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

2021-12-01张新刚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务处

教书育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导向思政中心

张新刚(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务处)

“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通过学生讨论、小组探究与合作,有效地将学生需要与教师的讲授衔接起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自在”的学习状态逐渐转变为“自为”的学习状态。

一、“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教学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最佳途径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在固定的空间由固定的教师,在提前设定好的框架中,围绕一本书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意识受到极大限制,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何将课程标准与学生需求有机融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在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获得感,关注的是学生的提升度。

(二)“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1]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上单向度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延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间性。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听不懂、不感兴趣,而学生感兴趣的、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教师又很少涉及或者根本没有触及,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与教师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分离。

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度灌输式教学模式,它结合学生实际、时政热点,创设学生感兴趣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问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主,通过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一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情感意向,最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2]

所以,通过这种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虚实结合的问题

就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而言,其理论性较强,且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要善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虚”的理论、“大”的道理,并使其成为教师自身行为的导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避“实”就“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作为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必然会将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和看到的系列问题与教师灌输的理论联系起来,他们面对官方主导的理论体系时会发出自己的质询,表达自己的思考,如果此时教师依然一味地对教材理论进行重复,最终将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产生怀疑甚至排斥。

“问题导向式”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学中“虚与实”分裂的局面,它以学生困惑的问题为轴心,将教材中的“大”道理分解为若干“小”话题,学生根据这些话题,结合自身实际及相关教学内容,在课下自主探究、相互讨论,最后形成结论。学生在探究这些“小”话题的过程中会产生理解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过程也正是学生剖析问题、消化吸收相关理论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也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虚实结合的问题。

(四)“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有助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之初,通过问卷对4所本科院校2018级共1200名本科学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改革评价进行了抽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而问卷1146份,有效完成效率为95.5%。被调查者中有78.97%的学生喜欢“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学生能够自由发表意见与看法,提升自我能力”的课堂;仅有4.9%的学生喜欢“传统型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2016年以来我校思政课逐步推出“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通过连续对2016-2019级的5000多名本科学生的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非常赞同改革,有40.5%的学生赞同这一改革,仅有3.25%的学生反对。分析以上调查结果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本科学生对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很欢迎的,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切实符合学生真实需求的。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我校就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举行了师生座谈会,学生代表针对课程教学方式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一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堂上多提问学生,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二是多联系一些时政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辨别繁杂的网络信息;三是鼓励学生上讲台就某一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四是课上、课下多跟学生交流,听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座谈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并不是很反感,他们向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学习困惑和生活困惑,他们希望授课教师能将晦涩难懂的“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转换为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小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这是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一种心理诉求。

二、“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

“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教学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课堂汇报—教师引导—评价反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问题”为线索,通过线上互动、线下调查,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案例等,将学生与教师联系起来,教师以问题为出发点向学生布置任务,通过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在课上展示成果。

(一)问题意识:在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中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的导向,是实现或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3]也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所以“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课堂问题本身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问题的设计要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精心设计有针对性、探究性、张弛有度、续航力强的核心问题,既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又留给学生延伸思考的空间。[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将每一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转化为实践命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除了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和授课内容的连续性之外还应关注两点:一是社会热点话题尤其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二是学生主观思想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客观现实。如在“概论”课中讲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联系“家乡十几年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学生的需求变化”等来创设问题。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主客观实际,学生比较了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提出问题:在归纳和分析统一中凝练“真问题”

对问题进行形象化、通俗化的包装是“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问题进行情景化包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借助“学习通”“雨课堂”“在线学堂”等APP平台,抛出大量背景材料或提供说明性案例(文字、视频或音频材料),在分析教学案例基础上抛出经过严格论证和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展示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学者、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观点来进行包装。如在“概论”课中讲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通过对视频“逃港潮”“改革开放30年纪实”以及对“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发展难题”等材料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如何看待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要不要继续坚持改革?如何改革、如何开放?

(三)解决问题:在项目和组合中处理“真问题”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把经过严格遴选、情景化包装后的系列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按照学生实际学情提前2周分配给各小组,小组成员根据问题以及教师所选列出的参考文献目录,认真分析,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解决对策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在讨论基础上组长集中意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问题的产生—产生原因—解决措施”的思路写出发言提纲或讲稿。学生最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台讲课的方式呈现小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及提出最终解决策略,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同学针对问题本身的困惑以及尚未清楚的内容提出2个左右的相关问题,小组成员予以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适度点评。如在“概论”课中讲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按照上面四个问题将全班学生分为“背景组”“奇迹组”“难题组”“选择组”“方案组”,并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他们以“问题”为导向自行查找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联系实际、联系材料进行分析,登台演讲,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催化者与咨询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与讨论,引领学生串联之前已学习的相关知识,协助学生搜寻和运用学习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强化,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与沟通明显增多。[6]同时,通过分析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学以能用、学以善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经过两年多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均发生转变。思政课也逐渐由以前“学生不关心的课程”转变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首先,增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前的思政课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也很少主动思考;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课前都能积极准备,课上积极发言解决问题,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其次,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调研显示,6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提高”;79.07%的学生认为“在分工梳理问题及答案交流中,小组合作能力有了提高”;87.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上展示、自由表达观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胆量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前期改革的积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再次,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生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甚至转化为生活所需的“核心”知识?这就需要大学生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与能力。[7]在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想交锋、撞击火花,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新的想法及标新立异的解题思路。其中有近8%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用全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拟定答案。如经济管理学院一学生在回答“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可能性”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得以提升。以“概论”课程为例,通过调查发现,教学改革中,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拥护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认同。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联结师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体现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猜你喜欢

导向思政中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