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兴趣与大学教师的自信

2021-12-01宋生贵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学学术研究学术

宋生贵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今天,我将从个人的工作经历、体验及思考的角度讲一些“家常”性的认识和想法。想到了一个题目:《学术兴趣与大学教师的自信》,拟从三个方面谈:第一,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大学教师须治学;第二,一个受益无尽的选项:学术兴趣;第三,一种涵养于内的力量:人生自信。

这三个方面的想法在同一个逻辑链上,彼此是有关系的。下面依序来讲。

第一,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大学教师须治学

我们知道,教书育人这是大学及大学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这四个字,说来质朴明白,但其内涵之丰富、分量之重大则非同一般。作为大学教师,在面对受人尊敬的职业身份的同时,往往会深感重任在肩。所以,走在这个岗位上的人,都会(或应该)想一个问题,即,如何把这样一个重任挑起来并完成好?当然,做一个合格或优秀的大学教师,涉及许多方面,我们在此仅就大学教师的治学这一点来交流意见。

相信大家都熟悉坊间所说的关于教与学的一个比喻:“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个说法通俗而形象,强调从教者(如老师)要多占有一些知识和学问。从表层看,其道理是明白而可信的。不过,若再往深处想,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或高明的从教者,不仅要拥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有所创造。大学教师尤其需要以创新的精神开展研究,包括在治学与教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所转化,有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学并非只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应该首先从教师做起,启动创新与创造的引擎。

为此,大学教师应该将个人的学术积累、学术涵养、学术思考等,通过主动“转化”,使之成为个人修养和独立思考的资源,进而再以个人对某个专业化问题的理解进行独立思考及表达。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转化”呢?我的看法是,在此方面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老老实实做研究,这是不二法门。“研究”就是治学,是大学教师必须做的,而且应该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好的。我所说的“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必须治学”,就是从这样的认识起点而言的。

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惟其如此,才可能在学术积累中真正有自己的东西,给学生讲授时才不会做“二传手”。熟悉并传授现成的东西,与经过自己思考和研究并有所收获后的讲授效果必然大不同。

教师以教学为主,讲好课是首要任务。这毫无疑问。但是,怎么讲;把一门课讲成什么样,这里边是大有分野的。譬如,对同一讲授内容,一个在这方面有系统而深入研究,并且有独到见解的教师讲授,与一个只能“熟读”教材选本者比较,其效果之差异是可以想见的。其差异的原因在于是否有所研究。当然,我这里所讲的研究,是多样性的,特别是要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自觉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并不是说一提“研究”,便都去找文献,都去坐在书桌前写论文。

根据有关资料获悉,21世纪高等艺术教育有三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趋势,第二个趋势是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趋势,第三个趋势是回归人文学科的趋势。我个人理解,这三大趋势与传统的艺术教育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艺术教育不再只是技能技艺的传授,尤其不是一种“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而是多元文化融通并举的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尤为重要。这便对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不断进行研究。以往那种曾为人看好的所谓“学一招,用一生”的情况,逐渐将成为历史,或曰“渐渐远去的恋歌”。

第二,一个受益无尽的选项:学术兴趣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有众多选项供我选择,我会首选“学术兴趣”;如果有人问我,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最无悔的选项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从事了我喜欢的职业。我喜欢的职业就是教师以及学术研究。为此,我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讲:“我是一个最幸福的人!”就是因为我从事了我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且是自参加工作那天起至今,不仅初衷未改,甚至随着教龄的增长,对此爱之愈深。

大家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具体到如何确立兴趣,则是一个仍然值得讨论的话题。现在我们是针对大学教师而言的。如果按照“应然律”讲,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大学教师应该做研究,这是一层意思;既然是“应该的”,就需自觉面对,并且乐而为之。其实,这个道理(或逻辑关系)是浅显而明白的。但是,做学术研究是一个艰苦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坚持不懈地为之付出,还需要有一种超越直接功利目的的精神。这便为“兴趣”的形成或确立出了一个难题,或者说提出了挑战。所以我说这个话题还是值得讨论的。

