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艺术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呈现视角与启示
——以《凯尔经的秘密》为例

2021-12-01冉巧玉程波涛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凯尔爱尔兰动画

冉巧玉 程波涛

(1.2.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230000)

“卡通沙龙”为爱尔兰一专注于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的动画工作室,自1996年成立以来曾多次斩获标志着动画产业最高水准的国际大奖。2009年以该工作室出品的第一部长片动画《凯尔经的秘密》带着浓郁的民族审美特色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片动画提名,仅与当年皮克斯出品的《机器总动员》一步之遥。2014年饱含民族之思的《海洋之歌》提名第8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2020年出品现已与皮克斯同为十项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的《狼行者》。虽看似总与大奖擦肩而过,但作为屡屡获得最佳独立长片动画,亦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这无疑也会对当下正逐步走向复兴之路的我国动画界有诸多的借鉴、学习和启发之处。那么,它的民族文化元素该以怎样的角度被描述、展现和传达,才足以被赋予这样神奇的魅力呢?本文将对“卡通沙龙”第一部代表作品《凯尔经的秘密》中民族文化的挖掘和艺术表现进行分析,并期望对当下国内动画艺术发展中面临的民族性、开放性与现代性等问题的现实思考方面有所助益。

一、内容呈现——传统故事后民族文化精神元素的融入

如今,图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传统文化相关元素的运用和表现既是其形式体现之一,也丰富了“图像时代”的文化内涵。美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论家W.J.T.米歇尔在其所著的《图像理论》中有谈到“图像转向”的观点,通过研究图像在视觉文化中起到重要转向的问题,指出“图像的视觉形式,要在后现代的思想文化条件下得到强调”。[1]诚哉斯言,其实,当代背景下的图像更多的是诉诸于人类感官并起到刺激的作用,把文化外化为可视的外在表现,图像作为文化的视觉外衣承载着表现、被表现等功能性作用,最后还要通过各种形式语言的构造达到对内化后文化信息的再度转化与传达目的。由此看来,如果图像是视觉文化的载体,那么,动画导演摩尔的艺术便是以图像作为载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主流动画艺术语言结构以一分钟60秒每秒25帧的画面叙事,在丰富的图像背后所想要呈现的内容却各不相同。当今动画艺术市场中,美国和日本动画占据着主流地位,美国以精湛高超的三维技术所呈现出的画面使之成为动画产业中之巨擘,日本则更偏重于以贴近生活的细腻情感描摹理想面貌,来吸引大批日漫追随者。然而,作为欧洲小众的爱尔兰动画《凯尔经的秘密》却用传统二维技术与三维视觉效果相结合的图像语言去表达本民族视觉文化的特点。图像中大量运用原始风格的线条和带有宗教寓意的符号,以及富有神秘意味与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作为爱尔兰古老神话、古老文明的历史渊源叙事范式,其中也有来自作为现代人的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趣味与审美意象,在看似简单的图像叙事中,却承载着独特民族精神与情感寄托。

《凯尔经的秘密》是一部基于本土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发展等综合题材而创作的动画。因此,在叙事方式、美术元素运用、影片配音、服装穿搭与人物造型等方面,都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有着内在关联,且凭借着精美的二维手绘动画展示了爱尔兰古老的民族文化。国宝级珍贵的《凯尔经》和爱尔兰文化通过带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艺术传达方式,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精美绝伦的画面与曼妙的爱尔兰风情的音乐之中,加上远古而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犹如凯尔特人中世纪的魔法,一次次吸引着观众。

