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字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创作和呈现
2021-12-01黄甦
黄甦
针对雕塑而言,其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相较于绘画物体表面平面创造,雕塑的内容主要以主观抽象为主,在基于三维空间的前提下实现对立体造型的创造及呈现,泥土、石材、陶瓷等均是重要载体。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使用材料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有明显的增加,成品艺术、综合材料艺术等的新兴艺术的形成,就成为雕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故加强数字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创造和呈现的重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字雕塑的特征
在艺术中,雕塑和绘画是有较大差异的,绘画主要是在纸或其他物体表面开展创作,它是在某一个平面上进行的,而雕塑属于立体创作,雕塑作品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其载体主要为事物,如木材、石材、陶瓷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不断研发,数字雕塑逐步形成。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构建雕塑模型,再通过3D打印的方法将该模型呈现在某一实物上,将模型具体化,这种数字雕塑和传统的雕塑是有较大差异的,数字雕塑具有非实体性和数字性特征。
(一)非实体性
数字雕塑的创作主要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通过计算机来构建模型,这一模型具有非实体性。传统的雕塑主要是对实体材料进行雕塑,例如木材、陶瓷、泥土等,其创作对象为实物,其艺术主要通过这些实体材料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其艺术创作会占用实体空间,他是存在立体造型的。而数字雕塑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三维空间,在这虚拟三维空间中构建点、线、面,对计算机软件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其作品主要通过计算机模型表现出来,这一模型是非实体的。
(二)数字性
对于数字雕塑来说,创作工作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将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等各类信息以数字文件的形式表示出来,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空间内,也就是说数字雕塑占用的是磁盘空间,不会占用实体空间,当然将这一模型通过3D 打印用实体表现出来时,会占用一定的实体空间。数字雕塑创作越复杂,构造其虚拟位置的点、线、面等位置信息也就越繁杂,其形成的数字串也就更多,所占用的文件空间自然就较大,在对其进行修改、调整时,其工作量也就相应地增多了[2]。
二、雕塑数字化创作
相较于传统雕塑,数字雕塑在创造流程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两者差异明显,数字雕塑可在基于数字软件的前提下,将实体雕塑的创造过程尽可能地还原,但受工具、工艺流程等差异的影响,创造过程也不尽相同。
(一)观察角度
在对数字雕塑进行观察时,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将数字信息在三维模拟空间中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计算机显示屏来观察,其观察角度具有平面性,为实现从各个方位对数字雕塑进行观察,就需要对三维模型进行动态调整,对创口进行拉动,更换观看角度,也就是说数字雕塑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这和传统雕塑的观察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对于传统雕塑来说,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即可,肉眼观察具有一定的距离感、景深感[3]。
(二)利用软件对雕塑流程进行模拟
一般而言,虚拟模型是无法用双手和工具进行形态塑造,主要依靠鼠标、手绘板等辅助设备来进行对虚拟形体的编辑。雕塑家表可在基于笔刷模拟的前提下利用各工具展开一系列雕塑操作,如堆塑基础形状、雕刻、打磨等,从而为雕塑家的雕塑创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解除了传统中一些繁琐的环节。同时,与实体雕塑相比,数字雕塑还可减轻雕塑家创作的工作量,有利于雕塑家保存体力,以最为纯粹的状态展开雕塑创造,不受空间场地、材料等因素的束缚,且还可确保几何建模的精准性,在增强雕塑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能提高创造效率[1]。
(三)多种软件硬件配合
