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翻帝制百折不挠历尽艰难报国强军
——戴凤翔的家国情怀

2021-12-01戴珂湖南娄底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湖南

◆戴珂(湖南 娄底)

戴凤翔,字钟奇,号光晔,汉族,188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今北山镇),国民党早期高级将领、军事教育家。他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反清革命浪潮中,参与发动长沙起义,支持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策应安庆起义,密谋广州起义,响应武昌起义以及派遣湘军援鄂。他身先士卒,智勇双全,是辛亥革命湘籍领袖集团中威名显赫的功臣。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为戴凤翔将军题字“勋业长昭”,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宋楚瑜也为戴将军题写墓碑,以此纪念这位为辛亥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国民党元老。

一、立志报国,投身军旅

戴凤翔出生于晚清风雨飘摇时代,15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担任其国文教学的正是后来的湖南都督府副都督陈作新。陈作新带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讲课声如洪钟,十分有感染力,说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动情之处涕泪交加,很受学生爱戴,教学之余在学生中传播《海国图志》《明治维新》等进步书籍。在陈作新的教育引导下,戴凤翔开始明白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痛恨满清的愚昧守旧。时值日俄战争爆发,看似弱小的日本打败了强大的俄国,少年的他萌发了去日本学习军事的愿望。然而,父亲的病故使家道很快中落,不光日本去不了,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他进城在太平街一家南货店从事学徒营生。1900年,戴凤翔和掌柜押运一船货物去安徽,晚清时局混乱之际盗贼丛生,合肥的街头到处是淮军招募公告。陈作新的教诲再次激发戴凤翔从军报国的愿望,他告别掌柜,直奔淮军大营。经历过旧式课堂又接受新式教育影响,而且写得一手好公文,戴凤翔很快在淮军兵勇中脱颖而出。时新任两江总督魏光焘来军营视事(魏系湖南邵阳人),得知呈报公文系一名同乡年轻兵勇所做,令来召见。见其眉清目秀,谈吐不凡,当即决定带入两江总督府,任勤务兵兼督府子弟陪读。督府地处大城市南京,各种思潮、刊物来源较宽,戴凤翔和魏府两名思想较为激进的侄子偷偷阅读和谈论着天下大势。1903年他和这两名侄子同时投考江南将弁学堂,得以顺利入学,开始接触现代军事指挥理论。1904年戴凤翔毕业充新军第9镇马标任排长,时晚清政府为培养现代军事指挥人才,鼓励在职军官进新式军校继续学习,经魏光焘举荐,戴凤翔同年入江南骑兵学校。

二、推翻帝制,百折不挠

戴凤翔人生的转折点,就是结识了同盟会成员、广州“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从此开始职业革命生涯。

戴凤翔从江南骑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军第九镇任马标队官(相当于连长),驻防南京仪凤门内淮军公所。受该镇三十三标统带赵声影响加入同盟会,在新军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开展武装反清活动。震惊中外的浏萍醴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派南京新军步兵一营,马队、工兵、辎重、炮兵各一队,前往镇压。戴凤翔与各部负责人柏文蔚等均系赵声所发展的革命党人。临出发前,赵声把他们召集到清凉山寺庙内做了秘密交代和布置。他说此次同盟会在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安源矿工有六千多人参加,领导人是龚春台、姜守旦,你们遇到他们两个,握手时用第四指勾紧,以示与他合作共抗清军。计划先攻下南昌作为根据地,再候各省响应。过万载、宜春、瑞州等地时,如果没有遇到抵抗,不可妄杀一人。听完吩咐后,戴凤翔、柏文蔚等即率队从南京出发,乘船到九江上岸后,走了四天路才到达南昌。接着赶往宜春,准备暗中支持义军。这一路都有同盟会的人前来接洽,但赶到萍乡时,萍浏醴起义因起事匆忙已失败,龚春台等人不知去向,戴凤翔只能扼腕长叹,返回南京。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决定在安庆刺杀清政府安徽巡抚恩铭后发动起义。时戴凤翔的同学薛哲充任安庆步兵营长,熊成基充步兵队官,他们已与徐锡麟相约一起发动安庆起义。薛哲派专人送信来与戴凤翔联络,要戴凤翔在他们刺杀恩铭成功后,在南京负责发动军队响应。戴凤翔当即回信表示策应。他考虑马标三营的连排长都是他骑兵学校的同学,发动工作不应有什么问题,立即安排谭礼秩、袁奉明分别负责三十三标和工兵营的起义发动工作,计划7月8日安庆巡警学堂举行结业典礼时发动武装起义。首先由徐锡麟率警校学员枪杀参加典礼的恩铭等满清大员,薛哲、熊成基率新军进城协助,戴凤翔随即发动九镇新军起事,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发动学员和浙江会党起事。当时驻扎江浙皖最具实力的新军九镇,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支持革命,待三地同时举义,满清政府一时难以应对,势必引发其他新军、会党的附和,如此一来浙皖可望迅速光复,届时天下响应,大事可成。由于叛徒的告密,起义改在7月6日仓促进行,当时,徐锡麟对着恩铭连开七枪将其刺杀后,即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了军械所,由于当时仓促起事,薛哲、戴凤翔、秋瑾还全然不知,徐锡麟终以寡不敌众被俘,慷慨就义。秋瑾也因绍兴当地士绅告密,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被捕,秋瑾从容就义。