爱尔兰国宝《凯尔经》起源的故事,在这部片子中被娓娓道来,片中年幼的主角布莱登最初只是修道院跟叔叔——院长卡拉相依为命。他和叔叔一样,认为没日没夜的修筑围墙是抵御北欧海盗维京人的侵略以保护本民族虔诚信仰的唯一方式,实则是因对外面世界的恐惧而产生的自卫与保守心态。在叔叔的管教下,布莱登不准许离开高高围墙里的修道院半步。直到某天,闻名遐迩的爱奥娜绘经师伊丹和陪伴他身边的小魔猫潘哥澎一同来到修道院,并带来了那本未完成的《凯尔经》手抄本,一切的陈规与观念才开始发生变化。伊丹鼓励并邀请布莱登大胆绘制经书插画,一起完成这神圣经书手抄本。在森林中,布莱登为寻找制作墨水用的浆果,认识了美丽善良且拥有魔法的阿诗铃。阿诗铃保护这片静谧的森林的同时也帮助布莱登在森林中顺利活动,并与他一起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手抄本的绘制。但拥有灵力魔法的阿诗铃最终也没能拦住海盗的侵袭与破坏,修道院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占领,布莱登跟着叔叔卡拉与《凯尔经》一起离开了这里。许久后,成熟的布莱登带着绘制完成的《凯尔经》又一次返回修道院。由此一来,《凯尔经》逐渐被视为黑暗中的光明,如影片一开始其他绘经师所说的那样它能教化野蛮人的文明,使世人辨别是非善恶的凯尔经被流传了下来。

上述看似近乎传奇的故事,实际上是对真实存在的一段爱尔兰中世纪历史的呈现。故事中所描绘的绝大部分文化要素也是有其历史根据的。正如其中的关键性事物《凯尔经》,作为一本特殊的中世纪手抄本,它的起源以及命运的发展兼具戏剧性。在公元9世纪时,北欧海盗入侵爱尔兰,《凯尔经》被转至凯尔经修道院保管,在此期间,《凯尔经》曾遭遇过“水灾”、面临过偷窃,甚至在偷窃事件中遗失了珍贵的封面,但总的来说,手抄本本体的绝大部分较好得到了妥善的保管。直到17世纪,罗马天主教教会友善地将其归还给了它的诞生之地——爱尔兰。如今,作为国宝的《凯尔经》安然藏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的博物馆中。汤姆·摩尔指导的动画影片《凯尔经的秘密》正是向我们讲述的这样一段虔心绘制经书、保护经书的故事。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借二维手绘的动画艺术形式传达爱尔兰民族的精神信仰。此处的信仰并非影片中提及的“狭义”宗教信仰,而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定追寻、弘扬和传承发展。维京人作为外界力量对修道院的破坏,以及叔叔保守的应对方式并没有消磨布莱登对信仰的虔诚,凯尔特人对光明的坚信带来信仰上的熠熠光芒,故事中的抗争与救赎是主题能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与信念。

爱尔兰动画导演汤姆·摩尔认为影片所展示的历史时期虽处于维京人侵略的时代,但凯尔特民族在艺术的形式内容上曾是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影响的。古爱尔兰时期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多重文化交织和碰撞出的火花是《凯尔经》诞生的重要动力。[2]因此在凯尔经诞生的故事情节中,尝试着表现这种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向观众呈现一个新的影像面貌。从该影片画面所构成的形式以及人物形象设定来看,导演在保持故事内容与精神的民族性同时,也注重从艺术样式的运用方面借鉴与融入其他民族艺术。这既符合爱尔兰中世纪那段历史的真实“框架”,也是如今在画面语言上创新的必然要求。

