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

2021-12-01苗子薇

艺术品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欣赏者舞蹈创作

苗子薇

作为艺术的重要特征,审美创造是舞蹈艺术的精髓,而舞蹈审美创造的本质,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

一、新时期舞蹈发展情况

(一)20 世纪70、80、90 年代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新时期舞蹈发展要从改革开放说起,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也变得充实起来,几乎所有艺术都焕发出新的活力。舞蹈创作者的思想趋于活跃,创新成为20 世纪70 年代舞蹈发展的显著特征。如舞剧《奔月》就从古典舞创作中进行大胆突破。20 世纪80 年代社会逐渐转型,舞蹈艺术流派,艺术体系纷纭迭出。20 世纪90 年代,舞蹈在多元化社会氛围中蓬勃发展,舞蹈创作的自由性、丰富性、开放性充分展开,各舞种艺术质量和审美品位迅速提高。

(二)21 世纪至今

舞蹈发展从21 世纪至今,创作表现更为繁荣,更为复杂。民族服饰与现代舞姿的巧妙结合、歌舞交响的同台演奏、绚丽缤纷的舞蹈动作都使得舞蹈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为全面,部分舞种如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等开始深度挖掘自身艺术传统并充分宣扬舞蹈形式,而如现代舞、芭蕾舞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融合在一起,吸收西方舞蹈的本质和精髓,用中国文化进行改变。还有当代舞蹈,皆不同于其他风格的舞蹈,吸收和借鉴各舞蹈流派风格与表现手法,创作出新的舞蹈形式。

二、舞蹈审美创造中的构成要素

(一)演员的形态

审美创造活动经历了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一经历中舞蹈演员的灵活表现必不可少,即便是当代网络舞蹈文化中,也有虚拟形象进行舞蹈的展现。因此在进行舞蹈审美创造活动中,也要注意对舞蹈演员的挑选,演员形象需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不论是男演员矫健的身躯还是女舞者柔美的线条,都是人类对人体艺术美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也要求演员对舞蹈的内涵有一定了解,不能光有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表演形态最能体现出塑造的形象,舞蹈演员是创作者,也是舞蹈作品的载体,又是欣赏者审美创造的客观对象。在经过艺术构思后把自己代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自然而然也会与欣赏者引发共鸣。

(二)造型的画面

舞蹈造型是包含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不仅是舞蹈演员自身,还有灯光、音效、舞姿等,让整个舞蹈形成画面感。审美创造不同于其他艺术活动,它不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概念为主,而是以生动具体的造型为主。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让整个舞蹈形式富有感染力。

以《千手观音》为例,它通过21 名聋哑演员将舞蹈演绎得惟妙惟肖,整齐划一的动作营造起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视觉冲击力,21 位“观音”动作多样而身形统一,造型平衡且舞姿整齐,先是中央集中又分散表演。鬼斧神工般的编排、出神入化的肢体语言和大爱无形的感召力量,使所有欣赏者无不动容,是近年来舞蹈造型画面的佳作之一。

(三)舞蹈的意境

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审美意识觉醒的可能,随之而来则是对舞蹈内在美的欣赏。舞蹈艺术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因素是舞蹈审美艺术的核心。我国舞蹈艺术还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性,将艺术情景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风格,传导着多姿多彩的情感,用舞蹈审美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舞蹈所要表现出的意境,不是舞蹈演员个人的情感,而是所有表演者和欣赏者都需要理解的一种思想,用角色感情展现舞蹈内涵。使得观众通过舞蹈形象,联想到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思想情感,再联系到自身的生活经历,便是舞蹈艺术意境的真正目的。

三、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分析

(一)审美创造的趋势:紧跟时代

作为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传达人类的审美情感,表现生活的审美属性。艺术来源于人,而人随着时代进步,艺术也随其一同发展,因为时代环境对创作者的影响以及符合时代的艺术特点,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会塑造出特定的舞蹈审美创造,可以说是所有艺术创造的特点。