戴凤翔参与的两次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们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其他武装起义一样,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清朝的腐败统治,清王朝不久便寿终正寝了。

1911年2月,戴凤翔从保定军校毕业回苏州马队任营长。一日,一商人装扮的人送来一封赵声的亲笔信,请其立即前往广州一晤。来客告知,同盟会计划在近期发动一次最大规模起义,急缺军事指挥人才,希望他能亲自参与,戴凤翔随即以赴江西招募新兵为借口,随送信人赶赴广州。

分别4年后,在南国异乡再次遇到革命领路人赵声,戴凤翔心中十分激动。由于时间紧迫,赵声当日即安排戴凤翔赴同盟会在惠州一处秘密基地,负责敢死队的军事训练。一周后,赵声和一位身材敦实的客人来秘密基地了解训练情况,客人听完戴凤翔的工作汇报,对戴满口长沙乡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得知来客竟然是与孙中山齐名的黄兴,对这样一位仰慕已久的传奇英雄,戴心中十分崇敬。两人同为长沙东乡人,黄兴对这位先后就学于当时三所最著名军校的同乡也有相当好感。他说,革命党发动过这么多次武装起义,都没有取得成功,最关键一点就是缺少一支像北洋军一样训练有素的军队,他勉励戴尽快训练出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保证这次起义的成功。戴凤翔和黄兴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很短,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多种原因,广州起义的时间被迫推后,赵声命令戴凤翔先回部队任职,避免暴露身份,待起义时间确定后再通知其回广州。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遭到清政府血腥镇压。不久又传来革命领路人赵声病故于香港的消息,戴凤翔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三、光复长沙,血战汉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来,戴凤翔兴奋不已,革命党人多次起义都流产了,这胜利来得多么不容易。激动之余,他想起了赵声的教诲,“一地发难,各省响应”,思谋湖南若能起义响应,则湖北方面便可解除后顾之忧,对全国的影响亦将是极为重大,乃以奔母丧为名,星夜兼程回湘。

当时,湖南革命形势甚好,同盟会员焦达峰、陈作新等在会党和新军中的活动卓有成效,并与湖北党人商议好一方发难,另一方响应,所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湖南后,焦、陈等革命同志即加紧了进行起义的工作准备。戴凤翔于10月16日抵达长沙,即见到四十九标任职的同学、同事,参加了在天心阁召开的秘密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四五十人,都是新军连排长。湘军的连排长大都是陆军小学毕业,也有少数出自江南将弁学堂,军事素养不等但革命激情很高。而营长都是日本士官毕业,他们此时仍然不想放弃既得利益,对革命还持观望态度,因而没有一人到会。会上发言的众说纷纭,有的说,黎元洪已通电各省响应,希望湖南尽快举义旗。有的认为应早动手,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也有人认为武昌独立已一星期,还未见其他的省份响应,冯国璋正在攻打武昌,形势尚未明朗,主张再等等,待有一两省响应,再行继起,以图万全。此时,戴凤翔立身而起,慷慨陈词:湖南应首先响应,尽早独立,黎元洪担心湖南袭其后方,顾虑必多,不能专心前方作战,若是湖南响应,革命声威益壮,不要十天,一定会有不少的省份继起响应,如此一来大事可成。由于戴凤翔系会场中唯一的营长,加之毕业于保定军校,在新军中威望很高,参会的主体成员,49标几名连长都是其同学和原部下,很快统一了意见。最后戴凤翔提议举手表态,反对者只有三四个人。他随即提议起事时四十九标派兵于城厢内外,十字路口,遇有巡防营队伍即不准其通过,反抗就开枪镇压,五十标围攻抚署,不准有伤百姓及抚署僚属的事情发生。这一提议又得到全体与会者的赞同。

