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2021-12-01张文婷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文婷(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拥护党的领导。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作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新形势下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有机配合的工作机制。
一、高校“三全育人”概念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出发点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心在“育”,重心在“全”。离开了“育”人这个中心工作,“三全育人”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意义。离开了“全”这个工作重心,“三全育人”也就失去了方向和路径。“全员育人”是从育人主体的角度而言的,育人主体由传统的“单”向“全”转变,范围更加宽广。强调每个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人员都要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对于高校而言,全员育人不仅包括和学生直接经常接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还包括党政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等高校内部所有和学生打交道人员。除了学校内部人员以外,全员育人还包括家庭成员、社会人员和政府也要参与其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有机配合,全体参与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育人合力,共同营造育人氛围。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的角度强调育人,育人工作必须贯彻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全过程。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状况,不遗漏空白段。既要重视宏观上的时间要素,还要重视微观上的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载体等要素,注重育人环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和形势政策的变化。因势利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育人,是从育人维度及空间的角度而言的,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良性互动,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教学、管理和服务相互配合,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育人渗透进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教育[2]。“三全育人”既强调育人的持续性和衔接性,又强调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强调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要素的有机选择和组合,使育人主体和育人对象产生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3]。
二、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4]。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使他们协调运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性作用。“三全育人”机制要求育人系统中各种育人资源优化配置,各项育人措施系统集成,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实现育人效果。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三全育人”机制还没形成,各个因素之间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全员育人的“员”存在角色缺位,没有做到相互配合;全程育人的“程”存在过程断裂,没有形成有机衔接;全方位育人的“方位”存在重心偏移,没有形成协调机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全员育人中的“员”单打独斗,没有做到相互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新时代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参与主体必须实质性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成了高校的独角戏,高校中全员育人成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双簧戏”,普通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入参与进来,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角色出现缺失,家庭的作用出现淡化,很多家庭认为学生上了大学,家庭教育的义务已经结束,培养与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压力全部加到学校身上。就社会而言,由于大学生是成年人,只要其行为不触犯公序良俗,社会没有刚性约束和教育义务。对于学生来说,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选拔机制,使得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以后,放纵自我,沾染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学生接受教育所需的各项保障条件,目前政府层面由于顶层设计不到位,相关保障机制没有及时跟进,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全程育人的“程”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有机衔接。全程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成长、学习的每个具体阶段。然而在实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空档期,尤其是对节假日和外出实习实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时期容易出现教育和监管缺失,出现问题互相推诿,这就使得本应处于闭合链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存在链条断裂、环节脱钩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延长性、实效性遇到巨大挑战。另外,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任务不同,当前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很好执行,大多流于形式,使全程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全方位育人中的“方位”重心偏移,没有形成协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调整育人方式和手段,这就从时间、空间上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和服务,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教育方式和手段要不断变化更新、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师生关系要和谐共进、课堂与课下要相互互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要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执行中,教育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课堂与课下相脱节等都比较明显和突出,致使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有机协调机制,合力没有充分发挥。
三、构建和完善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策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5]高校构建“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三全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做好育人过程有机衔接,构建多方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校内外各方联动有机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全员参与,多方协作,同向同行的工作格局。
(一)建立全员育人相互配合机制。这就要求所有育人主体都参与其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家长都要参与进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好思政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学生思想和价值引领,鼓励和引导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心理工作,积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专业课教师要发挥好专业课优势,做好育人工作,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做到授业和传道相结合。党政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要立足部门实际,做好“窗口”服务学生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我们家长在家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带头为学生做表率,从而形成相互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二)构建全程育人有机衔接机制。全程育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每个阶段,在阶段衔接上持续发力。这不仅是一个横向配合过程,也是一个纵向持续过程。横向配合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当中,通过各个要素之间有机衔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纵向持续要求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科学把握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学生心理和思想变化以及学生内心诉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实施有针对性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精准滴灌,实现学习教育全程衔接,闭环管理,做到有机配合、持续连贯,相互衔接,构建一以贯之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运行机制。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联动机制。在由学校、家庭、社会构建的大环境中,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联动机制,做到师生良性互动,课堂内外相互补充、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教学、管理和服务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统筹做好校内与校外资源合理利用,课内与课外资源有机衔接、线上与线下有机补充,做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要善于挖掘育人资源,利用不同领域蕴含的育人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拓展育人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和零散空间,通过营造氛围、优化环境等多种手段,整合育人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四)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同向,要求我们育人目标和方向相一致。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发挥好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最大限度实现育人目标。同行要求德智同步推进,在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文化育人作用,通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日常生活劳动等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劳动教育和家国情怀,更好地成长成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情感认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教育,拓展育人平台,强化舆情引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同时发挥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育人功能,建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
(五)做好相关保障工作。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必须做好相关保障。一方面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做好理论武装、学科教学、管理服务、日常教育、安全稳定、师资队伍建设、评价督导等相关指标体系建设,制定具体的育人工作标准和规范,使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到资源有效聚集、导向政策倾斜、精力重点汇聚的工作局面。同时“强基固本”,夯实工作基础,选优配强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心理教师、党务工作人员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夯实工作队伍基础。再者,“对标争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提升,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培训力度和“对标争先”工作。通过树立典型,发挥以点带面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力和水平,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格局。