《凯尔经的秘密》其影视画面在形式构成上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人物造型的视角选取多采用侧面尤其以正侧面居多,与古埃及侧面正身律的形象特点有一定联系;形象结构上倘若细看则会发现其中仍保有绘制者对古埃及表现手法的借鉴,利用几何结构的形象特征塑造影片中的角色个性,如描绘男主布莱登时候常用到圆形造型,外轮廓处理简单,好体现出人物的单纯朴实,这与年少的布莱登扮演传承者的身份相契合;古埃及美术中常将有重要地位和权力高大的人物对象表现得略为方正,以显示权力的至高无上,体现对象的威严感;在影片中,有身份的院长卡拉其外部造型远观呈一细长的矩形状,而古埃及的法老雕像也是如此,菱角分明的线条结构给人庄肃甚至刻板的印象。其次,内容上涵盖了受摩洛哥人影响的绘画,影片中穿插布莱登努力寻找用来绘制经书的墨水一段,参照了真实历史中源于古阿富汗的墨水制作技术。墨水是一种特殊的鞣制墨水,它来自橡树的树瘤(电影中将它转换为树上的果子)加工而成,以此体现出古阿富汗文明对凯尔特艺术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此处说明了中世纪凯尔特艺术形式受到古阿富汗的影响,在面对外来文明时开放的接受态度。最后,再加上凯尔特的神话传说,本土宗教与异教的融合,当地民俗文化的吸收借鉴。如影片并未像普通商业动画如迪斯尼的普遍做法一样,模糊个体接受者之间的差异,例如生活方式、种族和宗教以及国家的界限。而是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中通过重要的角色去讲述本土宗教与异教的融合。帮助少年布莱登完成采摘橡树果子的阿诗玲其实象征了凯尔特人信奉的自然教,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她是德鲁伊教教徒的代表。①德鲁伊教是欧洲最古老信仰之一,是分布在欧洲以及古爱尔兰大陆的古老民族凯尔特人的宗教,坚持自然崇拜,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3]影片中阿诗玲从最初对人类行为的不理解到后面为其牺牲灵力这一故事情节,营造了两种文化相互摩擦后交流融合的氛围。包括后期描述的真实历史之新基督教的传入、维京人的入侵等等。这种创新的形式语言看似是对影视语言本体的创新表现,实则是导演注入了个体的审美态度,为某一具体内容而选取经典,且概括力强与极具艺术张力的画面语言,目的在于更好的传达影片所要表现的精神内容,以至于打动观众,使观者产生心理共鸣。

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面对经书的存续问题,故事中的两位长者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院长卡拉认为只有坚持修筑高墙才能保护经书免遭破坏,而伊丹大师在面对信仰遭受外界力量威胁时却坚信传承的力量。经书不该藏于高墙之后,而应发挥其自身价值在世间传播。卡拉院长没有理解到文明的伟大之处不止停留在本国以及本民族,它代表的是世界进步文明的一种,对信仰由内而外的切实保护和延续远比做外部的庇护工作更有生命力可言。影片结尾并没有直接讨论这一问题的是非对错,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做一段简单的故事呈现。就历史和现代中无数创作者的初心而言,他们往往希望能创造些可见事物以供他人观察和思考,也想捎带一些不可见的事物,让这些事物背后承载的思想与陪伴它的人一起走向不可知的未来。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般的答案,导演汤姆·摩尔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择取了和伊丹大师一样坚信文化传承的力量,从文化内在契机出发,并运用新的形式对其有选择的继承和传播。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我们不难在《凯尔经的秘密》以及“卡通沙龙”其他作品中解读出创作者们对传统基于自身生命经验的理解。所谓“每一代人都有反对先辈准则的地方;每一件艺术作品对当代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的事情,还有它搁置不为之事。”[4]影视人物身上所兼具的品格和特色被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传统历史文化中,与历史一同在影视文化领域开辟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文化景观。作品在现代的热情中又萦绕有远古的清幽,以当下艺术最生动的形式来诠释和展现传统人文的幽深与动人。

二、视觉呈现——用画面语言符号传达“新感受力”

