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龙川马灯戏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2021-12-01曾琪琪李丽丹
曾琪琪 李丽丹
地方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客家音乐文化在我国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龙川马灯戏是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客家人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一种民间艺术。
一、龙川马灯戏的历史渊源
广东省龙川县始设于公元前214 年,为秦时36 个县之一。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既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也是全国至今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有“千年古县”之美誉。龙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客家文化的开基之地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受地理环境和多年沿袭下来的历史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客家人民淳朴的民风,也孕育出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客家山歌、杂技、木偶戏、舞龙灯、马灯戏等独具龙川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而在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中,“马灯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法、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绚丽的舞姿、优美的曲调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马灯戏也仿佛融入了龙川这片乡土的血脉,演变成了龙川客家族群的一个文化象征。人们说到龙川,便会想起古老而又神秘的马灯戏。
“马灯戏”又称“马灯舞”“打马灯”“打纸马”,是龙川人民祈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马灯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随着南越王赵佗从中原南迁在龙川建县时传进了龙川,并在此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龙川马灯戏是融合了客家山歌、客家服饰、锣鼓、民乐、民谣、灯谜等诸多客家文化元素的一颗璀璨明珠。马灯戏在龙川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也极受人们的喜爱,马灯戏也是目前保存良好且极具代表性的客家音乐文化之一。几乎每个乡镇都会有自己的马灯队,每到春节、元宵或是庙会都会有马灯戏表演,马灯戏绚丽的舞姿、幽默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夸张滑稽的表演总会引得观赏群众捧腹大笑。马灯戏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爱看,凡是听到有马灯戏表演,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地拥向表演场地,占一个绝佳的观赏位置,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二、龙川马灯戏的艺术特色
(一)表演形式
马灯戏主要运用轮车、纸马、花灯、浪伞、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伴奏,以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在表演风格、唱功上别具一格,曲调上则融合了粤曲、山歌曲、采茶曲,自成一格。曲调婉转动人,通俗易懂,男女老少皆宜。
早期的马灯戏是单骑独舞,后来渐渐发展成“跑五马”,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的马队组合而成。马灯的头和尾是用竹篾分扎而成,饰以彩布,系在人腰上,舞时步伐以梅花形为主,配以快步跳跃、五马圆场等队形。随着时代的发展、习俗的融合与创新和舞艺的不断精进,发展到清末,龙川马灯戏已经大致形成了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旦角分为正旦和副旦,正旦由年轻貌美的女主角担任领唱或与男主角对唱,副旦则由配角丫鬟担任陪唱。马郎官,即是生,分小生和大生。大生一般选择年轻帅气的男主角担任,负责带唱。小生一般选择健壮的小伙子负责骑马、跑马、赛马。丑分打浪小丑和摇扇小丑,打浪小丑在前嬉戏正旦,而摇扇小丑则在后嬉戏,意在激活观众的观看激情。末即车夫,负责护驾正旦。
(二)演出程序
龙川马灯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拜马,也叫作“打四围”,是让净、末、生、旦、丑等角色上场后依次在四个方向分别表演一次,让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演,意在烘托现场气氛,激活现场观众的观看激情,告知演出即将开始;二是“打四季”,也就是唱“马灯调”,马灯调的歌词从一月份唱到十二月份、从春季唱到冬季,或农家的大小事情,意在祈求一年里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三是唱客家情歌,采用的是客家山歌的曲调,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三、龙川马灯戏的现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免不了会经历由盛转衰的过程,如马灯戏这般只流行于地方的民间小调更是如此。潮流的更迭,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给马灯戏带来不可回避的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锋对抗一直在上演。其发展过程中的盛行与衰微,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马灯团演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马灯戏的演出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已老龄化,近年来,随着一个个老艺人的离世,马灯戏也陷入了青黄不接、面临失传的困境之中。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到大城市拼搏,鲜少有人愿意留在家乡,因此,马灯戏的传承问题便受到重重阻碍。
(二)演出团队经费紧缺
