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

2021-12-01王萱

艺术品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王萱

一、引言

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涌现出一部分女性雕塑家,她们从女性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视角出发来阐述艺术作品的内容构建,这些作品有的是从主题观念出发,有的是从材料质感出发,有的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出发,都包含了一些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特殊敏感性。当代女性早已摆脱服从于男性的社会性心理状态,也出现了众多以女性为中心的学术理论和文学影视作品等,当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变得更加多元,这是思想包容性和信息多元化等社会进步因素越来越开放的产物。其中女性艺术家更多的选择直接表达自身的创作视角和感性意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一定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艺术家的发展现状

女性雕塑家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当今社会中,两性地位这一社会问题的探讨已经渐渐趋于平和,女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自由。也有人提出:将女性艺术家单独进行讨论不免依然存在对于两性的偏见,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女性艺术家越来越边缘化等这些问题。

但我认为,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已逐渐脱离旧观念的束缚,今天讨论更多的是从两性之间原始心理、成长环境、社会性质的差异性出发,没有历史残留的女性偏见存在。两性差异是艺术、文学创作等领域研究中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而这些差异性实际上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选择和内容构建,女性艺术家更具敏感性,对于审美和形式等方面也更为关注。[1]

三、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分析

(一)从女性身份出发的雕塑作品

姜杰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将女性作为主体,女性一方面作为一个富有理想的人一方面作为现实中的女性(母亲)这样的一个存在所面临的矛盾和选择。其素材选择的是一些女性由于途中的困苦,生活环境恶劣等原因将刚出生的孩子送给当地的乡亲领养,在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母亲这种角色的无奈与无助,但最终依然是以这种方式遗弃了自己的孩子,姜杰以雕塑的形式做了若干件写实具象的婴儿,走访了当时途中的乡亲,其中有一个家庭接受了这个作品,艺术家会在每一年拍摄这个家庭和这件雕塑作品的照片,家庭成员随着时间一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件雕塑作品的形象是不会有改变的,“婴儿”的成长恰恰通过领养者的整个家庭成员的成长来体现,整个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传统雕塑的形式,而是以一种“隐形”的呈现形式来展现了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会选择的题材,其中的悲壮,坚定的理想和途中的艰难困苦等这些素材常会被选择,具有故事性的片段也总会被艺术家用来创作,故事性情节在艺术创作中也可以表现为富有张力的构图,这些都足以打动观众。而姜杰的这件作品,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感知当时女性的无奈和无助,也从侧面描绘了途中的艰苦状态,这种视角在我看来是更具女性关怀也更为敏感,使整个作品表现出的感情是永恒却又易碎。在整个作品的形式构建中包括了雕塑展览和一些行为艺术的选择,使整个作品更为尖锐。这也是女性艺术家在心理状态使然下所产生的特殊敏感性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满动人,整个作品从人文性和观念性这两个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内容呈现。

(二)以女性为主体内容的雕塑作品

向京是国内艺术家中较为活跃的女性雕塑家,相信看过向京老师展览的观众都会惊叹于作品体量之大,这个体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作品数量的多,一方面在于其中一些雕塑作品体量的大。她的作品大多为具象人物,这些人物可能就直直地站着,转头会发现一个人物在漠然地看着你,还有一些人物呆滞地坐着或者躲着,更多的像是某个场景还原,置身于场景中,对于作品的感知更为融合与充分,给予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波动。个展“全裸”中展出的作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题材的当代艺术作品,各种形态的裸体女人形象呈现在场馆中,这里所说的形态是指女人体的身材、姿势、表情等状态的展现,都代入了向京对于性别话题的讨论。《当代美术家》对向京的采访中,中国女性艺术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开始关注女性自我的表达直到现在,这期间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内心变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后来我用两个系列的作品,‘保持沉默’‘全裸’介入了性别话题的讨论,对于我,这是进入对于人性命题的深入讨论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作品中的形象在色彩表现上运用了比较明媚、饱和度较高的肉粉色作为皮肤颜色,与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体态上的冷漠感和疏离感,形成一定的对比。她的作品大多表现的是与人、人性相关的。如她自己所说的,希望可以做一些大家都看得懂的,观众可以在作品当中寻找到一种对应的联系。她的作品中包括了很多女性的形象,其作品中的形象或臃肿或孱弱,都表现出了女性独特的敏感性,让观众有一种揪心却又偶尔淡然的心理状态。在向京老师后来的展览中也出现了一些动物形象的作品,这时她已经从对于女性的探索转而对于人、生命、成长这些更大的命题当中来,这时,女性意识可能并不是向京老师在作品中作为主要出发点,而整体作品的感觉依然让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我想要论述的观点,女性意识的表现有时并不是艺术家想要第一表现的东西,也可以是不经意间从色彩和选题等方面透露出的女性审美趣味。

(三)女性意识的自然呈现

“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并不是特别固定和具体的话语可以用来阐述的概念,这些理论中的部分因素当然是可以被用在国内的女性艺术家和创作当中,甚至是大众女性的生活多方面,但是中西方对于两性的社会性质是不一样的,可以用来参考借鉴,但是没有必要完全套用。施慧老师就是典型的东方女性艺术家,她是国内著名的纤维艺术家。她的作品展现出东方女性独特的“诗性”魅力,她的作品也体现出女性意识和女性审美倾向。施慧老师的作品运用手工编织、缝制等自然传统手法和桑麻、纸浆、棉线等自然纤维材料构成,颜色也主要以白色和简单纯朴的自然材料颜色为主,颜色表现出纯净和含蓄的精神气质[2]。《飘》《老墙》《凝风》等作品都与空间发生关联,以更为微妙的形式在空间中表达情感,在这种关联性当中,观者置身其中自然而然触发内心宁静的心理状态去感受作品带来的“诗意”性,这是女性艺术家对于整体作品所表达气质的独特魅力所在。作品当中所传达出来的气质,不论是从潜意识还是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呈现出来的,这都与作者自身息息相关,体现在性格和经历等方面,当然也体现在性别上,施慧老师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东方美学和柔软朴素的气质首先是性别使然,其次才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江南女子自然、纯朴、敏感的性格特征所呈现出来的。

四、结语

艺术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以分为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有意识代入,一种是无意识展现。前面提到的姜杰老师,她的这几件作品都是有意识代入女性这一身份,反映历史问题或社会性问题,而施慧老师就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代入,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自然而然呈现的,从材料的运用就开始通过女性本身内在意识上的喜好来选择,再到后期呈现的整体作品形式与构成都展现出女性这个身份的内在方式。

综合这些作品,“女性意识”表现在材料运用、内容构建、颜色审美等方面,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掌控也更为敏感,观者更容易融入展览所想展现的氛围感中。男性在心理学上来说更容易总领整体的布局,理性处理作品的展览形式等问题,但女性雕塑家对于她们作品展览形式的要求和把控,显得尤为细腻,这也是女性的感性使然。总之,当代艺术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展现是呈多元化的,雕塑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的艺术呈现形式出现,也使得女性艺术家在表达女性视角的内容题材上展现得更加饱满丰富。女性艺术家更加自由地创作,展现独特的女性意识同时也让男性艺术家参与进来,更多地了解两性的差异和女性这一性别对于艺术所产生的反映,这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