美国思想家苏珊·桑塔格在其“反对阐释”的立场中提倡艺术的目的在于拓展“新感受力”,反对传统观念中用道德好坏“绑架”艺术的自由。艺术不是盲目自由,而是用新的感受力取悦观众,使接受者在作品本身诉诸的形式美感中获取真正的审美享受,从生理带动心理,感官上的感性愉悦到理性的精神享受,而这一感受力就是围绕着对形式的感受力而展开。[5]爱尔兰动画导演汤姆·摩尔便选择用形式自然而然的为其精神内容的表达铺路开道,在作品《凯尔经的秘密》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形式与风格同视,以及形式的感染力带动内容所期望达到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的关键元素之一的《凯尔经》,为公元9世纪苏格兰西部爱尔兰岛上一虔诚僧侣所绘制,是一部泥金装饰的拉丁语《新约》圣经福音手抄本,而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手抄本插图圣经。我们先避开文献内容资料方面的珍贵价值,而就手抄本本身而言,插图设计的美轮美奂、书籍装帧也能使世人为之赞叹,仅仅是作为装饰艺术也可堪称经典之作了。中世纪,欧洲在印刷术传入前,手抄本作为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泥金装饰手抄本是手抄本样式之一,内容一般用于传达宗教教义。经书中文字部分的内容抄写完成后,对其中装饰性纹饰的绘制便是最重要的工作,例如对首字母和书页边框的美术设计,绘制师需要对其具体的复杂样式进行针对性灵活规划。

手抄本《凯尔经》的作用与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有一定相似之处在于它宣教功能的运用。在中国青铜时期,青铜器上便刻有“使民知神奸”这样的铭文字样。《春秋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6]意在将带有观念的图(或纹样)制于鼎上,以便百姓能从这些图式中辨别寓涵其中的事理。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多为宣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与手抄本有类似之处,这类艺术只能作为政治与道德的附庸,有时甚至会沦为宣教的方式。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与艺术本质相异的外界力量的介入,推动了艺术自身的发展。例如,该片的文本结构、角色设计和场景及色彩构成,皆可看出受到泥经装饰手抄本的启发。《凯尔经》除却其中两页没有文艺装饰外,保存下来的680页当中广泛运用了繁华细腻的装饰。在形象结构设计中,海岛艺术原本的螺旋纹样参与到基督教样式的表达中来。这些装饰性的元素与基督教教义紧密结合,充满宗教的神秘韵味,将本民族的文化图腾与基督教教义进行调和后呈现出的装饰手抄本被后人视为海岛工艺美术中的巨擘之作,其艺术价值自不待言。

文化艺术符号的自觉运用,突显了该影片的特色。爱尔兰人的祖先是凯尔特人,“凯尔特的历史中没有文献记载,他们有着神秘的仪式和教义;关于自身历史的记述,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和考古发掘来的材料,在爱尔兰那些讲述古来故事的人被称为诗人或者是讲故事的人。”[7]因此,本片在讲述《凯尔经》故事的时候注重用本民族观察和传达事物的视角去描述,导演汤姆·摩尔在构思画面语言风格时吸收借鉴了手抄本《凯尔经》强烈的装饰性和神秘感的特点,擅长运用线条的概括力和几何结构的张力,色彩也被大面积的填充与经营,且多采用抽象的几何图式和颇为复杂的纹样。在画面中大量挪用凯尔特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例如与宗教相关的形象随处可见,影片54分钟时出现了蛇形怪物,一条蛇在吞噬自己的尾巴,所形成的的环形图案为阿拉伯数字8,这样的象征符号被称为“咬尾蛇”,有“宇宙循环”或“自我救赎”的含义在其中。虽然“咬尾蛇”这一图案具有多重意义,但它与故事中基督教相呼应,是进一步讲述凯尔特民族古文明精神信仰的体现。除此之外,像“八芒星”这样象征着太阳的符号也较为常见,在影片中象征了光明的力量,主角布莱登在黑暗中找到一颗八芒星水晶便运用这种符号对主题内容进行暗示。再则,创作者对古凯尔特文化中线条的审美样式也有所引用,螺旋曲线和旋涡纹常被用在高高城墙外的森林场景中,以及主人公得到自由意志的启发时。螺旋纹代表了有机的生命、向上的自由力量,这在很多古文明中也能看到这样类似的理解。[8]不管是对符号形象的直接搬用还是线条样式的吸收借鉴,创作者都有经过不同程度上的审美转换,用一种浸透式的描绘将其所欲言传达其中,从外部形式着手延展至故事内容,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

