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安阳优秀传统文化
2021-12-01杨明璐
杨明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我欲透过新媒体互联网的视域窥探整个安阳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乡贤文化、风土人情、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文化进行深度摄制及广泛传播。也想通过影视的传播途径将安阳的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存储、宣传推广,以促进安阳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为民族精神培育了正能量,增强了民族自信,为本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积蓄了力量。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有兴旺之基石,得益于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它是一个民族自强的根基,它所体现的也是每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的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断是极其深刻而深远的。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孕育出了华夏优秀的文化,也使得每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内心都充斥着民族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复兴,而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壮大的基石,它作为纽带也连接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二)安阳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库之一
传承与发展我市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市区域居民的文化素养,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有效之举。安阳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我将他们分类为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历史文化三类。
首先,人文文化。安阳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优秀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一,《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虽然它并不科学,但终究是人类在封闭思想下掌握命运的一种手段。其二,内黄县的落子腔,又叫作安阳腔,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说唱体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长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其三,岳飞的传说故事,他的《满江红》精忠报国,流传千古,至今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这些人文文化已经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精神文化符号。
其次,自然文化。安阳位于中国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安阳地势西高东低,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太行山脉就坐落于此。优美的自然风光每年都会吸引来众多的游客、美术家、摄影家前来观光游览、考察圣地,山间河道、林里田中常常能够看到陶醉者的身影。中国古代著名画家荆浩的传世佳作《匡庐图》,正是他曾经隐居太行所绘。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外,更有太行精神值得传颂。其实质与要义就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最后,历史文化。中国是八大古都之一,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我们暂且以殷墟为例,其馆内有四个展厅,分别展出大邑商、青铜器、玉器、甲骨文。青铜器的出现代表着整个商朝在这里建都时的辉煌历程,器身上的各种图案证明了人类艺术思想的演变。甲骨文充分证明了,安阳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开始。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交流中面临着激励与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过千年的积淀与洗礼后,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全球化的交流中。全球化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指向,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迁、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人类交往过程及结果。毫无疑问的说,全球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人们适应了不同文化的“共同战场”。文化上的融合表现在生活方式层面上,也因此形成了大众文化上的趋同:在价值观层面上表现为市场理念上的趋同。但与经济全球化相比,文化全球化往往更具有复杂、不确定性的特征。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世界上,抹杀民族文化的差别和多元性更是不现实的;另外,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和不同于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文化差异的继续存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将是文化之间经过碰撞之后达到对话和某种程度的共融,共融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全球化也正是一个对话与共融的过程。
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存在构成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资源。文化差异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因差异而呈现的多样性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每一种文化都存在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贡献,当然也有自身的不足和困难。异质文化的相遇,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补充与丰富的前提。
另一方面,文化多样性形成普适性的价值观念。无论人类的个体或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也有着相适应的一致性存在,也正是由于这些天然的多样性,又允许在基本的特性上保持着一致性,才使得文化差异在基本特性和需求上保持一致,在面临基本问题上也保持一致性和天然的共通性。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同样是差异与共性的并存。所有的文化差异也都是建立在人类共性的基础之上。
人类历史尽管纷繁复杂,但其发展进程显示了人生的基本倾向;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制度下的人,一旦精神走出蒙昧状态,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哪怕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都或迟或早的表现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共同价值的张扬也同样明显,纵观现如今,西服已经走向全世界,快餐、速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人的饮食文化之一。平等、和谐、尊重也成为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面临着砥砺和冲击。
二、安阳优秀传统文化影视类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文化作品也开始反应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也使得传统文化得以绽放光彩。下面我将以《孔雀》《第四片甲骨》两部影视作品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一)《孔雀》
影片描写的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安阳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对安阳古朴厚重的景象铺排,影片中的天空、土地、建筑以及人们的生活,都与影视画面的色调、情绪达到了高度的契合,阴沉、灰暗,正是安阳的老城印象。
开篇一家人围坐在走廊一起吃晚饭的场景,选址是在安阳的纱厂,裸露的砖石墙壁、竹门帘、楼廊的扶栏、破旧的柱子还有几乎是让人保持蹲坐姿势的木板凳,都是安阳地区70 年代特有的时代景象。这个镜头在画面中出现过多次,大多也都是起承转合的作用,在营造这种特定氛围、叙述画面故事的同时,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的风貌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令人非常感动。姐姐骑着自行车拖着降落伞飞驰在安阳的南大街上。那个降落伞是她用自家的床单和缝纫机做的。当她骑着自行车,张开双臂,在人头攒动的街道上飞驰时,一个鲜活的少女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她幻想着自己生出了翅膀,脚下的土地变成了头顶的天空,身边的男女也只是流动的云朵,这一刻她是那么的自由与美丽。这样的一个美好画面也正与后面母亲因她丢人现眼而愤怒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烘托出姐姐的伞兵梦最终被现实打的七零八碎,70 年代的安阳小城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也将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孩儿展露得淋漓尽致。
(二)《第四片甲骨》
这是一部大型抗日悬疑枪战连续剧,是中国首部以易文化为演绎对象的文化悬疑剧,其拍摄地是安阳及其周边地区,以安阳地区旅游名胜、风土人情、人文特色等,对人物和故事加以虚构,以30 集电视剧的长度,通过几方势力对殷墟发掘出的一片锯齿形甲骨及一只铜尊的争夺,演绎着中国30 年代末那段风云动荡的历史。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这部影剧也是由安阳投资拍摄。多处镜头选址为安阳殷墟、小屯村、安阳河等地,以安阳地区对外宣传的同时,也是对安阳传统文化的认同。整部剧情节有序,饱含安阳当地的移风易俗、古城风貌、文化特色,尤其是对鼎器、玉器、石器的表述,不仅仅是作为文章的脉络线索,也对其价值,文化从多种角度的评析。影片的最后一集中的男女主人公,誓死探寻第四片甲骨的下落,直到最后虽还未达成心愿,但决心一同参军,保卫中华民族这片土地。对剧情留下悬念的同时,宣扬了安阳传统文化,也体现出安阳人民热爱祖国、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