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12-01杜宏任乔湘平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宏任 乔湘平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提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五四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由于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对五四精神也有了新的时代要求。身为未来国之栋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渊源
(一)物质文化:器物上的醒悟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治格局、破灭了清政府“中华大帝国”的酣梦。中国的社会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少数先觉的中国人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以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清朝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确实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觉得要舍己从人,于是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企业渐渐创办起来,便有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本来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救国,却未能取得成功,导致国家的主权一步步衰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二)政治文化:制度上的觉悟
一是自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部分中国人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靠科学技术能够挽救的,想改变现状应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去思考,认识到国家要崛起应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从而便有了后面的维新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进行工农商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然而,最高统治者对死亡的气息非常敏感,对于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来说,变法无疑是在玩火,其结局只能是加速自身的权力集团遭到瓦解。对此,必须将光绪帝的变法运动扼杀在摇篮里,历时103 天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和平改革之路就此断送。不过就戊戌变法这个事件的影响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是自1894 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创立,到后来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这一场关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开始了。在孙中山的带领和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在当时的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1911 年武昌起义将这场运动推向了高潮,中国的封建统治就此分崩离析,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给予了中国人一定的解放。与此同时,民主共和观念也给了中国人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三)思想文化:文化根本上的觉醒
一是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年间,约二十多年的时间,政治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界却还是同一色彩。这么多年总想着把别人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搬到我国来,自己却用一个旧思维去接受新制度。“历史的发展真是离奇莫测。我们从研究炮弹而研究到机械发明;机械发明而导致政治改革;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我们开始研究政治理论;政治理论又使我们再度接触西方的哲学。”让我们清楚的认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根本”三个不同角度,并且紧密联系、循序渐进的时期,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为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并且在他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头脑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基本框架。再加上1919 年,巴黎和会在日、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操控下,将德国在山东所占有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导致中国外交失败,中国的主权没能够得到保障,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与此同时,这场运动也成为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催化剂”,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
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坚信爱国主义、追求民主科学、坚定改革创新。五四精神陪伴着我们成长,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一是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中产生的核心精神。从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遭到了欧美等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当时的社会急剧恶化,中国大地因此千疮百孔,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明显加重。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觉醒,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当时青年学生直接把矛头指向北洋军阀,实际上当时既要反对封建主义,又要反对帝国主义。因此,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自发的爱国主义运动。
二是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源泉,充分体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是毛泽东对于五四运动的肺腑之言,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胡锦涛同志指出:“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在这场运动中,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纷纷罢课走上街头,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坚决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到底,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保持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论是反对外来侵略还是对内改变国情,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主义运动,它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是青年知识分子“创世纪”的精神运动。
(二)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支柱
一百年前,中国青年学子和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就此开始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学技术上落后、政治制度上封闭、思想文化上腐朽,让中国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五四运动让少数先进知识分子举起“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强烈呼吁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封建腐朽,提倡科学发展,反对落后无知。明确要求改造封建迂腐思想、冲破旧道德文化陈腐、停滞、僵化给人带来的精神禁锢,将中国人民从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想从内心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改变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毛泽东同志说过:“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对此,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扑面而来,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科学性和革命性于一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这种思想引领着我们投入到中国的革命建设中,加速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丢弃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而是继承和发扬了五四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和完善,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三)改革创新是五四精神的灵魂
一是五四精神充满着改革创新的力量。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让中国人民饱受苦难,而五四运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先进的青年们坚定不移地破旧立新、去伪存真,冲出封建制度的牢笼,走出一条可以挽救中国命运的道路。二是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之一,正是因为这次运动的成功,有效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具希望的青年一代,他们勇于探索、勤于创新的精神是开启新中国的灵魂钥匙。他们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传统,是改革创新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这种先锋模范作用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五四精神。同时,也萌生了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憧憬和向往。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人开始对其结果反复观察、研究和论证,最终拿起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中国人民从沉睡中醒来,在一定程度上是改革创新精神的指引,而当时社会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精神的推动。改革创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是改革创新是一个大工程,而五四运动时期的革新只不过是一个开端,改革创新作为五四精神的灵魂,将继续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
三、五四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五四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时期通过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四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担当精神的培养
一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爱国之心。同时,对自己国家和人民不能抱有任何欺骗和背叛。青年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因此是不容有失的,不然国家和民族将面临巨大灾难,并且会被世界人民所鄙夷、所唾弃,在世界各地无法立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为人之本,是成为国家和民族栋梁的建筑之基。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爱国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时代性、进步性。如北京奥运会火炬环球传递时在外国的我国大学生对于火炬的维护、面对国家支援灾区号召能够积极响应、支援西部地区等爱国主义行动证明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值得我们肯定和发扬。
二是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多学习关于党的重要精神讲话,跟党走、听党话,将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于心、与时代同步,胸怀爱国之情、忧国忧民和济世报国之心、心系人民群众。与此同时,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我们要始终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己的真性情投入到祖国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用一辈子的时间和努力奋斗去展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五四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
一是青年知识分子有很多优点,其中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们有高尚的理想,无论是建国以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好,还是现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好,他们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他们希望一个理想的社会出现。青年人这种理想是宝贵的,正是这种理想不断地激励、鼓舞着我们的青年学生奋勇前进,正是这种理想的力量让他们不愿意再沉迷于醉生梦死的庸俗生活中,而是愿意为理想社会的实现而不懈奋斗。这种高尚的理想,使我们的青年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造就了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现实中也有很多具体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他们为什么会不远万里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敢于挑战困难。他们是为了寻找高尚远大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对于青年知识分子是最为宝贵的。青年的理想,更多的是应该给予他们极大的尊重,而不应该是轻视。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理想。青年们有高尚的理想,也是他们的优点所在。
二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职业,每个人都会存在差异,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当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大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理想是建筑在当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东西,不应该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一个伟大的理想,都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分析实践得来,而闭门造车只是幻想而不是理想;理想不是个人头脑中随便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慢慢构建起来的。从实践中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当中。对此,在各行各业中敢当生力军,敢做突击队,用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远大理想。
(三)五四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大学生高尚品德的锤炼
一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力量将难以自强自立,一项事业没有文化基础将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领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广大青年的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上。青年应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实践,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正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大学生,对“德”的认识高度,比起童年、少年时期的我们而言,应该有了质的飞跃。从小学开始,所看所学所养成的品德修养,到中学时期大德、公德意识地培养相比大学较为薄弱,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我们面临的是大德、公德、私德的深刻体会,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多元化,面对的事物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品德修为也有了更为成熟和深层次的理解和吸收。二是坚持道德底线,任何时候都要遵守人类公德和社会道德,那些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与思想应迅速丢弃。习近平总书记就立德树人进行过阐述,明确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大德”“公德”“私德”之间的联系。因此,锤炼高尚的品德修养既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个人修养的正确认识和升华。
(四)五四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大学生正是处于学习知识、练就本领的黄金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青年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学识上,认真提高文化知识。再者现今社会,强调文化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如果不能在这个时间努力奋斗,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我们乃至整个国家都是巨大损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相融合,实现文化知识的交融,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同样,使得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最具希望的一代,我们青年需要充分展示出青年人的风采,也是智慧和思想最先进的群体,应该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文化创新是我们繁荣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强大的力量之源;文化自信是我们在发展中保持良好状态的精神力量,我们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有效帮助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韧不拔、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