凯尔特神话中,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结合留下的丰富图腾,以及符号译码被导演汤姆·摩尔灵活应用,观者能在接受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凯尔特人的神话传说由口头传统步入书写传统又逐渐过渡到视听感官的华丽转变。如常见的“三重螺旋”或“三曲腿”、“凯尔特结”、“凯尔特十字架”等符号。其中“凯尔特结”样式重复的节奏类似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二方连续”图式纹样,被古老的凯尔特人频繁采用,这些结也是早期基督教经书手稿和林迪斯福音书中使用最为出名的,目前虽没有证据表明其宗教意义或哲学意义,但作为欧洲古老文化之一的象征性符号,它常在现代艺术中被再现和重视。“凯尔特十字架”作为凯尔特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曾多次出现,“它将十字架和周围的十字路口相结合。这个符号与凯尔特基督教相关,虽然比较古老,但是它是前基督教的起源。一个直立的凯尔特十字架由石头制作而成,并且往往雕梁画栋,被称为空中横转或爱尔兰十字架。”就古老文明中这些符号的具体指意而言并没有统一的解释,这类符号是凯尔特文化与异教文化融合后的新符号,甚至有人认为十字架中间穿插一原型象征着基督教与太阳十字架的结合。影片画面中融合了这些转换后的符号,正是同故事讲述的传统文化与异教相冲突,最后坚守捍卫传统信仰的主题相契合。

对凯尔特民族传统文化和海岛艺术中经典符号形式的参考、借用与语境的还原、转换,在符合观众的理性期待和兼具独特的审美特色的同时,从另一意义来看,这又绝非简单的符号挪移,与柏拉图所说的艺术是对这种客观事物客观情感的简单模仿复制不同。创作者试图用这种语境还原的方式,带动观众在距离我们遥远的传统文化中沉浸式的享受一番,精心安排的画面和爱尔兰古老的风笛民歌诉诸于观者的视听觉。使观者曼妙游走在中世纪爱尔兰三面环绕着浩瀚无边的大海,星罗棋布的沼泽、山地与荒野,蜿蜒交错的河流与湖泊,这类自然神奇之美的游观与享受。这些宛若仙境的自然风光和当地淳朴风俗的精彩呈现,我们不得不对导演对将此种审美意趣的灵动处理与自如转换,及其为今人普遍易于接受的视听艺术的驾驭能力而赞叹不已。影片中将主题所需表达的内容借用符号本身的意义来指代,让爱尔兰的古老文化从手绘的二维画面不断推展中呈现出来,使观众没有被说教的感受,更多的是被艺术符号所构成的画面语言所触动与吸引,进而获得一种对于异域文化的领略与认同,实现了艺术本身的意义和审美魅力的传达。

就艺术表现而言,技术上绝大部分保留传统绘制方式等,这些并未影响到《凯尔经的秘密》成为一部极少有争议的优秀动画。可见,艺术作品的成功在形式上不可见出答案,也非某一既定形式语言所决定,更能打动观众的往往是整体的契合。在美国和日本占据动画界大半“领域”的当下,“卡通沙龙”的作品在形式上选择结合民族传统的表达方式和受欢迎程度,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三、《凯尔经的秘密》的情感呈现方式

汉代《毛诗序》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9]汤姆·摩尔作为动画艺术创作者,将其所欲言用二维手绘动画的艺术形式动人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者不免有沿波讨源,寻幽探胜之感。

情感之于艺术,正如血液和氧气之于生命体,它贯穿艺术活动始终。汤姆·摩尔《凯尔经的秘密》作品的内蕴,在于他情感渗透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空间(包括当下与未来)之中,观者可通过作品去了解古人的信仰精神与人性品格。这一过程会影响他们既已形成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思维结构,在一次次接受中不断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接着在作品相关或不相关的事情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思考。对于情感的来源,通常有三种说法,分别针对艺术家、欣赏者以及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而言,最为主流的当属创作主体艺术家。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情感具体来源远非简单的语言可以道述。究其本身,这里所讨论的情感一词,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又派生为多重情感。以《凯尔经的秘密》为例,故事中所讲凯特人对信仰真挚的情感,转绘圣经为图像时所参照潜涵其中的审美情感,守护手抄本免遭破坏的勇敢与执着,当代动画人回看历史的动力和人文关照中“再次阐释”所寄托的情感,接受者带着各自的生命经验欣赏作品时所体会的情感等,这些情感都融汇于作品中,又远远超脱了作品本身的情感容量。