针对计算机软件来说,不同款均具备自身的特色功能及擅长领域,并不是全能的。在数字雕塑的创造过程中,单一的建模软件是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故就需要各软件相互配合。现阶段,Maya、3dsMax、Blender 等是较为常见的数字建模软件,雕刻软件有Mudbox、ZBrush 等,受软件功能及使用范围差异的影响,使用者创作中需要以切换软件的方法来满各建模及雕塑需求。同时,在3D 技术流行下,将其应用到雕塑创造中,就直接突破了实体及虚拟的界限,创作者应用时可虚与实来回转换,通过对数控机床、3D 打印机等数字机械设备的应用,能够避免人工和成本的浪费,充分展现了可控性优势,最大化地避免了创作失误事件的发生,促进了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和传统雕塑相比,数字雕塑创作时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大幅度减少了人工雕塑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字雕塑缺乏“手工味”。在传统雕塑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不可控情况较多,使得雕塑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常常需要雕刻者以手工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调整,将误差缩小。数字雕塑由于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在精确性和便捷性方面有传统雕塑无法比拟的优势[4]。数字雕塑创造过程中,以往的限制条件被大幅度削弱,例如在构建计算机模型时,出现操作失误,可以取消该操作,随后继续对其进行创作,这在传统雕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雕塑中,一旦某一雕刻步骤出现了失误,则可能让整个雕塑报废,其损失是非常大的。在传统雕塑中,需要人力对雕塑材料(木材、石材、泥土等)进行雕刻,这会涉及重体力劳动,且存在危险性,而数字雕塑是不存在人力雕刻的,直接通过3D 打印技术将建立起的模型打印出来即可。
三、数字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呈现
(一)雕塑表现方式
针对数字雕塑而言,将其与实体雕塑进行比较后可发现,其数字化存储方式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而实体雕塑在进行展示时往往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观察视角也会受限于空间及场地。通过对数字雕塑的合理运用,将数字化特性和移动互联手段进行有效的配合,就可促使数字雕塑的展现形式更加灵活,数字模型不仅可利用3D 打印等实现实体雕塑的转换,且其自身可在基于网络传播的前提下,利用移动设备从而达到全方位呈现渲染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雕塑不会依赖于现实材料,但其视觉表现仍然可处于优势状态[2]。现阶段,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硬件设施也得到更新升级,通过对各渲染器软件及引擎的不断完善及创新,此技术现已经进入了以假乱真的局面。以PBR 材质为例,其主要在基于物理反射下完成对现实物体的模仿,能充分地展现出材质质感,增强图形渲染的视觉效果,加之特效的应用,还可实现现实中难以呈现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对渲染引擎的使用,可在基于移动设备上,轻松地完成复杂的渲染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字雕塑可视化的提高,有利于艺术的进一步传播。
(二)雕塑功能角色
一般而言,传统雕塑主要发挥着陈列、装饰及纪念等作用,抑或是在建筑等情形下承担着一定的实用功能,雕塑的呈现往往需要在特点文化空间,抑或是人文环境中实现,从而体现出其独特的人文特征。现阶段,数字雕塑除了是艺术家个人艺术作品外,还可以数字产品的形式呈现在数字动画影视产业中,在基于前期设计、后期再制造等前提下,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从而促使动画、游戏作品等更加完整。在此背景下,数字雕塑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除了会以人文功能静态呈现外,还可更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群众可消费的产品。例如,针对美术馆、博物馆等保护领域来说,三维扫描及数字雕塑等技术具备这关键性的意义,经扫描、建模制作后,可以大众移动设备作为支撑从而实现三维还原,促使观众更够在更为直观、全面的前提下对展品进行欣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雕塑被损坏问题的发生,加之AR、VR等技术的有效辅助支撑,促使观众在对雕塑进行观赏时,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提高观众的观感及体验感[5]。
四、移动互联对雕塑行业发展的影响
在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及数字雕塑均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将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作品可以互联网形式进行传播,借助网络力量,就能增强雕塑的宣传力度,在强化作品知名度的同时,作者的知名度也会随之打响,形成数字产业链后,就可为大众的消费提供便利。另外,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撑,有利于创造者及时收到消费者或大众对雕塑作品的反馈,抑或是鼓励,促使创造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大众对作品的评价,更好地掌握大众的雕塑艺术的追求,从而适当地对创造思路或方法予以调整,增强自身的创作能力,促使雕塑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6]。
五、结语
综上,数字化背景下,雕塑艺术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创造过程提供了便利,且作品呈现的方式也极具多样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雕塑并不能完全地取代传统雕塑,想要实现雕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顺应时代潮流外,还需融合传统与现代化元素,从而为雕塑艺术创作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