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学科的价值认识及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1崔硼王璐琪李彬
崔硼 王璐琪 李彬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12;2.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开篇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虽然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文件不断强调美的意义和美育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高校美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开展美育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基础保障与迫切任务。
一、高校美育学科的基本概念
美育,并没有统一的明确概念,放在历史河流中,美育概念作为审美教育的简称于197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被首次提出,随着时代发展与美育理论研究者的深入探究,美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可概括为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2]伯顿·R.克拉克提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3]那么,美育学科是指根据美育的本质,形成相对成熟独立的知识领域与研究范式,并体现为联结美育学家与美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学科建设的价值认识
1.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美”始终被明确列入我国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现状却是大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只面向美学和艺术专业等学生开设,导致多数学生并没有接受美育课程的机会,育人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美育学科建设能够增加高校及各界对美育的重视,规范并推进高校美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的设置。于学生而言,美育学科建设与学科环境的营造能提高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同时美育对德智体其他各育具有渗透调节作用,是德智体各育的“综合中介”[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专门人才,推动美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在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过程中,美育工作者的队伍人数不能满足美育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通过高校美育学科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美育素养的专业人才。此外,已有的美育教师和研究人员也通过在岗锻炼和美育专题培训等实践,提升美育专业素养[5],推动我国建设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热爱美与教育事业的美育工作者队伍。
3.贯通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推动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没有跨学科的科学是专业独裁的、学科壁垒的孤军奋战,而没有学科的跨学科又是蒙昧的、浅薄的难以求真。[6]高校美育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美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影视学、建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高校美育学科建设不是简单的学科累加,而是为学科体系注入新鲜血液,贯通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弥合学科之间的分裂,促进美育知识与教学资源的创生,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
4.加强“美育元”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事业理论体系建构
高校美育学科的建设必然伴随着政策指导、学校关注、经费支持、人员配备、知识整合等各种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配套措施,同时实践本身就是检验真理的过程,也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因此,高校美育学科的建设为加强“美育元”研究带来了机遇,构建关于美育性质、特点、规律、形态、功能等美育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美育方法论体系。[7]通过研究成果服务其他阶段的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事业理论体系建构,建设美育智库。
三、新时代高校美育学科建设路径
1.加强高校美育顶层设计,完善美育学科体系的整体架构
以国家政策文件为基本方向,把握并遵循美育与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美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增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意识,建立并完善高校美育学科体系的整体架构。
首先,高校美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在起步建设阶段难免出现学科开设混杂和类型归属不清的问题。对此,可在交叉学科门类中增设“美育学”学科,并按照知识结构和知识界限在分支学科门类中下设相关美育学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构建美育学科群,在学科门类归属方面为高校美育学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新学科的建立要同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内容都需要合理调整。在制定过程中应考虑社会需求,一方面解决毕业生就业去向,另一方面通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此外,美育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体现其独特性的同时不可割裂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之间的联系性,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相互渗透与协调。
2.明晰学校自身办学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校美育学科
增强学科特色是促进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核心。只有各类型各层次的高校都基于自身办学定位加强高校特色美育学科建设,错位发展,才能避免学科建设同质化,增强高校生命力与竞争力,同时满足社会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需求。
首先,应根据学校类型与层次制定具有特色的美育学科体系,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普通高校与艺术院校,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学科建设规律与自身资源和特色的差异,高校应清晰认识自身,包括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场馆设施、教师配备、经费情况等等,同时结合其他优势学科,如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优势的高校重点开设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学优势学科院校可重视文学美学学科建设。
其次,依托高校所在地理位置资源,拓展美育实践活动基地,如学校所在地影视产业发达,可重点开设影视美学,建筑景观典型或有风俗特色可开设建筑美学或园林美学等学科。只有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才能促进高校美育学科健康蓬勃发展。
最后,高校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取向,切记盲目追求综合性,争学科建设点或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无视学科建设与教育质量。
3.整合高校美育教育资源,科学开发美育学科课程与教材
课程与教材是学科知识呈现与传递的重要载体,遵循高校美育学科的内在逻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并开发配套教材是高校美育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多渠道开发资源来充实高校美育学科建设。一方面,要扎根当代生活,充分利用科技化的手段,挖掘新时代的美育资源,体现当下审美文化;另一方面,重视文化传承,在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中汲取精华,感受中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应以审美教育为支柱,整合各分支学科的美育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保证课程及教材的综合性与专业性。此外,要兼顾情境性与实践性,可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具有审美体验的美育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最后,高校美育学科课程构建与教材编写不可过于教条死板,美育的意义并不在于固定规格标准灌输学生什么是美,而是帮助学生具备判断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美育资源不能只是“高级品位”,也应引导学生感受热爱日常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
4.构建美育学科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优化高校美育学科建设
高校美育学科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和评估,评价标准不易确定也不应“一刀切”,因此,美育学科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保障学科稳健发展,仍需不断探索如何科学构建高校美育学科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人员方面,挑选有职业操守和审美素养的同行专家为主要评价人员,包括美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分支学科同行专家等等,尽可能涵盖美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主体应对美育的接受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其次,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指标应着重体现美育学科的学术性和教育性,弱化课程门类及学位点建设等指标,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强调美育学科的育人成效,包括学生实际审美水平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对美育进行合理的指标分解,并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基于高校美育的特殊性,美育学科评价应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
再次,在评价过程方面,应遵循高校美育学科建设规律,合理设置评价周期,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保障学科评价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最后,要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不单单作为学科排名的依据,而应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把握高校美育学科的发展规律,掌握学科发展态势,揭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审视学科发展布局,将结果反馈至学科建设,不断优化高校美育学科建设。
5.建设高校美育师资队伍,保证美育学科教学及研究水平
为推进高校美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政治够硬、情怀够深、专业够强的美育师资队伍,不然美育学科只能是个空架子,难以落实发挥其育人价值。
首先,高校美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美育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还要求教师具备其所在分支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师资队伍组建和培养的整个体系中,要重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其次,高校应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广范围、多渠道引进各类型的优秀美育人才,与高校美育学科体系结构相协调。此外,加强校际合作,尤其发挥艺术高校的优势,邀请优秀师资和美育人才作为兼职教授扩大师资队伍,同时,可聘任社会上德才兼备的美育名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最后,健全符合高校美育特点的美育教师评价体系,挖掘评价结果承载的信息,并用于教师的发展与培育,通过专题讲座、进修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为高校美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队伍保障。
6.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益美育学科发展的文化氛围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高校美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滋养作用,可丰富学科内涵,拓宽育人途径。校园文化虽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来,无声地温润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心灵,但实质具有高度的自主创造性,尤其在如今网络文化多元的情况下,部分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情操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应充分开发校园自然环境育人功能,从校园建筑到一草一木完善校园规划,展现艺术特色。重视校园文化场馆、艺术雕像、宣传栏美育作用,营造具有美感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学生的审美。其次,高校应关注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生基于业余爱好而自愿组织加入的学生团体,应成为高校美育学科第二课堂建设的关键平台,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主题晚会、艺术节等,进行高校美育学科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只注重建筑环境和艺术实践活动次数等物质性、行为性的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层面的美育引领和文化启迪,要深挖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助力高校美育学科的建设。
四、结语
“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美育学科建设及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增强改革意识,落实执行力度,面向未来,审时度势,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勇于承担高校美育使命,积极探索高校美育学科建设,开创美育事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