新时期的舞蹈创作和审美创造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后,新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的思想逐渐解放,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需要表达,舞蹈创作抒发出不同政治情感、创新感情,审美创造也乐于享受这种真实情感的张扬。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人们创新的热潮逐渐降低,开始回想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一时期的创作者们既有对历史舞蹈文化传承的信仰,也有自身对舞蹈艺术使命再现的渴望,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底蕴所在,作为欣赏者的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将审美创造转为对古代舞蹈文化传统的继承上来。同时,舞蹈也开始与国际社会接轨,从外国的舞蹈中,发现了舞蹈艺术的新样式,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全新的舞蹈理念。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相互结合,让创作者们进行思考,力求将现代形式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民俗文化突然复兴,舞蹈艺术从人民群众中展现开来,现代社会开始注重百姓生活,舞蹈创作和审美创造也逐渐融入民间的风土人情,展示出普通人民的淳朴品格与浓厚民风。21 世纪之后,网络迅速普及,舞蹈创作由个人、兴趣作为主导,审美创造也从单一的特点变为多元化的欣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舞蹈创作的多方向发展[1]。

从过往一个社会时期形成一个舞蹈潮流,再到如今多元化、多方向的舞蹈创作,正是体现创作者在特定时期所表现出的创造形象,是欣赏者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

(二)审美创造的思潮:千姿百态

舞蹈艺术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动情,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以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去反映和表达情感与思想。创作者的自我意识觉醒,才能让舞蹈艺术活力使审美创造呈现百花齐放的风格。

思想潮流的变化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要表现,也是社会文化环境需求的产物。新时期舞蹈艺术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现代、个性为辅。舞蹈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从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含义正是现实主义的特征[2]。近日,现实题材大型舞剧《流芳》登录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流芳》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奋战于拉祜族村的扶贫干部刘亭亭在车祸失忆后,经历了与丈夫王东的矛盾、苦聪人安于现状等多重困境后,最终帮助他们抛弃陋习、学习文化、发展产业、开创幸福新生活。舞剧中不乏浪漫、现代、个性的表现,但其中心思想仍旧是讲述现实中扶贫的困难,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才能符合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浪漫和现代主义也是舞蹈艺术表现的重要部分,创作者力图将对生命中的爱,生活中的痛进行刻画,突出人们的心理状态。近些年创作个体开始强调个性对舞蹈的重要性,现代舞的发展也贴合了个性主义,推动舞蹈创作者在动作技术,表现方面的进步,使得动作语言大大丰富,不过一些舞蹈的创作局限在创作者的自我世界中,没能与欣赏者的审美创造结合到一起,使部分当代舞蹈增加了欣赏和理解的难度。

现代化的时代生活带来了崭新的舞蹈理念,审美创造也不再局限于舞台之上,创作者打开了创造力的大门,对舞蹈艺术进行富有时代性的创新,这是时代环境下的必然情况,新时期的创作环境自由,审美创造也因舞蹈创作的突破而改变。

(三)审美创造的误区:哗众取宠

舞蹈艺术用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活动,来丰富舞蹈作品中的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舞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并不是所有观众都懂得如何去欣赏[3]。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新时期的舞蹈艺术缤纷多彩,其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多少影响到了人们审美创造的进步。首先的问题是舞蹈内容上的偏移,部分舞蹈创作忽视了舞蹈演员的重要性,过度追求服装、灯光、视觉效果的包装,使得舞蹈场面十分豪华绚丽花哨,肤浅的形式之美博得了大众的眼球,虽然创造出的舞蹈美轮美奂,却远离了舞蹈艺术的本质,审美创造也显得空洞无聊。然后还有一些舞蹈创作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过于追求积极思想,歌颂英雄,从思想方面看并无问题,但从舞蹈艺术自身看,其创作出的舞蹈样式千篇一律,欣赏者的审美创造刻板淡薄,没有展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精神。另一方面,一些创作者病态崇尚个性化,脱离社会生活。创造出的舞蹈艺术抽象难懂,无法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也无法让审美创造感同身受。最后,一些舞蹈脱离了其本质,开始迎合媚俗文化,低级趣味。在大众文化中,消遣娱乐难免会产生不良趣味,一部分商业创作者投其所好,让舞者形体和动作挑逗部分民众的兴趣和欲望。

人们审美创造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对舞蹈知识和水平有认知,正常的舞蹈活动才能进行,现阶段大部分民众还处在被动接受的层次,部分舞蹈艺术的堕落只能给欣赏者暂时的快感,无法提供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马克思也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所以创作者也需肩负起发展舞蹈审美创造的责任,以高质量,高品位的舞蹈艺术提升欣赏者的审美创造。

四、结论

综上所述,舞蹈审美创造是舞蹈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产生的影响,体现的内涵,揭示生活的本质与时代文化环境因素都有关系。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将创作者与欣赏者结合到一起,两者相辅相成地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欣赏者舞蹈创作
留出想象的空白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我和舞蹈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