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学校功能探析
2021-12-01朱润东
□朱润东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发展新农村、新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益繁荣的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建设者的加入,毫无疑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去支撑。建设农村学校的新教育体系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成为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新文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学校是整个农村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引导广大农民建立正确的生产生活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口观念以及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等。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不断形成,新的生产生活理念不断融入传统的生活理念,这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1]
这就要求我们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做到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带动经济繁荣。而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学校,新文化的建设对农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二、农村学校功能的演变
教育对文化具有发展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对文化有沟通功能,不同文化的沟通方式有多种,其中教育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文化沟通手段。二是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和传递的功能,文化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继续,文化的保存、积累和发展主要通过传递的手段实现。三是教育对文化具有再创造的功能,文化在依靠教育手段传递的过程中,会不断加入新的思想并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
农村学校处于农村社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场域之中,是农村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学校的功能不能脱离农村社区这个特定的场域和背景。农村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个体素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每个学生的社会化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办学功能外,还承载着它特有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业革命、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实施,都在影响着农村学校某些功能的变化。[3]
(一) 社会教化功能
乡村教化责任主要由本地学校来承担,包括伦理道义、移风易俗和文化的传播,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向善、扶正社会风气。学校的教化功能主要是通过农村学校的教育载体改变人们的落后观念和乡村村风。尽管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介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农村学校的教化功能已有所弱化,但是乡村学校对周边社区民众所发挥的教化功能和效用仍然强于城市学校。
(二) 文明引领功能
农村学校的建设对于乡风民俗文明的提质、乡村文明的发展和复兴至关重要。农村学校结合当地民情、风俗习惯等,通过对农村学生和其家长的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示范,持续性地改善农村社区风貌,引领乡土文化的提质,促进乡村教育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
(三) 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农村文化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日益完善,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各种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现实中单调的文化生活存在矛盾,现有的文化建设单调匮乏,活力不足,缺乏内在驱动力。农村学校作为乡村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文教机构,能否对当地社区文化发展与转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能否保持农村学校乡土特色、承继传统文化,助力文化乡村社区建设?这是农村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功能。农村学校应该理顺乡土文化传承和城市文化融合共生中的思路,将乡土文化融合到学校文化当中,让农村学校成为社区文化展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同时,引入城市先进文化,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功能
2020 年底,中国已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任务,这就是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学校的贫困学生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学业质量上一般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滋养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提升他们学习信心和学业质量是学校教育应着重关注的。兰州市七里河区针对黄峪镇后山贫困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由区委、区政府全额支付专项经费,建立家庭化学生公寓,确保每名孩子一个独立床位;配备了直饮水、淋浴设施、洗衣机、洗漱用品、学习用品等;配备了艺术、科技、体育、图书角等活动设施;安排了多名生活教师为学生的住宿、饮食、交通等提供悉心照顾;安排教师利用下午放学后空余时间为这些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关怀等。极大地减轻了家长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有效地点燃了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自信和学习热情。
(五) 乡村人才振兴功能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 “离农”倾向,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学生离开乡村、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社区,是为城市建设输送着一批批人才。当下为乡村振兴培养有乡村情怀、有乡村振兴责任、有乡村建设能力的乡土人才是农村学校应该尽早回归的基本功能。
三、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学校教育功能偏离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某些教师或者某些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和家长共同的努力。农村新文化的建设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大局为重,从农村社会整体运转的情景下来寻找农村学校改善的思路。
对症下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和改善农村教育的前提是要知道农村学校有什么,农村教育还需要什么,农村学校师生需要什么,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只有切实摸清农村学校的 “家底” 和需求,并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彻底改善农村教育的生态,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因地制宜、一校一策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夯实农村学校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农村社会特点和农村青少年的教材,并建立适合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教学体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农村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改革要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在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教育新要求的基础上,锁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在农村社会体制改革中主动承担起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两手抓、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与农民的致富能力共同发展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农村教育自身的凤凰涅槃。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教育。相比而言,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比较单一,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活力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因此,继续在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创造多渠道、多途径、多主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让更多有资质的社会力量成为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使农村教育投入多元化,增强农村教育发展活力,更快地实现农村教育振兴,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建立针对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当前的评价体系,城乡学校“一刀切” 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而,也不能很好地实现以“评价” 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目的。因此,亟需探索建立针对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中除了与城市学校共有的评价指标外,还应充分考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校发展的时代特点,加大农村学校肩负的社会功能的赋分比例。只有建立科学的、针对性的农村学校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学校办学功能回归,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