从《凯尔经的秘密》主题内容和表现的情感来看,“卡通沙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别于前者,从文化本身的优势点和个体对传统精神的理解出发。它与美国动画片中所歌颂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日本动漫所营造的青春“治愈”气息大异其趣,汤姆·摩尔对于作品的态度是以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为积淀。诚如摩尔所言:“对于我来说,这部动画片之所以如此地重要,是因为它极力真实去还原那些流传已久的爱尔兰传说,它们庄重威严又值得尊敬。现在,仍有很多爱尔兰人自己都不知道《凯尔经》是什么,可这本书确实我们国家的财富,所以这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癫狂可笑的现状——人们都能接受凯尔特艺术形式至广至深的影响,却根本没有想要去了解这一切真正的起源在哪里。我不想以一种说教的口吻去指责大家该怎么做,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了解艺术的重要性,即使是在一个异常艰难的时期,也能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这都是一些值得永远珍藏的宝藏。”中世纪的凯尔特人对信仰的虔心呵护,正如摩尔用五年时间一丝不苟地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关照着传统。在民族种群成为人类社会划分参考的当下,任何一位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民族与时代,个体话语的表达无法摆脱自身的民族语境,烙印作品上的民族印痕像风格一样形于内而体于外。我们生活在哪里就面对哪里的问题,我们的处境和问题就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和灵感源泉。如果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刻意纠结与区分什么是传统,什么又是现代、当代,何为西方,何为中国,作品的结果则只会趋于枉然。时代在快速发展,艺术不过也是由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而构建起来的一个抽象概念,这其中免不了与时代的洪流相交锋的同时用心感受摄取资源。

汤姆·摩尔这样的动画人在曾经拥有过窗户的墙壁上书写,虽未真正与那扇窗同时空存在过,但对凯尔特人来说,对那些至今还不熟悉凯尔特文化的爱尔兰人民以及不了解凯尔特文化的世界其他民族,它能作为一个很好的鲜活情感基因若隐若现有形无形的穿梭着,这样的“情感”不会有束缚,也不会被“悬置”。

结 语

爱尔兰动画小作坊“卡通沙龙”的作品打动观众的同时,也给其他国家的同行与动画人以多重启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动画作品,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整理、挖掘、弘扬,而创作和传播优秀的民族动画,又会增强本民族文化的民族自信力与国际影响力,推动不同国别与地区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融,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与交流功能。正如导演汤姆·摩尔在表现古凯尔特民族的传统文化时绕不开他们的古老信仰——德鲁伊教一样,我们今天研究我国的传统艺术作品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度认知根植于华夏大地的思想文化——道家、儒家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其蕴涵中国人的“法”“理”“道”等思想文化观念,同样能在动画艺术中得以运用、转换、传播和弘扬。时下,动画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统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无疑值得深度体悟与吸收利用,而艺术创作时灵活运用的民族文化中的鲜活元素,会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活力。正如本文所探讨的动画一样,以爱尔兰民族传统文化《凯尔经》为原型进行影像叙事,会深深打动和感染爱尔兰国内外的观众,其成功之处无疑值得借鉴。从中不难看出,动画艺术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其足以在民族化与现代化两种语境形成的空间中自由转换与左右逢源。而且,如能将民族文化元素的精华做深度把握、艺术处理和灵活转化,将会为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动画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打开一扇扇“晴窗”和带来持续惊喜。

注 释:

①德鲁伊原意:“熟悉橡树的人”,或译为“橡树贤者”。

猜你喜欢

凯尔爱尔兰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Short News新闻播报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我的动画梦
凯尔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秘诀
凯尔经的秘密
无心插柳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