10月22日早晨八时左右,新军分别由北门和小吴门进城向抚署衙门发起进攻,进展极为顺利,巡抚余诚格在起义军进辕门时,急急忙忙在衙门后面围墙靠近四堆子处挖一个洞溜走了,其它文武官员也都学着抚台的样子开了小差。巡防营统领黄忠浩在起义新军冲进抚台衙门后故作镇静,在花厅里踞坐床上一动不动,起义战士向他走近,他的随丁进行保护,双方发生冲突,起义士兵驱逐了他的随丁,黄被一阵乱刀砍死。起义军占领抚署后,即将抚署改为“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次日又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宣布湖南革命政权的建立。

长沙光复后,戴凤翔配合湖南军政府组织湘军援鄂,并亲临前线督战、指挥。10月28日首批援鄂湘军通过水路开往武昌,援鄂湘军以新军第49标为基础,补充部分新兵共约1700人,组成湘军独立第一协,命王隆中为协统。第49标属湘军精锐,该协革命党人最多,武器装备最好,也是长沙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好消息接连而至,同日黄兴抵达汉口,次日山西新军起义,戴凤翔十分振奋,立即组织第二批湘军前往接应,并且自己作为督战官,随刘玉堂统率的第三批援鄂湘军迅速向北开进。第三批援鄂湘军共约两千多人,人数为三批之最,但新募民军较多,武器装备最差。11月23日到达时,汉口已经失守,汉阳战事极为激烈,清军计划一举攻下汉阳,继而围攻武昌,汉阳门户美娘山曾多次易手,黄兴命令湘军立即投入战斗,目标为攻下美娘山。湘军当日驻扎在磨子山,磨子山地势较低,战术地形不适合排兵布阵,要翻过扁担山方可进攻美娘山。戴凤翔提议先占领扁担山作为炮兵阵地,发挥火炮优势一举夺下美娘山。敌我双方都十分重视汉阳战役,25日,黄兴亲执军刀于前线督战,袁世凯也从孝感赶往汉口督战。因湘军将领刘玉堂不幸中弹牺牲,戴凤翔迅速接任湘军总指挥,湘军士气十分高昂,杀声震天。连日来,北洋军自持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在扁担山布下重炮阵地并投入大量步兵防守,加之前一日重创湘军,认为湘军也不过如此,普遍存在骄兵情绪。湘军借助薄雾迅速接近敌军阵地,敌军火炮一时难以发挥作用,只能用步枪作机械防御,湘军将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和守军展开白刃战,不到两个小时就夺取了敌人的炮兵阵地,自己也付出了伤亡近半、戴凤翔两处负伤的惨重代价。在扁担山稍作休整后,戴凤翔迅速布置炮兵阵地,掉转敌军重炮方向,山炮全部集中于扁担山,步兵藏于掩体,向美娘山发起全面炮击,敌军亦向扁担山实施炮火还击,双方鏖战至下午三时许,对方忽寂然无声,戴凤翔下令步兵跑步通过山谷,迅速占领了美娘山。次日,戴凤翔料想敌军必来反攻,便排兵布阵,将山炮前置美娘山,预先计算好火力区域。待敌军进入预定区域,戴凤翔下令全部火炮猛烈轰击,前置步兵在战壕内堵截,机动部队迅速绕入敌方后侧断其归路,敌军大溃,尸横遍野,向河南边境仓皇逃窜。此役为湘军援鄂歼敌之最。当日冯国璋亲率清军主力再次反攻,汉阳全线失守,磨子山、扁担山相继沦陷,驻守美娘山的湘军成为汉阳孤军,清军将美娘山围成铁桶,湘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清军部队都不愿意带头强攻美娘山,只得连日炮火轰击并企图分化诱降,湘军身临绝境却上下同心誓死抵抗。据当时亲历战场的英国记者埃德温·J·丁格尔在《1911-1912亲历中国革命》书中记述:“革命军在这里占领数天,在山上安营扎寨,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天然要塞。就是在这儿,革命军凭着无畏的勇气同敌人战斗,这种勇气远胜曾令世人难忘的日俄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勇气。”12月1日在英国公使的调停下,南北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敌军暂停对美娘山的炮击,但仍然保持包围态势。湘军顽强的斗志感动了武汉民众,当地士绅纷纷组团前往美娘山慰问,转运伤员。根据南北停战协议,12月6日,清军退出汉阳、汉口,湘军撤回汉口休整。汉阳保卫战意义十分重大。革命军在兵力、装备、训练各方面均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为保卫汉阳,与敌人浴血奋战,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武昌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给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不但保卫了武昌的安全,而且为各省组织起义、完成独立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湘军班师后,戴凤翔经黄兴举荐任湖南军务部长、湖南陆军小学校长,1912年授陆军少将军衔。

