发展史等热点问题均可以编入新教材中。同时,鉴于田野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有必要适当增加田野考察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通过设置田野考察专章来实现[3]。总之,我们现如今编撰中国历史地理教材时,须充分吸收前沿成果,充实与时代热点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开辟田野考察专章,丰富教材内容。

第四,凝练学术思维,彰显教材编写深度。蓝勇先生曾在其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中使用到“人地时空”的概念,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该呈现两大学术思维,即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1]。这是他基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手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两大学术理念,并将之贯穿于整改教材的编写体系之中。也即是说,他在编写该教材时牢牢地把握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这两种学术思维,使得每个专题内容的编写尽可能全面地把握相应的“时”“空”范围,并围绕人地互动这根主线来展开问题的讨论。这就使得教材编写具备较强的学理支撑,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完全可以借鉴其做法,或者另辟新径,凝练出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维,融入并指导教材的编写。这样的话,我们编写出来的教材才更有利于体现该学科的综合性和独立性,更容易彰显教材编写的深度,也更符合当前高校教学的需要。

当然,要编写出质量较高的适合于当今高校普遍适用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除了可以参考如上建议,恐怕更为关键的是要求编写者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及严谨的学术心态,更需要参编者尽可能多一点潜心静气和不可或缺的责任心。

三、结语

课程改革与教学发展离不开教材建设。鉴于当前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建设的滞后性现状,为推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强化教材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当然,要建设一部优质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必须要对已有教材进行认真回顾,吸收其好的经验,反思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集众多专家之智慧,博采众长,齐心协力,努力编撰出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全面、体例更合理、适用更普遍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普及历史地理知识,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和实施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