经费是维持马灯戏这一民间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马灯队的演出道具、伴奏乐器、日常排练演出的费用、演出人员的工资、宣传费用等,都需要有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支持。如若没有,那马灯队便很难维持下去。马灯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乡镇拨款、社会集资两个方面。但乡镇资金本就匮乏,乡镇拨款数目小,而社会也因人们的传承意识薄弱,集资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经费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限制了马灯戏的发展。
(三)新时代文娱活动的冲击
现代文娱活动非常丰富,形式也是新颖多样的。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年轻人很难会沉下心来,主动去了解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民间音乐文化,更有甚者,对其亦是闻所未闻。因此,曾经盛极一时的马灯戏观众日趋减少,愿意加入马灯队参与马灯戏表演的亦是如此,更别提传承与发展了。
(四)马灯调曲调陈旧
因为经费紧缺、新时代文娱活动的冲击、人才匮乏等限制马灯戏发展的种种困境,直接影响了马灯戏现在的发展。马灯队一直都是沿用以前的老马灯调,演出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剧目,熟悉马灯戏的观众们对老马灯调已是了然于心,听多了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长此以往,势必会流失一批忠实的观众。因此,马灯调曲调陈旧,是影响马灯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为了使马灯戏这一民间传统艺术能够经久不衰,永远传唱,龙川县文化部门派专业编导、作曲人员着手收集整理、保护资料,创新与发展,积极研究与发掘其社会历史、精神文化、艺术鉴赏、学术研究等价值。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不小成果。自此之后,马灯戏被定为龙川县山歌剧团的保留节目。2008 年,马灯戏被列入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 年马灯戏被列入河源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 年,龙川李埔马灯又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传承与弘扬马灯戏来说意义深远重大。
四、龙川马灯戏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的是,传承是保护非遗的关键。当然,没有传承也就没有保护,更何谈发展。以下是笔者针对龙川马灯戏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马灯戏展演中心
在县艺术文化馆、文化广场、剧场等地方成立马灯戏展演中心,逢年过节或在民间各类庆典活动上进行马灯戏专场表演,或以各村县为单位组织马灯戏比赛,并设立奖项奖品,提高人们的参赛热情,增加人们观赏的乐趣。以此起到促进马灯戏宣传和交流的作用。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马灯戏要想传承下去,还需要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组织热爱马灯戏且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培养与教学。同时,还需要跟当地设有音乐专业相关的院校合作,开办马灯戏兴趣班,举行马灯戏专场演出,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马灯戏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马灯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所了解和热爱。
(三)实施创新与发展
要想寻求发展,还需要对马灯戏进行创新。一是汲取其他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二是挖掘马灯戏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的可能性,让马灯戏与更多被现在大众所熟知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与创新,使马灯戏的知名度不再仅限于客家一隅,而更为世人所知。
(四)借助新媒体传播
当今社会,新兴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具有自媒体平台的微博,以及时下年轻人经常使用的各种短视频APP 等一系列平台,可为马灯戏的传播提供有利的帮助。通过大力推广和宣传,发扬传统文化,提高马灯戏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五)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马灯戏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一些景区开展马灯戏专场演出,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进一步推广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并给当地旅游增添更多特色,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六)开通马灯戏的海外传播渠道
龙川旅居海外的华侨众多,在海外的华侨虽然也能观赏到马灯戏表演,但与家乡的马灯戏相比,始终觉得缺少家乡的韵味和所蕴含的归属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在海外的华侨欣赏到真正原汁原味的家乡小调,还可以组织专门的马灯团队,负责海外演出与交流工作,一来可以通过开通马灯戏的海外传播渠道,从而使马灯戏在海外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传播,二来可以拓展马灯戏的演出范围,从国内县城到世界各地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以此达到扩大马灯戏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马灯戏知名度的目标。
五、结语
龙川马灯戏是凝聚着客家人民聪明才智的民间艺术瑰宝,是客家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代又一代龙川人传承而来的宝贵财富,作为后辈的我们,在接受文化熏陶从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应自觉保护和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让马灯戏后继有人、世代相传。因此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对它进行保护与传承,不能让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变为“绝响”。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