四、潜心办学,培养军事人才

戴凤翔1902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开始接触西方军事指挥理论;1904年入江南骑兵学校;1908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前身),与李济深、齐燮元同期。因先后就学于中国近代著名的三座新式军官学校,军事理论全面丰富,汉阳保卫战后,他向在南京的黄兴总结湘军战况时说:湘军的优势在于将不畏死、卒不惜命、士气高昂。劣势在于新兵太多,又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徒有一腔杀敌激情,一遇失利就惊慌失措,难以指挥调度,无法组织反击。部队缺乏新式武器,冷兵器占了三分之一,军官的指挥能力差,战术思想仍停留在老湘军的“深沟高垒”上,不善于组织攻坚,部队伤亡过重。但湘军新勇大都为在校学生、耕读子弟,学识为各省兵源之冠,建议加强军事教育,培养湘军后俊。黄兴非常认可戴凤翔的总结,尤其赞成湘军要加强现代军事教育,尽快转变为新式军队。

戴凤翔曾针对湘军的现状,全力开展整训工作,然而涉及到各部正常的调配工作,往往充满利益纠葛。加之总督谭延闿亦非军人出身,无法形成强力支持,整训工作推进十分艰难。

戴凤翔毅然辞去军务部长职务,交由程潜接任,而他自己则担任陆军小学校长,潜心办陆军小学,以提升湘军的整体素质为己任。陆军小学仿日本和西方军事学新概念,培养基层军官和年轻士兵,为高等军事院校输送后备力量,戴凤翔竭尽全力办军校,时湘军后俊多出于此,如湖南陆军小学历届毕业生中就有唐生智、贺耀组、陶峙岳、曹伯闻等国民党的高级将领。1912年初夏,南京留守黄兴饬令南方各省停办陆军小学,将在校学生送入南京入伍生队。当时湖南陆小有在校学生一百六七十人,接到命令后,戴凤翔即率领学生乘“快利”轮船由长沙到达南京,陆军小学学员除个别因体检不合格被剔除外,大都被编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至此,办了七年的湖南陆军小学宣告结束。次日,黄兴在留守府接见戴凤翔,这是两人第三次见面,前两次都因战火纷飞未及多言,此时局艰难之际,两人感慨万千,多次彻夜长谈,黄兴充分肯定戴凤翔的军事才能,鼓励其响应军政府号令,裁减湘军,并建议在职军官按照中山先生规划,走实业救国道路。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受该校教练部主任、保定同学李济深邀请,戴凤翔赴广州参与黄埔军校建校工作。之后他退出军界,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潜心军事学术研究,著有《兵要地理》《骑兵要术》《九一八以来之中日关系》等著作。期间他曾多次上书国民政府,积极应对日本随时可能发动的侵略。日军侵华期间他峻拒伪职,重回陆军大学授课(1938年陆大迁长沙),鼓励学生殊死抵抗。抗战胜利后,他担任“辛亥革命湖南同志会”会长。全国解放后,潜居老家的戴凤翔由时任湖南省长的老战友程潜接到长沙。经程潜专题报告,湖南省人民政府确认戴凤翔等9名国民党早期湘籍将领为爱国民主人士,并聘其为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

戴凤翔始终胸怀家国,非常重视家风传承,对子弟教育十分严格,按陆军小学的管理模式,根据儿女的学习、工作情况将他们列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动态管理,对处于乙、丙的子弟严加督促,限期进步。抗战期间,他鼓励适龄子弟报考黄埔军校,投身抗日救亡战斗,直至最后胜利。

猜你喜欢

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湖南高桥大市场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境内有几次重大转兵?
湖南最早的农工会组织在哪里成立?
湖南花鼓戏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手绘湖南行
湖南2015年水利投入将达2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