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助推乡村振兴
2021-12-01肖怡廷
肖怡廷
(昆明市西山区农业农村局,云南昆明 650100)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主城西部,现有国土面积881.31 km2,辖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涉农街道办事处3个),98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涉农社区居委会35个),393个居民小组。建成区面积70 km2,常住人口7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万人。涉农的团结、碧鸡、海口3个街道办事处所辖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有一定种养殖规模的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约有耕地面积2666.67 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33.34 hm2,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33.33 hm2。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
(一)农业企业规模
全区有农业企业81户,其中纳入农业龙头企业监管的有44户,未纳入监管的有37户。未纳入监管的农业企业占地面积407.13 hm2,户均占地11 hm2;投资总额8066万元,平均每户投资218万元;有员工566人,户均15.3人;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383人,户均10.4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50户,户均带动6.76户。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
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占地面积89.53 hm2,平均占地面积6.39 hm2;合作社经营规模总占地面积332.67 hm2,平均每个合作社占地23.76 hm2;成员数462户,平均每个合作社33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20户,平均每个合作社辐射带动30户。
(三)农庄及家庭农场规模
全区有农庄及家庭农场9个,占地面积31.55 hm2,平均每户占地3.51 hm2;投资总额2250万元,平均每户投资250万元;有员工61人,平均每户6.78人;雇员29人,平均每户3.22个。
(四)专业大户规模
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区有专业种植、养殖大户(种植面积1.33 hm2以上,养殖规模:肉牛20头以上,肉羊50只以上,生猪50头以上,肉蛋禽500羽以上)569户。
1. 种植大户。约27户,占地面积76.81 hm2(含经营面积),平均每户占地2.84 hm2;种植面积92.47 hm2,平均每户种植3.42 hm2,最大种植面积9.33 hm2;从业人员106人,平均每户3.93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65户,平均每户带动6.11户。
2. 养殖大户。约542户,占地面积123.27 hm2,平均每户占地0.23 hm2。最大养殖规模:生猪700头、肉牛65头、肉羊860只、肉鸡2.2万羽、蛋鸡2.4万羽、鹌鹑2.1万羽;从业人数1016人,平均每户从业人数1.87人。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反映出西山区农业产业存在小而全、少而散、层次低的发展状况。小,主要是规模小;全,是品种全;少,品牌少、特色产品少,高价值的产品少;散,分布的散,在全区各地都有;层次低,主要是生产经营处于低标准状态,科技含量低,几乎都是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生产。
二、以三产融合扩大西山区农业农村经济规模
(一)改善种养殖业生产条件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西山区应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农业环保、农业机械、农业装备的推广普及,大幅提高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
(二)大力支持加工业
目前西山区的农产品主要通过鲜食和原料出售,农村加工业基本处于空白。农产品只有通过精深加工,价值才会提升,产业链才能延长。从西山区的区位来看,农产品加工只能走小型化的发展路线,凡是适合加工销售的农产品,根据原料生产规模,选择在原料生产集中地区,建设1~3个小型加工厂,原料不足的可以从周边地区购进。
(三)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
农村生态环境关乎农村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依托西山区人文地理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从用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废弃物处置利用等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方面入手,大力支持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三、大力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靠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是不可能实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庄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4种组织类型。按照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进行运作,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相吻合。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目前西山区培育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多数已成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生力军,西山区以全力发展农业产业为基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