我们知道,“兴趣”是一个比较个人化(或个性化)的问题,所以,当涉及到具体人时,往往会显得复杂起来。关于学术研究兴趣的产生与确立,同样如此。我这里也只是粗线条式地说点未必贴切的看法。还是在我上小学时(大约是1965年夏天),在我们家乡(农村,学校操场)看过一个电影,片名是《李双双》。这个电影以男主人公孙喜旺与女主人公李双双的婚姻、爱情、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等为主要线索,表现人们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新气象。因为那时候很少有机会看上一场电影,所以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在脑海里留存很久,甚至有些人物语言都能记住。当然那时候自己正值少年,记忆力比较强。其中有李双双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快人快语的李双双说她和她家喜旺是“先结婚后恋爱”。我一直认为这话经典。说它经典,一是道出了涵盖面较广的一大类“中国式家庭”婚姻状况的特点,有典型性;二是说明婚后爱情也是可以培养的,包括再度营造罗曼蒂克的情趣,这是有建设性的美好追求,是积极的、向善的。如果顺着李双双的思路推演一步,可以大致判断就婚姻与爱情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先恋爱后结婚”,而另一类即是“先结婚后恋爱”。前者往往一见钟情,像是前世已定,只待此缘;后者可能由于某种外在原因而结识成婚,故“恋爱”之情有待婚后培养。我现在想借用这句被我称作“经典”的话,来比喻大学教师的学术兴趣。有的可能属于前者,那么,理应好好珍惜与守护这份胜过金玉的“良缘”;若属于后者,那便需要有“后恋爱”的自觉认识与积极态度。我说的后者,指的是有人在正式入职之前,没有明确的学术意识及学术定位的选择,而现在已经是大学教师了,这个职责及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其从业者必须要做研究。这就等于之前没有“恋爱”的状态与过程,而现在已经“结婚”了,那么,需要格外重视对学术兴趣的培养。目前就我个人的感觉和观察所知,可能后一种情况在大学的从业者之中要稍微多一些。“一见钟情”的固然可喜可贺,我真诚祝愿这样的教师能够与学术永远不离不弃,活到老,爱到老。同时我也特别希望像“先结婚后恋爱”,后培养情感一样,从业后培养兴趣的教师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把学术兴趣培养起来!

下面,我就兴趣的培养谈几点建议。

首先,要有学术自觉的意识——自觉很重要。简要地说,只有自觉而为方有内在动力,并且可以减少盲目性;其次,确定目标,坚持下去。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体会,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那么在五年或十年以后,他必然在某一方面会有所成就,要坚信这一点;再次,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治学方法;最后,让学术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要有必要的超越精神。我很赞赏朱光潜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即“无所为而为”。做学术研究尤其应当有此境界。功利心太强,做不了学术,即便做了通常也难以做好。我摘录了朱先生《谈美》一书中的一段话,推荐给诸位。他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能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先生是我喜欢和崇拜的一位美学家。在我看来,他实际已经不止只是一个美学家,因为美学和哲学的修养使他具有了贤者的高尚品质。

第三,一种涵养于内的力量:人生自信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怎么能够提升自信心?当然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如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所标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要态度鲜明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置于首要地位。于此同时,要自觉地提高业务水平——出色的学术水平,过硬的专业能力可以使自己真正有底气,有自信。自信是发自于内的东西,孟子讲,养“浩然之气”。“气”是养成的。我们说大学教师要有学术底气,这“底气”也是养成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老师事实上是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读本”,学生会将老师的讲课、言谈、举止以及待人处事等其他方方面面看在眼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在读书本,而且在“读”老师,所以老师要经得起学生去“分析”和“评价”。一名教师能不能经得起学生评价,能不能经得起学生评论,要先从自身做起。我认为做好学术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升大学教师的自信,同时也有可能使自己成为经得起学生“读”的内涵丰富、品位不俗的“读本”。

(一)通过研究而熟知自己的专业领域。只有研究才能熟知自己的专业领域,使自己对其历史脉络与当下前沿发展的情况心中有数,以至找准教学与研究的定位。

(二)通过学术研究而提升自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自信。独立思考判断必须借助研究。

(三)通过学术研究而对于学理知识追本溯源,探索脉络,提高辨识力的自信。做学术须辨明真伪,了解可信度。如果不做系统的研究,不知道事物应有的样子,就只能似是而非。

(四)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提升教师教学上的自信。做研究肯定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自己的研究水平上来了,业绩出色了,教学水平难道还能下去吗?简单地来说,研究和教学是相得益彰的,彼此不是一个矛盾的关系,而是促进的关系,提升的关系。

(五)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有问题意识,可以形成研究课题,有产出高水平成果的自信。做学问须擅“疑”,须有问题意识;问题从研究中来。有的教师为找不到项目选题心急,其实关键性原因还是研究不够。

(六)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涵养自身气质,建树专家风范,克服学术上的短识、偏见、浅薄以及妄自尊大和无端傲慢等缺点。我们经常说“无知狂妄”、“少见多怪”等,道理也在于此。一个真正有学问,有内在修养的人,会让人产生敬意。

(七)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提升主动参加学术交流,以扩大自己在专业领域影响的自信。

(八)通过学术研究可以认识到本专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品质,提升专业育人的自信。

(九)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有展望事业愿景的远见及自信。

(十)若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开展学术研究,那么大家会互相砥砺,共同提升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的自信。这是学术生态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多数人能够以学术的心态、学术的姿态来面对,那么这个生态就是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良好的学术生态适合于每个个体合规律的健康的成长。

“自觉”与“自信”,是两个极其有意味的概念。有了自觉,心中澄明;有了自信,无往而不能。当然,治学——做学术研究,是一个长线的修为,并非一呼可以成势,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种孤往的精神,持久的耐力。古人讲:“敬业,则业兴。”此言信矣!一人之业,群体之业,社会大业,莫不如是。我希望与诸位共勉,从自己做起,做好教师岗位上的敬业者!(本文为作者2020年11月23日为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师的学术讲座,由崔佳颖根据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治学学术研究学术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